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336)自由与秩序
哈耶克写过一本书叫《自由与秩序原理》,认为自由的对立面是强制。哈耶克说:“当一个人被迫采取行动以服务于另一个人的意志,亦即实现他人的目的而不是自己的目的时,便构成了强制。”强制有两个构成要件:一个是要有施加损害的威胁,另一个是要有通过这种威胁使他人按强制者的意志采取某种特定行动的意图。
什么是自由呢?
哈耶克之前大家人云亦云,没有确切的答案。法国大革命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中,对自由的定义为:
“自由即有权做一切无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人权宣言》第4条,1789年。
哈耶克对自由是怎么解释的?
自由是“一个人不受制于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因专断意志而产生的强制的状态”。
站在易经的角度,秩序本身有其自己的生命周期,其规律一如人一样诞生起就有生老病死,又有其延续。秩序本身的延长最重要的不是追求自由,而是追求自律。
自由不可量化,自律却可以外显。
周朝的圣人就曾经充分思考过自由与秩序的原理,易经里留下大量关于这个方面的记载。
周之前的圣人通过亲身参与制造井,并让井为人们谋福利过程,感知秩序及其规律,秩序围绕的永远是人的利益,当人们认为自身的利益与之相关,会自觉形成围绕着井的而生存的秩序。
所以,布德、利化本身是自律的一部分,最终自由就在其中。人类首先要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严格的自律之后去领悟自由。自由本身就是一各精神性的道。
井卦体现在制度上的痕迹很多,圣人观井而弄出来的井田制,就是井卦正循环的一个实际应用。
平民都有田产,900亩为一井,其中有私田,每户100亩,共8户,中国为公田,由8户人家共同耕种,公田收成归公。私田不能买卖,只能继承。
井田制有点像公有制,前苏联的集体农庄是井田制现代条件下的翻板,但井田制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又不同于集体农庄。
井田制这么好为什么会被秦国取消?
很好理解,我们国家本来就是照搬苏联的集体农庄,一开始是极大的刺激农业的生产,大家在一起学习新农业种植技术。但后来为什么要实行农村承包制?这个承包制就有点类似于秦制,秦国要普及铁器,就必须刺激人们积极性,承包制就远比井田制更有效。
但并非说承包制就比井田制自由,而是承包制对于自律的要求远比井制低。教化民众的繁琐工作减轻了,等级制度更加残酷。
看似自由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不自由,最后演化就是弱者更弱,强者更强。表面的自由被其他更深形式所代替,集体农庄是集体贫穷,而承包制会让一部人先富,一部分人会因为先富而反过来拉动后富,整体社会向上升了一个层级。
但当财富达到一定集中度,平衡就会打破,此时就流水变死水了。意大利银行两位学者比较了1427年到2011年间佛罗伦萨一些家族的税收记录,发现最为富裕的佛罗伦萨家族大约在600年前就已经位于高等阶级,沿袭至今。文艺复兴时期的18个大家族,除了2个家族移居米兰,其余16个家族的税收今天依然占了佛罗伦萨税收的80%以上。
所以,谁便问一个问题,在智能化时代快要到来的世纪,你认为意大利有未来吗?
你会向往去那种地方发展吗?是年轻人向往的地方吗?
肯定不是,哪里才是年轻有才华的人想去的地方?
硅谷!
那些没有包袱的地区,比如自贸区。
上海市刚刚宣布自贸区会扩大。
初六,井泥不食,旧井无禽。
这说的就是井田制弊端,集体农庄也有这样的弊端。体制僵化,也会流水变死水沟,只能慢慢臭掉。
周公曰:以阳刚为朱者,井之体,以上出为功者,井之用。今初六阴柔,则不能为泉,而无以济物。居下则不能上出,而难以利人,德不足于已,功不加于民,是明王所不宾,众人所共弃,犹井泥之污浊,不为人所食也。既不为人所食,无补于生民日用,将废弃而为旧井,即禽鸟亦莫之来顾矣。无德而不见用于世者,不犹是乎?
说的什么意思?一个贫富不均的地方,最后就是禽鸟都不愿来。
象曰:井泥不食,下也。旧井无禽,时舍也。
孔子曰:“井为济人之物,今井泥不食者,以井之居下,其位最卑故也。不能出身以加民,欲求其博施以利物,揆之于势难矣,况本无及物之德乎?旧井无禽,是一无所济,而为时舍置,理固宜也。从来士品之高下,关乎世道之淤隆,故必裕经纶匡济之才,而后能建致主泽民之业。有其具而人不用,时为之也。无其具而为人所弃,穷无以善一身,达无以善天下,不亦可耻乎?观于此爻,有心世道者,当知所以自勉矣。
易经着力点一直在劝富贵之人能积德,而将自律放在第一位,越是权贵越是要自律,这和西方的相反,越是有钱越自由的观念是反的。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说的都是自律,若不这样做,就会井泥不食,慢慢变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