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不变传承古法,宁乡94岁老药工80年专注中药炮制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9月18日讯(记者 贺文兵 通讯员 彭嘉蕙 朱佳)“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提及中医,大家或许只了解“望闻问切”,却少有人知道“药工”这个职业,在宁乡,有一位94岁的老药工,一辈子只专注做一件事:中药炮制。今日,记者在宁乡市双凫铺镇麦田村见到了老药工喻伯藩老人。老人不仅是我国1985年评定的第一批“中华老药工”,也是当地村民口中的“药王”。
1985年,喻伯藩和“中华老药工”代表以及大会工作人员一起和国家领导人在北京的合影(红圈内为喻伯藩)。受访者供图
14岁学徒,只为病人有药可治
今日,记者一踏进喻伯藩老人的家门,一阵药香就扑面而来,老人正坐在客厅给身体不适的村民看诊,谈及踏入这个行业的初衷,老人开始打开了话匣子。“我曾祖父喻祥知,去世时才34岁,祖父喻毓墀,38岁就因病去世,那个年代,由于缺医少药,村里有人活到50岁便是高寿。”14岁时,喻伯藩就跟着父亲学制药,只想制出更多更好的药,让病人有药治病。
几年后,喻伯藩遵父亲之嘱,拜湘中著名药师王镇钧和专长炮制的邹龙霭先生为师,正式开始学习各类中药材的加工炮制技术。1941年,喻伯藩和父亲一起创办“益寿堂”药号,到1949年,“益寿堂”已经成为湘中最大的药号。
“在学习中草药制作的过程之中,师父告诉我,为医者从采药到炮制分毫不能有失,才能得一味好药,让病人药到病除。”因此,喻伯藩学得认真,从不偷懒,那时研磨药材都是人工推磨,喻伯藩一干就是一整天。“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喻伯藩老人表示,中药炮制既要传承古法,也要不断推陈出新,从而惠及更多人。
老人说应用经验鉴别技术识别中药材的真、伪、优、劣,是中药工作者的基本功。长沙晚报记者 贺文兵 通讯员 彭嘉蕙 摄影报道
匠心不变,曾受到彭真的接见
此后的几十年时间,喻伯藩从未离开过中药工作,他始终坚定要将这门中华古老的技艺传承发扬,不断将祖辈留下的良方进行筛选、甄别、改进和发展,并积累了许多高效实用的中草药良方,其中《常用中药鉴别浅谈》《喻伯藩中草药经验选方》等著述已广为流传。
在喻伯藩老人看来,一副中药的药效好与坏,药工的手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医生的诊断本领和中医疗效,其实离不开药工,只有把好中药材的质量关,才能更好地发挥临床疗效。”
“光荣的老药工的经验,是我国传统医药学的一个宝库”。 这是国家领导人彭真1985年对老药工的题词。为传承中草药文化,勉励为我国中草药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老药工,1985年,国家评定了一批“中华老药工”,全国共38位,喻伯藩老人是其中之一,在北京受到彭真的接见。
喻伯藩老人除了研读中药书籍外,闲暇时还为附近村民问诊看病。长沙晚报记者 贺文兵 通讯员 彭嘉蕙 摄影报道
传承国粹,自掏腰包办讲习所
从北京回来后,喻伯藩用自己开药店留下来的积蓄办起了中医讲习所,免费向医师和中医爱好者们开放。据老人回忆,前后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300多名学员前来听课,并收徒15人。“当时的药师医学文化知识十分欠缺,我就想法召集学员学习,因为中药的学问是无穷尽的,我想把之传承下去。”
如今,喻伯藩老人除了研读中药书籍外,闲暇时还为附近村民问诊看病。“老人为人厚道,来这里扎针也好,开方子也好,从没有收过看诊费,我们都喜欢找他看病。”村民周玉飞告诉记者说。
为了中草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喻伯藩老人将毕生所学及整理的著作都传授于女儿喻文定。“在父亲的言传身教、耳熟目染之中,我也爱上了中药,目前培养了30多名学徒。”喻文定告诉记者,父亲在她5岁时就带她上山采药,传授中医药知识。“中药鉴别和炮制是千百年来老药工和药农经验智慧的结晶,它通过口传心授,代代相传,并逐渐累积,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