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
《光华殿侍宴赋竞病韵》
南北朝·曹景宗
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
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
景宗振旅凯入,帝于华光殿宴饮连句,令左什射沈约赋韵。景宗不得韵,意色不平,启求赋诗。帝曰:“卿技能甚多,人才英拨,何必只在一诗?”景宗已醉,求作不已。诏令约赋韵。时韵已尽,唯余“竟”、“病”二字。景宗便操笔,斯须而成,其辞曰云云。帝叹不已,约及朝贤惊嗟竟日,诏令上左史。
关于此诗,还有一段极为有趣的故事。《南史》云:梁天监五年(公元506年),北魏军攻钟离,围徐州,曹景宗率部迎战,大败魏将杨大眼。曹景宗振旅凯旋,梁武帝在华光殿为他摆宴庆功。
梁武帝也是文艺皇帝,在宴席上,令左仆射沈约“赋韵”作诗联句。
沈约是当时文坛的领袖。他以为曹景宗一介武夫,不会作诗,为避免他出丑,就没给他赋韵。
没想到,曹景宗很不高兴:“咋了,看不起人?”强烈要求赋韵。
梁武帝明白沈约的用意,就劝曹景宗,说:“你能征善战,本领大着呢,人又长得帅,何必一定要写诗呢。”
当时,曹景宗已经喝醉了:“欺负我不会写诗!我偏偏写一首让你们瞅瞅!”坚持要作诗。
梁武帝犟不过他,只好命沈约赋韵。
可是,诗韵大都让别人挑走,只剩下“竞”、“病”二字。这两字所以无人问津,因为它们属于险韵,很难押。
要换成是我,估计当场就得傻眼歇菜。拉倒吧,老子还是打仗去。
谁知曹景宗得韵后,乘着酒兴,不假思索,拿起笔一挥而就。诗云:
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竟。
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
寥寥四句,直抒胸臆,豪气干云。梁武帝阅罢赞叹不已,沈约及朝贤“惊嗟竟日”,下巴掉了一地。
当年庆功宴上那些文臣的诗作如今已没人记得,而一介武夫曹景宗的诗作却千古传诵,为啥?
“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竟。”曹景宗是梁朝开国元勋,身经百战。率兵出征,效命疆场,生死难卜,家人送别,儿女悲啼,对他来说再正常不过了。
振旅凯旋,万众夹道,吹笳击鼓,箪食壶浆,迎接将士,更是家常便饭。
两句诗描绘的场景发生在战争的一头一尾,气氛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照,正是身边人说身边事,再熟悉不过了。
“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作为指挥这场战争取得胜利的统帅,曹景宗的心中充满自豪感。
同样是抵抗外敌入侵,保家卫国;同样是击败强敌,赢得大捷;我的才能,我的功劳,跟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霍去病比,怎样!
诗人直抒胸臆,豪气干云。一个勇敢、憨厚、豪爽、直率的武将形象,活脱脱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动人心弦。
南北朝盛行宫体诗,诗风浮艳绮靡,想要找小黄诗,一抓一大把,要找一首有气势的好诗,可当真不容易。
所以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中称赞这首诗“确是南朝唯一有气势的一首好诗”,一点不为过。
曹景宗行军打仗自是一把好手,写诗作文不是他的强项。一生只写过这么一首诗,而这首诗不小心却成了“南朝唯一有气势的一首好诗”,千古传诵。
我猜想,曹景宗肯定很郁闷:“老子身经百战,战功累累,居然没人知道。就写这么一首破诗,居然千古留名。有没有搞错?”
没喝醉酒估计他也不会跟文人比写诗,所以它给我们留下的启示是:想写出好诗,没点酒量也是不行的。
------END------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
迂夫子读诗词yufuzid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