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化工巨头如何布局中国市场,未来有何发展战略?
对于巴斯夫、拜耳、英威达、朗盛、普莱克斯等全球化工巨头而言,中国市场似乎永远有无界的想象空间。与中国的石油和化学工业三十多年高增长相伴随的,是跨国化工企业从单纯输出产品,到建立办事处,到建设厂房,到设立独资及合资公司,再到系统的本土化发展的过程。
今天,流程君为您翻开世界化工的老大哥——巴斯夫是如何布局中国市场的。这位全球化工领域首屈一指的巨头公司似乎“无处不在”,从身边的维生素、运动鞋垫到大量农药、汽车保险杠等,再到大宗商品领域,巴斯夫不仅涉及化工产品,更拥有上游的石油、天然气业务。巴斯夫垂直整合产业链上、中、下游,生产和销售中游的10万种化合物。
巴斯夫是谁?
巴斯夫股份公司(BASF SE),缩写BASF是由以前的全名Badische Anilin-und-Soda-Fabrik(巴登苯胺苏打厂)而来,是一家德国的化工企业,也是世界最大的化工厂之一。
巴斯夫集团在欧洲、亚洲、南北美洲的41个国家拥有超过160家全资子公司或者合资公司。公司总部位于莱茵河畔的路德维希港,它是世界上工厂面积最大的化学产品基地。
巴斯夫从古至今一直于上游领域大量投资,经营石油及天然气业务。根据巴斯夫的统计显示,其化工产品90%的生产原料由内部资源供应。
截至2015年底,巴斯夫共有员工113000人,在全世界拥有6个一体化基地和其它376个生产基地。路德维希港一体化基地是全球最大的综合性化工基地。
巴斯夫向客户提供一系列的高性能产品,涵盖化学品、塑料、特性产品、作物保护产品以及原油和天然气。巴斯夫在国外的企业大部分在欧洲,几乎遍布欧洲所有的国家。此外,在美国、日本、阿根廷、印度、新加坡、埃及、中国等也都设有分公司或分厂。巴斯夫在很多基础原料以及精细化工品上独有专利技术,利润较高。在国内,聚氨酯占有很大的份额(另一家为中国万华),在上海、重庆都有生产基地。与中石化合资,在南京有炼化一体基地(大乙烯项目),俗称杨巴。
盘点巴斯夫在中国的几大基地
1982年,巴斯夫决定直接管理公司在华业务,因此在香港成立子公司—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在随后几年中,中国大陆业务稳步发展,投资前景看好。1986年,巴斯夫在中国建立第一个合资企业:上海高桥巴斯夫分散体有限公司,生产用于涂布纸张和地毯行业的苯乙烯-丁二烯胶乳。之后又相继有数家巴斯夫合资企业投入运营。
2000年,巴斯夫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在南京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
2004年,巴斯夫开始集中管理中国业务,并将大中华区总部迁至上海。
►►浦东基地
浦东基地是巴斯夫在德国以外最大的综合基地之一,目前基地拥有员工约2500人。浦东基地成立于2000年,是巴斯夫在大中华区第一家全资生产基地。自2012年起,巴斯夫大中华区总部和亚太创新园也坐落于此。
2014年6月,巴斯夫特性材料业务部三大重点扩建项目在上海浦东基地顺利展开,包括工程塑料Ultramid(聚酰胺,PA)、Ultradur(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产能扩建、Elastollan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产能扩建,以及Cellasto(微孔聚氨酯弹性体)技术中心和产能扩建。
同年7月,巴斯夫宣布位于其浦东基地的亚太创新园二期项目破土动工。扩建项目投资额达到9000万欧元,包括新建一栋研发大楼及附属设施。
►►漕泾基地
在位于漕泾的上海化学工业区内,巴斯夫生产装置的数量不断增加。在这里,巴斯夫与亨斯迈、上海华谊(集团)公司、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上海高桥分公司共同兴建了两家合资企业,生产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和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同样在该基地,巴斯夫还独立运营一套用于生产弹性纤维的重要原材料聚四氢呋喃(PolyTHF)装置,和一套用于涂料和家具油漆行业的聚异氰酸酯(Basonat)装置。另外一套装置主要生产工业用贵金属精炼、盐类及溶液。
近两年,巴斯夫漕泾基地新建了许多生产设施。例如,全新Ultramid聚合装置在此奠基,建成后将成为巴斯夫在亚太区的第一座聚酰胺聚合装置;一座世界级的高性能树脂和电泳漆生产装置正在建设中;合资企业巴斯夫上海涂料有限公司的第二座汽车涂料生产装置于2014年7月投产,第二条基于六亚甲基二异氰酯(HDI)的聚异氰酸酯生产线也于同年成功投产。
此外,巴斯夫、亨斯迈、上海华谊(集团)公司、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拟联合启动建造年产24万吨粗M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生产装置。这套全新装置计划于2017年投产,届时漕泾基地的MDI年产能将翻番,达到48万吨。
►►南京基地
巴斯夫水处理及造纸化学品工厂于2012年底在南京投产。这些装置由巴斯夫全资兴建并达到世界级规模,每年可生产4万吨季铵型阳离子单体和2万吨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它们主要用于生产在市政、工业废水处理中有着重要作用的有机絮凝剂,也用作造纸行业中的助留剂和助滤剂。装置使用的主要前体由毗邻的扬子石化—巴斯夫供应。
2014年10月,巴斯夫宣布其世界级叔丁胺生产装置产能将提高60%,达到1.6万吨每年,扩建部分预计2015年初完成。此外,巴斯夫还计划在该基地内新建一个全新世界级的特种胺生产装置。该装置于2015年底投产,主要生产二甲基胺基丙胺(DMAPA)和聚醚胺(PEA)。
►►重庆基地
巴斯夫在中国重庆年产40万吨M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的项目于2011年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该项目位于重庆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总额将达到80亿元人民币(约8.6亿欧元)。巴斯夫重庆MDI装置于2015年第二季度开始进入开车阶段,这一设施将生产聚氨酯核心原料。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MDI市场之一。选址重庆不仅可以令巴斯夫进入增长迅速的内陆市场,也能凭借其日益完善的公路、铁路和现有的水运网络进入中国其它区域。
预计未来中国MDI市场将快速增长,在重庆建立本地的MDI装置会促进当地聚氨酯产业的发展,使重庆成为世界级聚氨酯原料生产基地和西部地区聚氨酯产品技术服务中心。
巴斯夫未来亚洲发展战略
巴斯夫公司于2016年9月23日评述了在亚洲的发展战略。巴斯夫仍计划在亚洲发展,并确认了其几年前设定的目标,使销售额达到250亿欧元(280亿美元),其中包括120亿欧元在中国,但到2020年将无法实现。巴斯夫研究了如何巩固其在该地区的优势。
亚洲是当今最大的化工市场,对巴斯夫而言非常重要,但它正面临供大于求、利润压力和增长放缓。巴斯夫预计,亚太地区的GDP和化学品生产将继续超过其他地区的增长,尽管最近发展放缓。
中国的增长没有巴斯夫原想像的那么快,巴斯夫看到一个成熟的亚洲市场的低增长。印度和东南亚将略有回升,但在某些大宗商品生产能力的过剩已造成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这些包括较低的装置开工率。
亚洲在丙烯酸和甲苯二异氰酸酯的利用率平均为60%,而丁二醇的利用率在65%以上,己内酰胺和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的利用率分别在70%以上。巴斯夫一直参与全球并购,并自2012年起已在亚太地区进行有目的收购增加年销售额5亿欧元,但撤资将使公司减少在亚洲的销售额9亿欧元/年。
巴斯夫现在估计,亚太地区到2020年实际化工生产的复合年增长率为5.6%,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7%。该公司也将重点从大宗化学品供过于求的市场转向行业的特种产品为重点,包括交通运输、消费品、电子、建筑、包装,和农业。
继2012年和2016年之间在亚洲显著新增生产能力,巴斯夫将在资本支出上更有选择性。
计划使2016年至2020年的约35亿欧元投资将集中在巴斯夫技术领先的领域,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并预计有强劲的市场增长。
该公司的目标,是在亚太地区生产它销售的产品的75%左右,到2020年在该地区将保持不变。
巴斯夫在亚洲的销售额2015年达到123亿欧元,占集团总量的18%。不计特殊项目,在亚洲的息税前利润为4.09亿欧元,为该集团中最低的。
巴斯夫正在成熟的亚洲进行调整和减员,已关闭在高成本地区澳大利亚的分散体装置,并在日本,观察所有时间的成本,对韩国也是如此。
巴斯夫已于2016年初关闭了在新加坡的区域总部,巴斯夫公司对未来数年亚洲如何增长没有作出预测,但表示,将比化工市场增长更快。
巴斯夫公司最近已完成或正在完成在亚洲多个投资项目的施工过程,其中包括在重庆投资为9亿欧元、40万吨/年MDI装置。该装置操作远低于产能,因原料氯气的约束,为40-60%。然而,氯气供应商正在现场建设氯碱装置。
巴斯夫是在印度最大的化学品公司之一,其正在捕捉市场更多的份额,2014~2017年期间,总投资将达2.6亿欧元,包括在古吉拉特邦Dahej的生产基地。但是,印度的化工市场仅仅是中国的十分之一。Dahej已经是一个“小型联合体”的一体化基地,但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蒸汽裂解装置。
在亚洲未来的投资将瞄准功能性产品、功能材料和农药。此外,该公司正在寻找进入在中国现有的一体化基地南京,和进入马来西亚关丹,在关丹它与中石化和Petronas(马来西亚国油)分别拥有合资企业,在南京建立了独立的100%权益的操作,将在上海漕泾带来新的投资,并观望在Dahej的投资。巴斯夫拥有基础设施,所有要做的就是带来智能投资,以保持延伸价值链。
《流程工业》 特约撰稿人钱伯章先生亦对本文有所贡献,转载请联系流程君(微信号vogelPS)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