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抑酸药,替丁和拉唑哪个更好?这四大区别要搞懂!

你们有没有发现,因为生活、工作等多方面的原因,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胃病,并且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相关症状表现,比如胃痛、反流、烧心,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十人九胃”,具体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等,严重者可发展为肿瘤,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因此,当患上上述的消化道疾病时,一定要尽早进行有效的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对于治疗上述上消化道黏膜损伤及溃疡性疾病,抑酸剂常常作为治疗的基础性药物,发挥着重要的治疗作用,如我们熟知的拉唑类药物(质子泵抑制剂)、替丁类药物(H2受体拮抗剂)就是抑酸剂的代表,这两类药物相比,有何区别呢?
区别一:作用机制不同
①替丁类(H2受体拮抗剂):此类药物能选择性与组胺H2受体结合,竞争性拮抗组胺与胃壁细胞上的H2受体结合,腺苷酸环化酶不能被激活,不能催化胃壁细胞的ATP转化为AMP,最终影响H+-K+-ATP酶的作用,从而使胃酸分泌减少。
②拉唑类(质子泵抑制剂):此类药物代谢后成弱碱性,进入血液后很容易被吸引到胃黏膜壁细胞分泌胃酸的高酸环境处,与H+-K+-ATP酶(质子泵)发生不可逆的结合,阻断胃酸分泌的终末环节。
区别二:作用强度不同
其实从上面的简图,我们就可以发现,替丁类药物不能完全阻断胃酸分泌,只能使胃酸部分分泌减少(因为胃壁细胞上还存在胆碱受体、促胃液素受体,它们分别与乙酰胆碱、促胃液素结合,也能促进胃酸分泌),而拉唑类药物则是直接作用与胃酸分泌的最后一步,打个比方,如果把胃比做成一条河,那么替丁类药物就是截断这条河的支流的坝,而拉唑类就可以认为是在这条河在入海口的最后一座大坝,那么谁的抑酸作用更强自然不言而喻。
那么从具体临床治疗相关疾病的对照实验中(拉唑类药物和替丁类药物治疗相同的疾病),也证实拉唑类药物无论从抑酸程度、抑酸作用持续时间,均明显强于替丁类药物,具体参考下面文献截图举例。

 来源文献:《应用质子泵抑制剂与H2受体阻断剂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对比》

 来源文献:《质子泵抑制剂与H2受体拮抗剂对小剂量阿司匹林引起的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治疗效果的对比分析》

 来源文献:《质子泵抑制剂与H2受体拮抗剂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疗效比较》

区别三:不良反应有所不同
①替丁类(H2受体拮抗剂):替丁类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血清转氨酶升高、性功能障碍、乳房增大及引起困倦、迟钝、定向障碍、幻觉、躁动等不良反应
②拉唑类(质子泵抑制剂):拉唑类药物除了常见的恶心、腹胀、腹泻头痛、头昏、嗜睡、皮疹、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外,长期服用会增加患骨质疏松及骨折的风险、停药后发生酸反跳、铁及维生素B12的缺乏、感染(如肺炎)的风险增加及胃肠肿瘤的发病风险增加。
区别四:具体实际应用有所区别
目前来说,对于无论是消化性溃疡、还是一般胃炎或反流性食管病,拉唑类药物的应用率远高于替丁类药物,此外,对于一些具体消化系统疾病,两类药物应用也有区别。
如针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通常选择拉唑类药物+两种抗生素+铋剂的四联疗法,而非选择替丁类药物;对于夜间胃酸分泌过多(夜间酸突破)的患者,睡前顿服1次(如雷尼替丁300mg),能更好的抑制夜间酸突破,因此对于有消化系统溃疡性疾病人群,可以在服用拉唑药物(晨起空腹顿服)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替丁类药物。
总的来说,拉唑类药物的抑酸强度明显优于替丁类药物,因此在具体治疗消化道相关疾病时,拉唑类药物常作为首选,当然,对于上消化道黏膜损伤性疾病,除了抑制胃酸分泌外,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等同样重要。

参考文献:

1、江丽芬, 方建康. 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及临床使用[J]. 中国保健营养 2018年28卷20期, 135-136页, 2018.

2、李翼龙. 应用质子泵抑制剂与H2受体阻断剂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对比[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

3、周孟阳, 辛成慧, 万平. 质子泵抑制剂与H2受体拮抗剂对小剂量阿司匹林引起的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治疗效果的对比分析[J]. 中国医疗前沿, 2012, 007(017):3-4.

4、何开兰, 李家强. 质子泵抑制剂与H2受体拮抗剂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疗效比较[J]. 中国实用医药, 2007, 2(3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