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学《易经》:夬卦第四十三

【周易经文】

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彖曰:夬,决也,刚决柔也;健而说,决而和。“扬于王庭”,柔乘五刚也;“孚号有厉”,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穷也;“利有攸往”,刚长乃终也。

象曰:泽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初九:壮于前趾,往不胜为咎。

象曰:不胜而往,咎也。

九二:惕号,莫夜有戎,勿恤。

象曰:有戎勿恤,得中道也。

九三:壮于頄,有凶。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

象曰:君子夬夬,终无咎也。

九四:臀无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

象曰:其行次且,位不当也;闻言不信,聪不明也。

九五:苋陆夬夬,中行无咎。

象曰:中行无咎,中未光也。

上六:无号,终有凶。

象曰:无号之凶,终不可长也。

【解读诠释】

【43.1】
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白话】
夬卦:宣布(小人罪行)于王庭之上,以诚信号召大家戒备危险;告知王之属邑,不适宜首先动用武力;适宜有所前往。
【解读】
○ 夬卦,下乾上兑,泽天夬卦。夬,读[guài],《序卦传》:“益而不已则决,故受之以夬。夬者,决也。”增益不止必然会导致决口外溢,故益卦之后是夬卦。益,坎水自皿中出,益之甚而溢,水溢则堤坝决。
○《系辞传》:“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正义》曰“王庭是百官所在之处”,故“扬于王庭”即“百官以治”,“孚号有厉”即“万民以察”。扬、号、告,都是用于发布书契命令的用辞。
○黄寿祺说:卦辞的基本意义,是喻示君子“决”小人的三方面要领:一是公正无私,宜于在“王庭”上公开宣判“小人”的罪恶;二是谕人戒惕,即以孚诚之心号令众人戒备“小人”造成的危害;三是以德取胜,说明此时不利于滥用武力,而要通过颁告政令来宣扬美德、使人诚服。准此三端,则处“夬”必能“利有攸往”。
○传本《归藏》有规卦,朱彝尊、马国翰、尚秉和、于省吾、王明钦等以为“规”即“夬”,唯廖名春认为“规”为“随”(廖名春:《王家台秦简《归藏》管窥》,《周易研究》2001年第2期)。夬,秦简《归藏》作

或即“罽”字,读[jì],与夬、决、玦上古音皆见母月部,“罽”当是“夬”之借字。罽,《说文》“鱼网也。从网

聲。

,籒文锐。”按夬决取象于兑卦,兑为附决、为锐。

○【《周易》夬卦与玉玦、书契的关系】简介(专文见于《周易密钥》):
夬卦,下乾为玉为圆,上兑为缺,正是玉玦之象,可见夬卦取象于玉玦。玉玦的历史非常悠久,8000年前已有玉玦。
夬取象于兑卦,兑为悦,“快”从夬,故《说文》:“快,喜也。”兑为决,故“快”引申为急速。兑为附决,凡夬偏旁的字,如决、诀、缺等,都有决裂的含义。
《周易·系辞传》: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这一句话的历史文献价值极大,说明上古时期玦、结绳、书契都是治国用的。上古帝王用玉玦代表上天向下属部落发号施令,玉玦的玉质和圆形代表天子,《说卦传》“乾为君为玉为圆”,玦的缺口代表开口发言,《说卦传》“兑为口为附决”,《夬》曰“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扬、号、告,都是用于发布命令的用辞。
帛书《系辞》云:
〔上古结〕绳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大有。
大有卦初至五互夬卦,今本《系辞》作夬卦而帛本《系辞》作大有卦,由此可证“互体之说”先秦早已有之!
帛书《系辞》用大有卦代替夬卦,或是受了卜辞甲骨的影响。《周礼》:“菙氏掌共燋契,以待卜事。”《诗·大雅·緜》:“爰契我龟。”传:“契,开也。”笺:“契灼其龟。”古代在龟甲、兽骨上灼刻文字和灼刻文字用的刀具,皆称契。大有卦上离互兑,离为火,故为燋为灼,离为龟。《尔雅》:“契,绝也。”决,绝也,兑为决,故为契。兑为巫,乾为天为君,故大有卦正是先王与巫师“契灼其龟”之象。
又,夬卦本无结绳之象,而大有上离,离有网罟结绳之象,《系辞传》云“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因此帛书《系辞》制器尚象的大有卦可能早于夬卦。秦简《归藏》把“夬”写作

,罒同网(离),剡为锐(兑),似乎见证了大有卦(上离)向夬卦(上兑)的转换。在伏羲六十四卦圆图中,按顺时针,大有卦的下一卦正是夬卦。

【43.2】
彖曰:夬,决也,刚决柔也;健而说,决而和。“扬于王庭”,柔乘五刚也;“孚号有厉”,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穷也;“利有攸往”,刚长乃终也。
【白话】
彖传说:夬,是决断,如阳刚君子决断阴柔小人;乾健而兑悦,兑决而乾和。“宣布(小人罪行)于王庭之上”,因为一个柔爻乘凌在五个刚爻之上;“以诚信号召大家戒备危险”,柔邪之危才会广为人知;“告知王之属邑,不适宜首先动用武力”,上爻的尚武之道才会穷尽;“适宜有所前往”,刚爻才会增长到终点。
【解读】
○夬,决也,刚决柔也:
夬是决断,裁决,是五个刚爻裁决上六一个柔爻。五个刚爻向上发展,最终把上六化阴为阳。
○健而说,决而和:
“决而和”,先儒以为是“健而说”之引申,王弼曰:“‘健而说’,则‘决而和’矣。”孔颖达曰:“‘健而说,决而和’者,此就二体之义,明决而能和,乾健而兑说,健则能决,说则能和,故曰‘决而和’也。”郭雍曰:“有乾之健故能决,有兑之说故能和。”
李守力按:
这里用了《彖传》的两种理路:一是自下向上解析卦德,“健而说”,夬卦下乾为健,上兑为说为悦,故刚健而悦服。一是自上而下观象,“决而和”,兑为附决,乾为和,故决断而和平。
“乾为和”源自《归藏·说卦》“乾为禾”,朱震《易丛说》、罗苹《路史注》引《归藏·说卦》“乾为天、为君、为父、为大赤、为辟、为卿、为马、为禾、为血卦。”严可均曰:“此盖《说卦》文,殷《易》先有,非始《十翼》。”又乾《彖》曰“保合大和”,故乾为和(三体石经“和”古文为“禾”)。
《周易》的《大象传》都是自上而下观象,这是源于《连山易》上下重卦的理路。而《彖传》主要以自下向上的观象理路,兼用《连山易》自上而下的观象。当二者兼用时,一般是《连山易》理路在先,《周易》理路在后,如:
蒙卦《彖传》“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山下有险”是自上而下观象,“险而止”是自下而上观象;
讼卦《彖传》“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上刚下险”是自上而下观象,“险而健”是自下而上观象;
蛊卦《彖传》“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刚上而柔下”是自上而下观象,“巽而止”是自下而上观象;
恒卦《彖传》“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雷风相与”是自上而下观象,“巽而动”是自下而上观象。
夬卦的观象理路则是《周易》理路在先,《连山易》理路在后,解卦也是如此:
解卦《彖传》“解,险以动,动而免乎险,解。”“险以动”是自下而上观象,“动而免乎险”是自上而下观象。
○《彖传》用了三个“乃”字,《尔雅·序疏》:“若乃者,因上起下语。”故“乃”可译作“只有君子如何,小人才会如何”。
上六虽处穷尽之势,然九五与之比,九三与之应,上六有应有比,位于宗庙,象一位有宗教和公族势力的小人,此所以《彖》多警戒危惧之辞者。
○《折中》引游酢曰:“扬于正庭,诵言于上也。孚号,诞告于下也。告自邑,自近而及远也。”
○“扬于王庭”,柔乘五刚也:
扬于正庭,诵言于上,告知百官。上六卦主,宗庙之位,故曰王庭。夬为书契,兑为口,下五阳,故曰揚,发也,显也。
○“孚号有厉”,其危乃光也:
孚号,诞告于下,以诚信告知民众。九五君主之位,刚中笃实,故曰孚,兑为口,故曰号。从王庭到民众,故曰“其危乃光”。此“健而说”也。
○“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穷也:
九二为内卦乾主,为王之属邑,上六为反叛之邑。上六兑主为毁折为伐。九二乾为和,力求转化上六,“神武而不杀”,故上六“所尚乃穷也”。此“决而和”也。
○“利有攸往”,刚长乃终也:
五阳继续前往,则上六化阳,刚长乃终,夬之刚决柔大成也。
○【从夬卦与日食的关系释夬卦卦辞】简介(专文见于《周易密钥》):
1.夬卦卦辞主语“君子”“小人”辨:
“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这三句的主语是君子还是小人,先儒有完全相反的两种看法。
郑玄、荀爽、项安世、来知德等以为主语是“小人”。班固《汉书》、许慎《说文》、王弼以为主语是君子,孔颖达、程颐、朱熹等从之。由于《周易正义》《周易本义》具有官方的权威性,故从者众。
根据“扬”字的金文,我们可以得出夬卦卦辞的主语一定是君子,因为商周时期只有君子才有持玉的资格。扬,帛书《易》作“陽”。陽,《说文》“高明也。又日也。”“扬”字的原义也没有凌越、放肆之意,故郑玄、项安世、来知德的解释不合古意。这是忽视了《彖传》的“乃”字所致,《彖传》“乃”意为“只有君子如何,小人才会如何”。
2.从夬卦与日食的关系释“健而说,决而和”:
姤、夬、剥、复是《周易》六十四卦的主卦,在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圆图中,夬、姤位于圆图顶端乾卦左右,复、剥位于底端坤卦左右,姤、夬、剥、复对应朔(初一),姤、夬、剥、复的卦象正象日食。《周易·系辞传》云“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姤、夬、剥、复的《彖辞》言“刚柔”、“天行”、“观象”,正说明其与天象的密切关联。
姤卦对应日食之初日月相遇,故“姤,遇也”,夬卦对应日食即将结束日月分离,故“夬,决也”,“决”有分离的意思。当夬卦之时,太阳的光辉再现,日蚀(日食)带来的恐惧烟消云散,故《彖》曰“健而说”;日月分离(决),于是天地又充满了祥和安宁,故《彖》曰“决而和”。
3.“孚号有厉”与救日礼仪:
《尚书·胤征》:“瞀奏鼓,啬夫驰,庶人走。”这是夏代的救日仪式。救日仪式来源于原始巫术,原始人认为日蚀是鬼怪吞吃了太阳,经过大半个时辰的击鼓呼号(孚号有厉),太阳逐渐复圆,危险过去,光明再现(其危乃光也),人们就认为是这种仪式驱走了侵犯太阳的鬼怪。
4.“告自邑,不利即戎”与日蚀则人君修德:
《左传·文十五年》:“日有食之,天子不举,伐鼓于社;诸侯用币于社,伐鼓于朝,以昭事神、训民,示有等威,古之道也。”发生日食,天子减膳撤乐,在土地神庙里击鼓;诸侯用玉帛在土地神庙里祭祀,在朝廷上击鼓,以事奉神灵、教训百姓。表示威仪有等级,这是古代的制度。周朝的日食救日仪式,天子“伐鼓于社”,诸侯“伐鼓于朝”,是为了“责群阴”、“退自责”、“事神训民”,所谓“告自邑,不利即戎”也。
5.“利有攸往”:
“利有攸往”的原始义是救日的活动不能停止,直到太阳复圆,所谓“刚长乃终也。”
【43.3】
象曰:泽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白话】
象传说:泽气升到了天上,这是夬卦的象;君子由此领悟当把利禄施与下边,若以德自居则为禁忌。
【解读】
○陆绩曰:水气上天,决降成雨,故曰夬。
○查慎行《周易玩辞集解》:云上于天为需,泽尚有待,今泽上于天,一决注便成雨,泽以润下为义,君子之施禄及下,恩泽下逮之谓也。居徳与施禄相反,居者吝而不施也,人君当施泽于下,不当居徳于上,居徳乃人君所最忌者。
○泽天夬卦与水天需卦的区别:
需卦《大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需,本义为祈雨,需为须,为等待。坎为雨为水,引申为饮食。程颐曰:“饮食以养其气体,宴乐以和其心志,所谓居易以俟命也。”
夬卦上卦为兑泽,东汉应劭《风俗通·山泽篇》:“水草交厝,名之为泽。泽者,言其润泽万物,以阜民用也。”故泽引申为恩泽、福禄,《庄子》:“泽及万世而不为仁。”《尚书·多士》:“殷王亦罔敢失帝,罔不配天其泽。”夬卦泽上于天,即福禄居上之象,圣人唯恐福禄不能泽及民众,故诫后之君子“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孔颖达说:“决(夬)有二义,《象》则泽来润下,《彖》则明法决断。”《大象传》是《连山》遗存,夬卦的《大象传》与卦辞、《彖传》卦义不同,这是由于《周易》是对《连山》《归藏》的扬弃,故三《易》卦义有同有异。
【43.4】
初九:壮于前趾,往不胜为咎。
象曰:不胜而往,咎也。
【白话】
初九:强盛表现在脚趾前端,前往不能胜任而有咎害。
象传说:前往不能胜任,故有咎害。
【解读】
○大壮初至五互夬卦,夬卦初九与大壮初九卦爻象完全相同,故与大壮爻辞“壮于趾,征凶”相近。《周易》以初爻为“趾”,大壮初九“壮于趾”,夬卦初九刚爻体乾,刚健好动,刚爻增长比大壮更进一步,故言“壮于前趾”。无应无比,故前“往不胜为咎”。
○夬卦卦义“刚决柔”,初九刚爻居刚位,故言壮,壮,盛也,处夬卦之初,离上六最远,急于冒进“决柔”而不达也。又初九变卦巽为躁,为不果,故“不胜”。
【43.5】
九二:惕号,莫夜有戎,勿恤。
象曰:有戎勿恤,得中道也。
【白话】
九二:戒惕呼号,夜晚有兵戎之事,无需担忧。
象传说:有兵戎之事,无需担忧,因为得乎中道。
【解读】
○卦辞言九五“孚号有厉”,九二“告自邑,不利即戎”,是夬之预防之道。九二爻辞则是上六来犯之时,九二居中,得乎中道,故曰“惕号,莫夜有戎,勿恤”。
九二变卦为离,离为戈兵,故言“有戎”。坎为血为恤,离反坎,故言“勿恤”。(帛书《易》作“勿血”)
○张载曰:惕号,能孚号而有厉也。以必胜之刚,决至危之柔,能自危厉,有戎何恤。
○夬卦卦辞“扬”(揚)字、九二爻辞“惕”字、“莫”字皆从“日”,于此可见夬卦与日食之关联。九二爻辞历来难解,盖“莫夜”为日蚀之引申,日蚀之时阴气侵阳,昼如夜也。“惕号”、“有戎”,救日之遗存也,救日时击鼓呼号、树旗幡、列兵戎,以压阴气,亦“刚决柔”之意。
夬卦下乾上兑,坎为惕,乾坎借象,故乾为惕,亦九二守中谨慎之象,上兑为口为虎,號,从口虎,故兑为號,故言“惕号”。
《释文》:“惕,荀、翟作锡,云赐也。”荀爽、翟玄《本》“惕”作“锡”,训为“赐”。锡号即赐号令。惕号,楚简《周易》作

,即“帝号”,帝之号令。郭店楚简《六德》简四有“寝四邻之帝

”,李锐认为是“寝四邻之惕号”。无论是赐号令还是帝之号令,都与夬卦玉玦、书契的功能相一致。

莫,“暮”的古字,《说文》“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段玉裁:“日且冥也。且冥者,将冥也。”夬卦上兑下乾,日临西方、西北,自日落而黄昏,“日且冥也”,故言“莫夜”。
○《朱子语类》:
王子献卜,遇夬之九二,曰“惕号,莫夜有戎,勿恤”,吉。卜者告之曰:“必夜有惊恐,后有兵权。”未几果夜遇寇,旋得洪帅。
○《太平广记》:
唐昭宗时,有黄贺者,自云巩洛人也。因避地来,涉河游赵,家于常山,以卜筮为业。而言吉凶必效。……行军司马路晏,曾夜适厕,有盗伏焉。晏忽心动,取烛照之。盗即告言:“请无惊惧,其禀命有自,察公正直,不忍待刃。”即匣剑而去。晏由是昼夜警惕,以备不虞。召黄生筮之,卦成,贺曰:“‘惕号,莫夜有戎,勿恤。’察象征辞,人有害公之意,然难已过矣。但守其中正,请释忧心。”晏亦终无患也。
【43.6】
九三:壮于頄,有凶。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
象曰:君子夬夬,终无咎也。
【白话】
九三:强盛表现在面颊上,有凶险。君子决而又决,独自前行,遇到阴阳和合之雨,沾湿了衣服,同侪有怨恨,没有咎害。
象传说:君子决而又决,最终没有咎害。
【解读】
○释“頄”[kuí]:
王弼注:面權也。《释文》:頄,颧也。翟云:面颧颊闲骨也。郑作頯[kuí]。頯,夹面也。蜀才作仇。
《章太炎全集》“壮于頄解”认为“頄”为胫:
《易·夬》:九三,壮于頄。郑作頯,注:夹面也。翟同注,頯,面颧颊闲骨也。谓上处干首之前称頯。王弼注:頄,面权也。谓上六也,最处体上,故曰权也。王肃音龟,江氏音琴威反,蜀才作仇,云以上为三之仇匹也。蒙案:初九云:壮于前趾。则此壮于頄文例当同,若读为仇,于例刺谬矣。郑、翟、王皆以面权,然初九称前趾,九四称臀,九三在其间,不应言面权,亦失之。案:郑本作頯,为最古。《说文》:頯,从

声,此当借为䟸[kuí]云胫肉也。一曰曲胫也,读若逵。䟸又同

,《说文》云

,持弩拊。从廾肉。读若逵。……又于消息,《夬》为辰,月辟卦。九三爻辰又属辰上直寿星角亢。……

文章最后又征引《履》《艮》《兑》《剥》诸卦以对比说明之。可惜太炎先生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忽视了“页”为头,带页旁的为头颈属,带足止旁的为足类属,所以论证的根基已错。后边引《夬》九三爻辰为角亢,角亢,头颈也,可惜又展转失之。
李守力按:
九三体乾,乾为首,纯阳则多骨,头面颧骨处是也。《礼记正义》孔颖达曰:“带骨为阳”,《周易集解》引崔憬曰:“骨为阳,肉为阴。乾纯阳爻,骨多”。
○夬夬:
“夬,决也,刚决柔也”。夬夬,夬之决也,言夬卦刚爻中能决上六柔爻者。九三与上六相应,故可决柔,九五与上六亲比,亦可决柔,故三、五皆言“夬夬”。
○独行遇雨:
下体三爻,唯独九三能上行与上六阴阳相应,阴阳二气相遇交和而成雨,故曰“独行遇雨”。
○若濡:
九三与上六阴阳相遇而为雨,又九三下处乾为衣,上接兑为泽,衣遇泽而沾湿,故曰“若濡”。《系辞传》“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是以乾为衣、坤为裳。
○有愠,无咎:
九三“独行”,与上六相会,“遇雨”而“若濡”,似被小人所沾污,故为同侪所不悦,但终能决除小人而无咎害。
○九三爻辞有两句,“壮于頄,有凶”为一句,此言九三自性之象,与初九类似,刚爻居刚位,“壮于頄”喻其决小人而怒形于色,刘沅所说“事未发而机先泄,凶之道也。”后句言九三之他性之象,独自往应上六,犹如暂与小人周旋,待时而决。虽或有被小人所沾污,而为同侪所不悦,但终能决除小人而无咎害,可谓“善决”者也。
【43.7】
九四:臀无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
象曰:其行次且,位不当也;闻言不信,聪不明也。
【白话】
九四:(由于驯羊时硬碰硬,)臀部碰破了皮,致使行走趑趄;(长者告诉他:)“牵羊当用顺纵之法,如此悔恨则会消失。”可惜他听到这些话而不信从。
象传说:行走趑趄,因为位置不当;听到这些话而不信从,尽管听到了却不去审明事理。
【解读】
○臀无肤,其行次且:
李光地曰:臀者,与阴相背之物也。夬四姤三,皆与阴连体而相背,故皆以“臀”为象。
李守力按:
臀,位于与阴部连体而相背之处,夬卦九四体兑,兑阴卦,阴爻在上,故下爻为臀;姤卦九三体巽,阴爻在下,故上爻为臀。困卦初六“臀困于株木”,此站立以初爻为足,困之而坐,臀部着地,故以初爻为臀。
骨为阳,肉肤为阴,阳多侵阴,故“臀无肤”。
次且,读[zījū],即趑趄,行止困难之状。
上六为夬成卦之主,九三应之,九五比之,两爻为“刚决柔”之主,爻辞皆云“夬夬”,九四独处三五之间,《象》曰“位不当也”,与上六无应比,因而行走趑趄难进。
夬卦与姤卦互覆,夬卦九四似姤卦九三,故爻辞皆有“臀无肤,其行次且”。
○牵羊悔亡,闻言不信:
屈万里认为“牵羊”表示降服(实为马其昶先行提出):
夬九四辞:“臀无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其人臀已无皮,行动踯躅,明是被挞致伤。或告之曰:“牵羊则悔亡。”而其人闻言乃未之信。牵羊何以悔亡?自来解者纷纷,或谓羊为羝很难移之物,以喻九五,云牵于五则可悔亡;或谓牵羊者,当其前则不进,纵之使前而随其后,则可以行。若斯诸说,胥费索解。知其非易辞本旨也。
今按古者战斗之际,以牵羊示降服,《春秋·宣公十二年·左传》:“楚子围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杜预注云:“肉袒牵羊,示服为臣仆。”《吕氏春秋·行论》:“楚庄王围宋,宋公肉袒牵牺,委服告病曰:“大国若宥图之,唯命是听。”《史记·宋微子世家》:“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凡此皆以见先秦有“肉袒牵羊,示服为臣仆”之俗。至于降服何以牵羊,昔人无说。盖古者有以俘虏与祭品之习,等人于牺(说详前用俘祭祀节)。意牵羊者殆所以示代己为牺,祈免己于死乎?此夬九四:“牵羊悔亡”之语,盖即“降服则悔亡”之义。彼臀无肤而行次且之人,必系斗争失败,故或人劝其降服也。至其人闻言不信者,象传以“聪(古与听字通用)不明也”说之,是否固毋庸深究矣。(屈万里《周易爻辞中之习俗》,《文史哲季刊》第1卷第2期1943年)
屈先生把夬卦九四爻辞解读为:“彼臀无肤而行次且之人,必系斗争失败,故或人劝其降服也。至其人闻言不信者,象传以‘聪(古与听字通用)不明也’说之”,此与原文似乎很协和,但是与夬卦“刚决柔”的卦义、卦爻象并不合。屈万里先生在其《《周易》卦爻辞成于周武王时考》一文说过,卦爻辞有其一贯之体例,并非如余永梁、李镜池诸君谓《易辞》由旧有卜辞编纂而成(《文史哲学报》(中国台湾)第1期1950年),所以必须要在整个夬卦的卦义、卦象、爻位背景下理解九四爻辞。
夬卦九四爻辞形象地描述了驯羊的情景,如果不熟悉畜牧,不会写出如此贴切的爻辞。笔者小时候家里曾经养过一只羊,哥哥经常牧羊,我也放过几次,而且还再现了“臀无肤,其行次且”的真实场景,当时哥哥在旁边喊道:“到羊后边去,不要硬拽!”这句话竟然是三千年前“牵羊悔亡”的现代版。羊发起飙来绝对不好惹,致使我好几天走路一瘸一拐的。商周时期,农业与畜牧业并重,文王、周公有亲身畜牧牛羊的经验,如《楚辞·天问》云“伯昌荷蓑,秉鞭作牧”,伯昌,西伯侯姬昌,文王也。我想,九四爻辞的本旨,学者们所以难理解它,就是没有放过羊的缘故(一笑)。
易辞本旨在于观象系辞,九四卦爻象与爻辞的关系再贴切不过了。九四进入上卦,上卦兑为羊,兑卦的主爻是上六,夬卦的卦义是“刚决柔”,羊本是柔顺之畜,然其发飙时正象上六之小人,兑卦有上中下三爻,上爻阴爻偶数为头之双角,中爻为前身,下爻为后身,九四处后身正是驯羊之“关键”,驯羊不可当其前挽拽,而是从后鞭策而纵之,所谓顺水行舟、顺手牵羊,故《彖》诫以“告自邑,不利即戎”,刚决柔,可顺而不可逆也。“牵羊悔亡”,帛书《易》作“桑羊悔亡”,楚简《周易》作“丧羊悔亡”,丧与桑同源,丧字早期甲骨文为桑字加两个口。此“丧羊悔亡”正是纵而顺之义,放纵则丧亡矣,羊亡则柔决矣。然而这位九四小子位于柔位而失正,象征是个生手,刚爻冒进,遂导致“臀无肤,其行次且”而后悔。下乾为长者,上兑为言,变卦坎为耳病,九四不中不正,无应无比,于嘉言充耳不闻,故《象》曰“闻言不信,聪不明也”。
【43.8】
九五:苋陆夬夬,中行无咎。
象曰:中行无咎,中未光也。
【白话】
九五:像除苋陆草一样决而又决,居中行道则无咎害。
象传说:居中行道则无咎害,是说九五的中正之道尚未光大。
【解读】
○苋[xiàn]陆:
《周易正义》曰:“苋陆,草之柔脆者,子夏《传》云:苋陆,木根,草茎,刚下柔上也。”苋陆即商陆,根是木本,茎是草本,刚下柔上,九五喻根,上六喻茎。“刚决柔”,除上六也,上六苋陆草茎易除,而根在九五,九五与上六亲比,《象》曰“中未光也”,此难除之由也。欲除上六,当从九五自身下手,故诫之“中行无咎”。
前边已论述夬卦与日蚀有密切关系,按照古代天文学,日蚀与君王九五相应,《开元占经》引《春秋·运斗枢》曰:“人主自恣不循古,逆天暴物,祸起则日蚀。”《礼·斗威仪》曰:“君喜怒无常,轻杀不辜,戮无罪,慢天地,忽鬼神,则日蚀。”《春秋·保乾图》曰:“日蚀,主行蔽明壅塞,改身修政,乃黜不法,又曰日蚀治乱。”李淳风《乙巳占》:“日蚀,则王者修德。修德之礼重于责躬。是故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
【43.9】
上六:无号,终有凶。
象曰:无号之凶,终不可长也。
【白话】
上六:没有王庭号令,终究会有凶险。
象传说:没有王庭号令,将引起凶灾,但最终不会长久。
【解读】
○上六居夬之极,小人居群阳之上,众所共弃,阴霾既去,日月复光。君子道长,小人必凶。夬为书契,君子之器也,非上六小人所用。小人不能悦服百官,不能孚号万民,故曰“无号,终有凶”。象曰“终不可长也”,对应《彖传》“利有攸往,刚长乃终也”。
【夬卦总结】
 
夬卦的卦辞与整个《周易》六十四卦卦序密切相关,夬卦是日食卦,它在《周易》卦序中是最重要的节点。夬卦的爻辞虽然也与日食有关,但着重阐述的是君子决小人之道,夬卦以五君子决一小人,看似易如反掌,殊不知上六小人,位于宗庙之位,代表掌握着政教话语权,彼与九五亲邻,倚仗君权,下应九三,代表有内应,故上六象征危害社稷的大奸雄,非等闲之辈也。如此看来,众君子欲去此小人,不惟不易,反有危险。初九在下离上六最远,象征基层的君子,一腔热血,急于冒进,“往不胜为咎”。九二守中,故时刻保持警惕。九三刚爻处刚位,故怒形于色“壮于頄”,因上六小人应与,故和光同尘。九四近君之臣,为清君侧,不能知彼小人情势而冒然决之,只落得“臀无肤,其行次且”。九五天子既中且正,却与上六亲邻难隔私情,如苋陆之根,随断随生,《象》曰“中未光也”。上六日蚀之时,蒙蔽群阳,王纲解体,生灵涂炭,阴极生阳,“无号之凶,终不可长”。
陈梦雷曰:“全卦于君子去小人之道,言之最为委曲详尽。参之前史,君子小人消长之际,乃知圣人因理数之自然,立言以垂训万世者,至深切也。”在中国历史上,“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赵高“指鹿为马”、梁冀“跋扈”,董卓“进京”,来俊臣“罗织”,李林甫“口蜜腹剑”,秦桧“莫须有”,刘瑾“成就”王阳明,严嵩“书法”甲天下,魏忠贤“生祠”遍地,“和绅跌倒,嘉庆吃饱”,近代有文革十年“闹乱君臣百万般”,古今中外整个人类历史上一直在上演着惊心动魄的夬卦悲剧,而未来的“君子小人消长之道”都将继续按照夬卦的规律反复再现。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象数为本,发为义理,“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中国哲学的理路是通过象数以穷理,穷尽理性以修命,正命合天以成圣。夬卦的象数规律表明小人乃是君子应化而生,小人是君子德性瑕疵的外应,“圣人因理数之自然,立言以垂训万世者,至深切也”。
(本文引自李守力著《周易诠释》,最新修订日期为2019年9月25日 ,为文化传统平台原创发布,本链接可用于个人学习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