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的来龙去脉
转载自羊城攻略(ID:BirdGuys),原标题《广东人的由来和组成,万万没想到是这样的!》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仅供参考。转载目的为传播更多资讯,版权属原作者并深表敬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很多外省的朋友们不是很了解广东人的组成及来源,也不知道为何叫做“广东”。更会有一些朋友会奇怪:
为什么秦汉时期的“百越之地”、少数民族众多的广东,现在除了在粤北的深山上有一个“瑶族”外,其余地区全是清一色的汉人呢?
为什么韶关南雄县的“珠矶巷”及肇庆封开县这两处相距甚远的地方都被称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呢?
为什么近代史上只有广东人大规模地迁徙外国,并诞生了孙中山这样改变中国历史的人,以及“辛亥革命”这样改变中国历史的转折呢?
今天讲讲广东人的这些事情~~
1、广东的历史
广东、广西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前,被称为“百越”,全是刀耕火种的少数民族氏族部落。因为有位于广东与湖南交界处的岭南山脉的阻隔,在战国时期即使是离广东最近的楚国(现湖南)也没能统治百越。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误判了形势,派兵南下征服百越。因此造成了中原地区的军力空虚,以至于“陈胜、吴广起义”及“楚汉双雄”横扫中原,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秦朝将领赵佗拒绝回中原平叛且趁机自立为王,将两广地区及现越南北部称为“南越国”。赵佗征服百越后,将行政中心选定在番禺(现广州越秀区),因此广州的建城历史已有两千多年。
扫码—领券—购买!限量优惠,
手慢无!7天无理由退换货保证!
顺便说一句,南越国的第二位皇帝,赵佗的孙子赵昩的陵墓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于广州象岗山处被发现且被完整发掘,出土了金玉玺、金缕玉衣等众多国宝级的文物,该南越王墓博物馆是现今广州的知名历史文物景点。
汉武帝收复南越国后,将行政中心(郡)由番禺迁往现两广交界处的肇庆市封开县,并将封开县城的一条小河命名为“广府河”,寓意汉武帝“广布恩泽”。自此该县城以东称为“广东”,以西为“广西”。封开县城也是四百年汉朝时期,两广地区与中原交往的中转枢纽,因为被称为“广府文化的起源地”。
三国时期统治两广地区的东吴政权,又重新将行政中心由封开县搬回南越国的首府番禺,并改名为“广州”。自此“广州”一直是广东的行政中心并没再变更名字。
扫码—领券—购买!限量优惠,
手慢无!7天无理由退换货保证!
2、广东人的由来
广东人由三大群体组成,广府人(占大多数,分布在珠三角及粤北、粤西地区)、潮汕人(李嘉诚就是这一人群,分布于粤东南的潮汕平原)、客家人(分布于粤东的梅州、惠州)。这三大群体全部是不同时期、内陆不同地区的汉人南迁的后代。
从西晋“八王之乱”开始,出现了史上第一次的中原汉人为逃避战乱而长时间的大规模南迁,当时是整个家族、整条村庄在族长、村长(称之为“太公”)带领下的扶老携幼式的长途南下,因此把当时的中原汉语、文化、习俗全都带到了广东。几乎所有传统广东人的家族都有族谱记录他们是来自中原何方,何时迁到广东的。例如前香港特首曾荫权,其始祖就是山东的曾子,其族谱就记载了什么时候由山东南迁到广东的南海县,到曾荫权的爷爷时再迁到香港。
南迁汉人们翻越岭南山脉到达粤北韶关南雄县,都会在那里休养生息。但南雄毕竟是山区,农业物产远不及平原地区丰富,所以他们在那里繁衍了几代人后,又会继续沿北江南下、沿西江西进而到达最终的迁徒地——珠三角、粤西、甚至广西东部的平原地区。因此南雄的珠玑巷又被称为广东人的发源地,很多大的姓氏都在那里修建了太公祠以缅怀带领族群南下的太公。唐朝建立后,中原的战乱终于平息,汉人南迁也告停止。
这次汉人的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南迁,到唐末全广东就只剩下粤北深山上的一个瑶族,其余平原地区全是汉人了。因此广东的汉人后来就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读音与“越”字相同的汉字——“粤”,其目的就是要表明现在的“粤”已经完全不同于古代的“越”了。
扫码—领券—购买!限量优惠,
手慢无!7天无理由退换货保证!
3、广东古汉语与中原汉语
李唐之后,中原不稳定的环境使得语言随之也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北宋初年时,中原地区的汉语仍能基本保持汉唐语言,当时出版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官方的发音韵律书《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里面标注的文字发音与现今的粤语高度吻合。但之后中原受到西厦、辽、金、元等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占领,汉语开始胡化,到了南宋时期中原汉语已经由汉唐汉语(粤语)演变为现在的客家话了。
而偏于一隅的广东却是极少战乱,基本没受到北方游牧少数民族的影响,所以一直保留着汉唐时期的语言、文化。因此大量的唐诗宋词现在只有用粤语来读,才能符合诗词基本的“韵律美”了。
以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竹枝词》为例: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在粤语里“青、平、声、晴”均是同一个韵母的,读来完全符合诗词的韵律美,用粤语一读就能体会出诗词的意境了。但胡化的普通话,“声”字的韵母却变了,结果用普通话读的话第二句完全不押韵,连诗词最基本的韵律要求都达不到,大煞风景!
还有唐代著名的哲理诗,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在粤语里“流、楼”是同韵母的,符合绝句诗词第二、第四句必须押韵要求。但普通话里这两个字就又不同韵了。
南宋之后的中原汉语,因为音调大为减少,为避免过多的同音字而严重影响到交流的弊端,其解决方案就是增加声母,即在原来从没有卷舌音的古汉语基础上,通过把“z、c、s”三个声母发卷舌音而新增加了“zh、ch、sh”这三个声母。这就是现在的普通话有卷舌音的由来了。粤语里没有卷舌音,即不存在北方地区的人也经常搞混淆的“z、c、s”与“zh、ch、sh”,所以粤语的表达往往能够比普通话更为清晰、明确。
扫码—领券—购买!限量优惠,
手慢无!7天无理由退换货保证!
4、南宋开始的再次汉人南迁与客家人的形成
接前面的历史讲述,到了南宋后,中原的汉语已经较汉唐时有明显区别,音调有所减少。因为北方少数民族入侵而引起的长时间战乱,再次引发了中原汉人的史上第二次大规模南迁广东。这次的汉人南迁一直到清朝初年才结束。
因为当时广东的平原地区均已被之前南迁的广府人及潮汕人全部占据,所以这次南迁的汉人只能迁到粤东北与江西、福建交界的梅县山区,并被称为“客家人”,即“客居他人地方的人”,他们所说的南宋中原汉语就被称为“客家话”。后来部分客家人又再主动迁徒到台湾,又有部分在清政府的安排下迁徒到原广府人居住的地方。
5、粤语和普通话的最终形成
广府人的生活一直安稳,所以语言也保留着汉唐时期的特征,但并非一成不变。例如宋朝时广州的海外贸易非常发达,一些阿拉伯语也由此传入从而影响到广府语言的词汇。清朝260年的稳定岁月,使得保持了古汉语九个音调及大部分文字发音,现代粤语在清朝末年彻底形成。同期,普通话也在以北京为中心的地方形成,但其音调只剩下四个调了,彻底与北方胡语一致。
粤语覆盖地区广泛,不同地区在口音上会有不同但差异不会过大。例如粤北韶关地区的人,完全可以和广西东部的人进行粤语交流。基于广州两千多年来在广府地区的龙头地位,因此公认的标准粤语发音是清末民初时期广州西关地区的粤语发音。
扫码—领券—购买!限量优惠,
手慢无!7天无理由退换货保证!
6、土客之争和广东华侨
清朝初期,客家人大量聚集在粤东北的山区,而广府人居住的珠三角及粤西平原区物产丰富且人口并不密集。于是在清朝政府的安排下,部分客家人由梅县、惠州一带迁往了珠三角东岸的增城、宝安县,以及粤西的肇庆、五邑(即“台山、鹤山、开平、恩平、新会”五个县,现江门市范围)。
但迁往粤西地区的客家人就完全不同了,和原居当地的广府人爆发了长时间的暴力冲突。据肇庆、五邑等地的地方史记载,清朝中后期发生了多次广府人与客家人之间的大规模械斗,往往都是需要政府由广州派军队过去才能平息,史称“土客之争”。土客之争持续了几十年,最终以客家人有些重新迁回梅县、惠州一带,有些继续向西迁徒到广东、广西交界处,余下的以通婚等形式彻底融入当地广府人族群而告终,因此现江门、肇庆地区再无客家人村落了。
表面上看“土客之争”以广府人胜利结束,但持续了几十年的械斗也使得五邑地区的广府年青人对留在当地感到厌恶。因此到了清朝晚期,大量的五邑青年宁愿通过“卖猪仔”卖身去美国、加拿大做华工修铁路。于是开启了清末广东人大规模移民海外的浪潮。
大量广东华侨的形成,使得广东人的视野、思想一下子就国际化、现代化。这为之后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诞生,以及辛亥革命的发生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7、香港粤语的发展
香港开埠后因为大量广府人的进入,再加上当时广州、广府文化的绝对龙头领导地位,使得其使用的汉语迅速变为粤语,港英政府也认同广州西关地区的粤语是标准的汉语。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949年。
扫码—领券—购买!限量优惠,
手慢无!7天无理由退换货保证!
而后,香港与内陆的人员与文化沟通完全中断,香港的发展逐步超过了广州,自此香港的语言文化发展也是完全独立自主,不再受广州影响。
为此从七十年代开始,港英政府推行了“粤语正音运动”,即规定电视、电台,以及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发音必须符合标准的广州粤语。
随着香港经济的腾飞,七十年代时香港曾向广东省政府提出引进一批广东的中年妇女去香港做家佣,但被广东省拒绝。无奈之下,香港只好向菲律宾、印尼、泰国引入大量的菲佣、印佣、泰佣,结果很多香港的小孩出生后学到的第一种语言竟然是菲律宾语、印尼语、泰国语。于是粤语懒音现象在八十年代再次广泛出现。
8、总结
粤语成了保留古汉语最好的现代汉语,也是除普通话外,唯一拥有完整的文字系统的汉语,即所有粤语发音均有对应的文字,能够用文字完整地记录发音。
随着广东人走向世界,粤语也被带到了世界各个角落。现在粤语除了是香港、澳门的官方语言外,也是美国、加拿大的第三大语言,澳洲的第四大语言。因此粤语在海外的地位明显高于普通话。现全世界使用粤语的人群超过一亿,为此联合国早已将粤语定义为“语言”而非“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