(25)陕西安康
安康的汉江龙舟节是陕西省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2007年入选“中国十大魅力节庆”,2013年被列为中国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
每年一度的汉江龙舟节在安康市城区的龙舟文化园举行。
【1】龙舟文化园
龙舟文化园坐落于汉江的南岸,位于安康汉江大桥的西侧,与江北的安澜公园遥相呼应。
文化园是一座展示安康汉江龙舟文化的主题公园,以龙舟文化、码头文化为主线,同时集健身、休闲、餐饮等于一体。
文化园沿江布置的上河街,也称健康一条街。这里地势平坦,环境优美,是安康市倡导“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健康生活方式的实施地。
汉江是长江的第一大支流,清澈的汉江水滋养着代代生存在两岸的安康人民。
安康汉江龙舟竞渡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记录见于东汉,唐代形成风俗,明清走向兴盛,以其蓬勃的生命力经久不衰、流传至今。(本文部分照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安康史载:康熙三十四年(1695)端午节,有官长率僚属观竞渡,非常热闹。1945年,抗战胜利在即,安康再现“端午龙舟竞渡,江岸观者如云,河街自西关以上、小北门以下皆为之途塞”之壮观景象。
建国前,每年五月初三至初六,沿汉江的群众都要组织龙舟赛事,连续4日,有时还形成举火夜赛之盛况。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除了民间自发组织的龙舟赛事外,政府也组织群众进行龙舟比赛。1958年端午节,当时的安康县就举办了规模宏大的“安康龙舟竞赛”,汉江十里龙舟竞渡,两岸观者如云,时值西安电影制片厂刚刚初起楼台,即赶赴安康现场拍摄了汉江十里龙舟竞渡盛况之纪录片《庆丰收,赛龙舟》,安康龙舟赛因此而闻名遐迩。
如今在安康,每年端午赛龙舟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并成为了中国十大文化传承创新节庆之一。
文化园内有多处雕塑。离入口不远,有一条龙头鱼身的鳌鱼,称“独占鳌头”。鳌鱼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动物。相传在远古时代,金、银色的鲤鱼想跳龙门,飞入云端升天化为龙,但它们偷吞了海里的龙珠,只能变成龙头鱼身的怪兽,民间称之为鳌鱼。
安康古时称金州。相传:清道光年间,安康洪水泛滥,西关老街一居民的门口飘来一根浮木,盘旋多日不愿离去。他将此木打捞,请木匠雕成鳌鱼造型,供奉在西关镇江寺内,以此祈福金州大地风调雨顺,金州百姓国泰民安。此鳌鱼木质原型至今仍保存供奉在安康西关镇江寺内,民间盛传祈福鳌鱼便能独占鳌头。
从清代道光年间开始,近二百年以来,每年安康的龙舟竞渡都有一个隆重的迎请老龙头的仪式,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文(格)其间这个仪式被中断了,一直到1991年恢复龙舟竞渡,老龙头才被乡亲们从地里头起出来,和大家见面。
关于安康的龙头,还有另一个救人的传说被一直传颂。相传:在清代道光年间,汉江涨大水冲毁了房屋,也冲毁了桥梁,把人都冲到了洪水里。在这紧急关头,江上漂来了一棵巨大的神树,在洪水中间不断的地盘旋,掉在水里的人纷纷地爬上了这棵神树,这棵神树救了33条人命。这33人都姓郑和周,因此郑周两姓的族人就把这棵神树当成他们的救命恩人,当做神一样的祭拜。后来他们请能工巧匠把这个神树雕成了红、黑、白、青、黄等共七种颜色的七颗龙头,送给了四乡八里的七个村庄。这七个龙头在来年的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中,就成了七条主要的竞渡的龙船。
文化园的中心是龙舟赛看台,称“飞龙在天”。这里是龙舟节的主(昔)台,钢结构的雨篷,高大、雄伟、壮观。
安康的龙舟轻巧灵便,前边装饰着昂起的龙头,后端安着龙尾,船的两边装饰着鳞纹或水波纹,具有独特的韵味。
每年的端午节,方圆百里的人们,或划着小船,或坐上火车,或骑上自行车,涉行百里,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一年一度的龙舟节。安康市区的居民,也是倾城出动,涌向汉江两岸。美丽的汉江之畔,十里长堤,嘉宾云集,观众如潮,两岸欢腾,山水起舞。
龙舟节的仪式非常隆重,也非常精彩。参赛单位抬着吉祥物,举着彩旗,舞着狮子,踩着旱船,敲锣打鼓,汇集江岸,阵势宏大,场面壮阔。
随着指挥人员一声令下,上百只龙舟在锣鼓声、呐喊声、号子声、助威声中,争先恐后,破浪向前。选手跪在船板上奋力划桨击水,声潮阵阵,群情激昂。
安康汉江龙舟节最精彩和最有特色的莫过于“抢鸭子摸鲤鱼”了,选手们要在汉江急流之中徒手捕捉,争抢浮游江面的鸭子和鲤鱼。抓到鸭子最多的划手就是胜利者,如果能在汉江急流之中摸到鲤鱼,那更是大吉大利,岁岁有余。
据说,在放鸭子之前,会先将鸭头上的羽毛拔掉,再撒上盐巴,鸭子被蜇疼,入水后便一头扎进水中潜游,增加抢鸭子的难度。
数只龙船在指定地点集中后,但见放鸭船上飞起一只鸭子钻人水中。各条船如箭离弦,竞相追逐,时而形成包围圈,时而各自为战,单独行动。选手们齐跃入水,几分钟后就有人将鸭子抓在手中,钻出水面,把战利品高高举起,向观众示意,岸上则是一片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