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生眼里的杭州:西湖·苏堤
1/
本来想去附近几个大片向日葵正在开放的地方转一转,一查距离都在30公里开外,公交前后需要三个小时才能到达,就放弃了。
觉得还不如就近走一走,首当其冲还是苏堤,足以见得对苏轼发自内心的尊崇与仰望。
走在苏堤上,我确实是怀着仰望的心情,这道堤坝更像一架美轮美奂充满神奇力量的梯子,它通向更高的地方,让我平行的脚步突然具有了不可替代的攀登的属性。
如果人生之中必须选择一段喜欢的路,我选择苏堤上这一段。
2/
西湖回来的公交上,我还沉浸在当年苏轼修治西湖建造苏堤的想象中,突然就想到『胸有丘壑』这个词特别适合用来评价苏轼。
让我意外的是,黄庭坚早就用这个词评价过他。作为苏轼的学生和益友,黄庭坚的评价绝不会不恰当,也绝不会流于溢美。
这让我不知道应该是兴奋,还是该惭愧。
之前并不了解黄庭坚这样评价过苏轼,也可能是曾经无意间读到过相关内容,所以曾经的积淀才引发如此这般的联想。
当然,我还不会浅薄到认为这是『英雄所见略同』,只能再次感叹阅读的力量。
惭愧的是,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立观点是多么难,以为评价精当,却依然难出古人窠臼。说严重一点,努力一生的表达,也不过依然是拾古人牙慧。
这未免让人稍感沮丧,可是再一想,这或许也是阅读和思考的乐趣所在吧。
3/
如果来苏堤上走一走,让孩子好好感受苏堤两岸风光,不要一知半解给孩子讲苏轼,除非你对苏轼苏堤的功课背得特别好。
但是可以跟孩子讲,苏堤两岸这么好的风光都与苏轼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整个被称作天堂的杭州都与苏轼有千丝万缕的关联,然后借此激起孩子对苏轼的好奇心,至少可以陪孩子一起读一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我想起几年前的感触:
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也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在《苏东坡传》结局处,林语堂引用了这段话,让我越发感受到整本传记结构的精巧,却又给人浑然天成之感。
这是真正的大家手笔!
写活一个千百年前的人,绝对不是很容易的事,林语堂把苏轼写活了。
此刻看来,当初的感触还依然确切。
4/
这又让我自然想到前天跟朋友谈起读书与走路的话题。
朋友带初升高女儿去西安感受古都的文化,科技馆里,女儿在『电动机原理』展区特意跟尼古拉·特斯拉的介绍合影留念。
我知道这孩子刚刚读完《尼古拉·特斯拉传》,本来平时就喜欢相关内容,如此举动也实属必然。
话题中还是忍不住感慨:
5/
回到苏堤,回到黄庭坚对苏轼的评价。尽管黄庭坚是评价苏轼一幅画,这其实就是评价苏轼本人。画如其人,何其精当。
走在苏堤上,好好看风景就是了。看完风景,再去回味和了解苏轼,你或许会有一点悔不该当初的感觉。
知道来苏堤,提前了解一下苏轼多好。
知道来苏堤,提前背几首苏轼的古诗多好。
……
回去再了解苏轼也不晚,有一天重新再来苏堤上走一走,心里默默给苏轼道个歉,你知道,苏轼从来不缺这种道歉。
6/
随手拍了苏堤六座桥的风景,随便看一看,有一天,你自己走在苏堤上,也留心一下这六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