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队医性侵265名少女:父母为什么总是不教孩子“性知识”?

此前,一则新闻轰动了美国医学界——曼哈顿的知名妇科医生罗伯特·哈登,打着“检查”的名义实施性犯罪行为,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竟无人站出来指控他。第一位站出来揭露罗伯特恶行的,是孕期去做检查的杨伊芙——华裔前总统候选人杨安泽的妻子。
另一位美国体操队队医拉里·纳萨尔(Larry Nassar)在30多年间性侵265名少女。
很多时候面对性侵,并不是孩子不想说,而是不知道怎么说,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被侵犯了,毕竟他们也不太明白什么叫做“性”,更不知道何为“边界”。
在中国,让父母开诚布公地与孩子谈性,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情。至少在很多中产以下家庭来说(甚至包括中产以上),均是如此。
为什么我们谈性色变?为什么父母不敢正视孩子的眼睛告诉孩子你是怎么来的,爸爸妈妈是如何创造你的,生命的起源来自于父母精神与身体的结合?
因为儒雅、含蓄的文化环境背景,决定了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不会真正去面对内心深处的自己,去正视自己的需求,反而在涉及个人隐私上,人们总是极力回避——包括性、性别意识、性别角色。
这种回避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呢?
那就是成为一个从未贴近自己的性格、性别去真正了解过自己的“陌生人”。
从出生到成长,再到后来成家立业,始终都是以外在要求和标准来走自己的人生道路,就算是性别与性别意识和行为,都需要外界来影响和灌输。
一旦孩童的父母在没有进行提前教育,那么儿童从小到大的性意识、性别意识、社会性角色等各个方面,都会只是模糊遵循社会大规则,无法在内心清晰,从而导致自身在社会行为上陷入懵懂和混乱,即使侥幸不混乱,也比较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而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中,性教育历来都是讳莫如深的,大逆不道的,不应该被谈论和公开提及的。就算是亲密爱人之间,公开谈性和性趣,也会被人侧目;而父母与子女谈性,则更是少之又少。
这种氛围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一种极为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
中国历来是以“个体的泯灭与集体的强大”为社会主流氛围的,人们从不关注自身,总将自己捆绑为社会、国家的一份子。大集体的意识形态里,谈及个体的性是非常羞耻的,是见不得人的,是不应该有的罪孽深重。
然而在西方社会文化价值体系内,历来宣扬和强调的,却是个体大于集体,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等自由主义理念。人们更为看重的,也往往是自身的感受,个体完全独立于社会、国家概念之外。
私密之事就是自己最为神圣的事,西方,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父母们,从孩子3、4岁起,就有意识地告知他们各自的性别角色,要求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各种区别。
等孩子进入青春期,更会让他们直接学习人体生理知识。

但是,对于中国父母来说,这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与稀奇。
至少在80后之前,父辈在这些问题上均属沉默、回避、一概不谈的状态。
有的少女不知道自己怀孕了,宿舍产子;有的男生不知道自己的身体到发育期,为喉结变粗、声音变声、嘴唇上方长出胡须容貌而惊恐。中国孩子们跌跌撞撞的青春期和尴尬里,全都是父辈不敢直面性教育的遗憾与缺失。
在最为重要的青春期里,父母是最不应该缺席的人。
无论是从精神上的开明指引,还是身体上生理知识的梳理、指导和帮扶学习,都离不开父辈有经验者的护卫。
万幸的是,越来越多的新生代父母已经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逐渐开始加大对孩子的早期性教育。

男孩性教育——遗精

遗精是男孩身体发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然而,现实总是妈妈在代替父亲来跟儿子沟通这些事情,这其实是非常不合适的。
比如妈妈对12岁儿子非常关注,每次都要问儿子是否遗精,其实这位妈妈不知道,她这样做已经严重侵犯了孩子的隐私,容易让孩子没有内在尊严感。所以,所有的母亲都要明白,12岁的儿子已经是一个男人了,一定要从此开始保持与儿子的界限。
这时候,家庭中父亲更要主动将有关遗精的生理常识告诉孩子。日常父亲与孩子交流上的内容可以参考如下几点:
  • 1.告诉孩子第一次遗精时会经历怎样的过程
  • 2.告诉孩子遗精后的生理卫生常识
  • 3.让孩子明白遗精是正常的

女孩性教育——心理疏导和价值观树立

女孩子较为弱势,所以父母多半把精力放在了防身上,却忽视了对女孩子在性方面的心理建设与疏导。
女孩性教育最为重要的一关,就是在女孩青春期萌动时期,第一时间告知身体性冲动和舒缓性冲动的方式方法。比如多运动、参加大范围的社会交往活动,在人群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分散注意力等。
另一方面,则一定更要教会女孩在精神和内心自尊自爱自重自信,不因为别人的花言巧语或者财物馈赠,就把自己全身心的交付了出去。
- The End -
作者 | 汤靡达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1] Beauvoir, S. D., & Parshley, H. (1960). The second sex. London: Landsborough Publications Limited.
[2]Brown, B. (2015). Daring greatly: How the courage to be vulnerable transforms the way we live, love, parent, and lead. Pengui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