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磁盘大时代 参考论文
望着新入手的、小巧精致的64GU盘,我不禁感慨万千。回想20年前,我的计算机硬盘大小也不过几GB而已,软盘也就只有1MB多。而如今的外设移动存储设备已经上百GB了。信息技术的发展的确日新月异,在催生各种新产品问世和迭代的同时,也给消费者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这小小磁盘的变迁竟也折射出我们这个伟大时代飞速前进的步伐。请跟着我走进学校的技术发展展室,去找寻小小磁盘变迁的历史踪迹吧!你一定会惊叹于人类的聪明与勤奋、技术的神奇与精妙!
展室中的一个展柜中陈列着当年我们使用过的一些存储设备(如图1),左上角四四方方的一个黑色薄片就是5.25英寸软盘,旁边白色的、小一些的是3.5英寸软盘。这是当年我们用得最多的设备之一,使用时间也是最长的。现在的年轻人是没有见过这些老古董的。这样的软盘虽然看似只是一张不起眼的碟片,与现今普遍使用的U盘相比,容量、速度和便携性等都望尘莫及,但它们曾是个人计算机的标配,曾陪伴许多人十几年,盛极一时,风光无限。
软盘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问世,这是计算机产业的一个重要变革,对计算机行业来说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1967年,IBM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张“软盘”,直径达32英寸。1971年,希捷创始人Alan Shugart研发出了一种表面涂有金属氧化物的直径8英寸的磁盘,这是公认的标准软盘的鼻祖。1976年,Alan Shugart研制出5.25英寸的软盘。1979年,索尼紧随IBM的脚步,推出了尺寸更小且容量更大的3.5英寸的双面软盘。到20世纪90年代初,3.5英寸软盘的容量上限被提高至1.44MB,这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堪称质的飞跃。因此,1.44MB容量的3.5英寸软盘逐渐成为市场上的主流产品,也被用户称之为标准软盘。我正是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使用这种主流软盘的。
记得刚上班的时候,学校的计算机上都装有一大一小两个软驱,用于使用5.25英寸盘和3.5英寸盘。通常我们简称5寸盘、3寸盘或者大盘、小盘。因为5寸盘更便宜,所以多数时候用它,只有存储比较重要的数据时才用3寸盘。上页图2中的软驱是我们保存完好的3.5英寸软驱。还记得那时候的计算机课上,我有一节课是专门给学生介绍磁盘的,其中就讲到软驱、软盘。软驱是软盘驱动器的简称,是读取3.5英寸或5.25英寸软盘的设备。软盘的存储介质是覆盖磁性涂料的柔软的塑料片,软盘因此得名。为了防止外壳对盘片的磨损,软盘的外壳和盘片之间有一层保护层。5寸盘的外壳是比较柔软的,与软盘的称谓名副其实(如图3),而3寸盘的外壳是比较硬的塑料(如图4),摸起来并不软,所以3寸盘也更不容易损坏。软盘需要插入到软驱中使用,插入驱动器时是有正反的。插入5寸盘的时候要注意些,而3寸盘就不用担心了,反了是插不进去的。
那个时候,软驱是计算机的标配,一直风行了十几年。当时计算机中的盘符并不是从C开始的,而是从A开始,A、B分别代表5寸盘、3寸盘,C是硬盘。近些年来,一直让我比较失望的一件事就是:从来没有学生问我为什么计算机的盘符是从C开始的。这恐怕也是学生们好奇心、问题意识缺失的一个缩影吧!其实A和B都是专门预留给软盘的盘符。参考论文
随着技术的发展、成本的降低,无论在容量、大小、便携还是安全性或价格上,3寸盘都取得了完胜,5寸盘渐渐退出了舞台。我工作后没多久,也就只用3寸盘了。当时软盘的主要用途是存储和携带数据。一般我们会把手里的软盘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系统盘,一类是数据盘。系统盘用于启动计算机,数据盘用于存放各种文件。那时候软盘可是宝贝,因为里面存放的都是非常重要的数据。例如,教师的档案、工资详单、学生的学籍、考试成绩,等等。每天我的手提包里都要背着一大盒软盘,因为一张3寸盘的容量也只有1.44M。这些软盘中存储的数据不仅重要而且珍贵,因为很多软件是我们用程序自己开发的。例如,学生成绩的统计分析、教师工资的录入打印,等等。有了这些软盘我们开发的应用程序才能方便地存储、转移和共享。当时还有很多应用软件也是封装并存储在软盘中进行发布和销售的。
记得直到2005年,我还在使用3寸软盘。在我的记忆中,计算机方面的产品恐怕也只有3寸盘让人们使用了这么久。从某种意义上说,软盘并不单纯地代表着便携和移动存储,而且它正是信息行业的一个里程碑式的重大变革时代的代表。
如今,软盘已然功成身退,成为展室中的展品。但当我们驻足在它的面前,却无法忘却小小碟片曾经的辉煌与功绩。作为存储介质,它在推动微型计算机向个人计算机时代的转变以及软件分发商业新模式的形成方面承载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张小软盘足以装下一个大时代。
参考资料;http://zimeitichuangzuo.com/index.php?c=show&id=4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