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官山汉墓:来自两千年前的惊喜大礼包 | 一墓一往事
很多年前跟某圈的仙女仙男争吵,他们认为未被考古文物证实的东西不等于不存在,比如古装剧里的那些款式,只是可能没挖到呢?不可证伪即为真嘛!于是我写了一篇短文讽刺他们,说那可得是一个“从黄帝到明末的合葬大墓”,“有大量保存完整的服饰,并且涵盖了男女老少尊卑的服饰”才行。
但真的是不是有那种一旦发掘,就令学界“茅塞顿开”,直接改写现有研究的墓呢?我立马就想到了成都老官山汉墓了……
请查收!两千年前的惊喜大礼包
在城市修建地铁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古墓,早就是一件事非常平常的事儿了。我们总是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今人渴望有更便捷的生活,而早早占据地下空间的古人或许也渴望长久的安宁。
2012年夏天,成都地铁三号线的军区总医院站正在修建,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了墓葬,立马上报了文物部门。这种情况下,文物部门会在施工范围内进行勘探作抢救性发掘,最终确认有4座汉代古墓,并用当地的俗称地名为其命名为“老官山汉墓”。
△ 老官山汉墓发掘现场
△ 老官山汉墓发掘现场
这一片曾经发现过许多古墓,早古的有战国、秦汉时期,身份尊贵的也有后蜀国主、明代藩王,而每一个座都有多个盗洞的“老官山汉墓”似乎就只是地铁施工中的一个小插曲。并且这些墓葬外层夯土层已经被破坏,墓葬内长期被水浸泡,即便有什么文物,保存状况也不会太乐观。而且泡水会造成墓内文物浮起流动,失去原本摆放的位置信息,加上盗洞和破坏会带入一些并非原墓葬的物品。
此时的考古童鞋们还没意识到,看似“前途”一片黯淡的4座古墓将会是来自两千前的惊喜大礼包!这份惊喜创下了多个考古界的“首次”,并且填补了很多空白。
4座汉墓被依次打开。
1号墓就直接送上了墓主年代和身份信息。出土的漆器上有“景氏”的字样,直指西汉时的名门望族。墓中发现了汉武帝时期的五铢钱,50多片四川地区极难保存的木牍上更是记载了汉武帝时期的法律文书,还有一部分木牍记载的是求子巫术。
△ 老官山汉墓M1所出的漆案
△ 老官山汉墓M1所出的木牍
然而惊喜远不止此……
为“锦官城”正名!迷你的蜀锦工坊
都知道成都有“锦官城”之美名,源于汉代时期就设立的蜀锦官办机构,但是谁能想到曾经的织造画面可以以“手办”的形式呈现到我们面前呢?
与1号墓不同,2号墓的底部有一个箱式“夹层”。所以即便墓主人尸体在下葬不久便因盗掘而被拖出棺材,这些陪葬物却幸免于难。
考古童鞋在2号墓的“夹层”里发现了4部蜀锦织机模型,以及15个彩绘木俑。织机上残存的丝线和染料,以及木俑身前的铭文,都在告诉我们墓主人带入他生后世界的是一个迷你却又真实的蜀锦织造工坊。
△ 老官山汉墓M2发掘照片
△ M2出土的人俑
通过对墓主颅骨的鉴定,这是一位45-50岁的女性,所以推测陪葬织机是她生前擅长或管理的工作缘故。
这4台织机模型,“是我国发现的唯一有出土单位、完整的西汉时期织机模型,填补了我国丝绸纺织技术的考古空白”。
以往汉代纺织有一个问题,我们发现了织造十分精湛的织物,却始终无法找到与之水平相匹配的织机。虽然汉画像石(主要是东汉)和外国收藏者(没有出土单位)里有关于织机的图像资料或模型,但明显都不是可以织造出高水平汉锦的提花织机。
△ 画像石上的织机
汉锦是一种用经线显花的平纹织物。简单说来就是经线有许多颜色,将花纹所需颜色的经线在经线提到表面,其余的压在背面。(相关科普内容详见《丝绸向西,纹样向东——从经锦到纬锦 | 读书笔记》)
每一梭决定花纹的纬线,都需要一个已经“编辑”好的综片来记录,一个经线方向循环的花纹就需要许多许多这样的综片。这种提花织机也就被称作“多综机”。
但是该如何控制综片呢?一般思路就是用织机上的踏板,一个踏板控制一个综片,操作的时候按照顺序踩踏板就可以了。踏板被称作“蹑”,这种织机便叫做“多综多蹑机”。
△ 丁桥织机(多综多蹑机)上的综片和踏板
但实际上看似短短一截的循环花纹,耗费的综片数十分惊人,踏板数也随之超出一般理解。作为“多综多蹑机”保存至今的典型案例“丁桥织机”,别看它个头不小,实际上它只是个做织带的。所以相关学者的思路很早就瞄准了“减蹑”,如何在保持综片或相似综片功能的情况下,减少踏板数量呢?
所以当老官山汉墓里的织机模型出现的时候,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古人的解题思路是这样子的呀!(相关科普内容详见《探寻汉锦织造之谜:一条曲折的学术弯路》)尽管学者们还有其他的推测,但有什么比得上古人“亲自”作答更能给人于信心的呢?
神功重现?失传的扁鹊医书
2号墓已经如此惊人了,3号墓里还能有更传奇的东西么?还真的有!
小时候看武侠小说,每当剧情进行不下去的时候,主角摔个悬崖、进个山洞就能发现失传已久的神功秘笈,就会感叹作者也太瞎了吧,竟然靠这种不可能的事儿来推动故事。3号墓就是来告诉你这件事完全有可能发生。
3号墓发现了近千支竹简,经过解读其中大部分为医书。考古童鞋将这些医简根据内容分作了好几本,其中一本疑似有名字《逆顺五色脉藏验精神》,其余初步定名为《敝昔医论(敝昔诊法)》、《脉死候(诊治论)》、《六十病方》、《病源论》、《诸病症候(诸病一、诸病二)》、《经脉书(十二脉、别脉)》、《归脉数(刺数)》(括号中为《揭秘敝昔遗书与漆人 老官山汉墓医学文物文献初识》一书中的重定名)……内容涵盖诊断、病例、病症和经脉针灸等,可以说相当丰富了。除此以外,还有一本兽医专著《医马书》,也属于首现。
△ 老官山汉墓M3所出的竹简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其中最值得留意的就是《敝昔医论(敝昔诊法)》了,经考证“敝昔”便是“扁鹊”。记载中扁鹊著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可惜都已经失传了。而从老官山汉墓仅存的医简中可以看出,扁鹊十分强调脉诊的重要性,这和记载中扁鹊开创中国传统医学中切脉诊断流派相符。
万万没想到,“神功秘笈”原来不在悬崖下、也不在山洞里,而是在地铁站下。
似乎是生怕后人无法理解先人的脉诊,3号墓还自带实物道具——通体髹黑漆的经脉人俑。
△ 老官山汉墓M3出土的经脉人俑
经脉人俑虽然只有14厘米高,大约就是个12分BJD娃娃的个头,但保存完好。在这么小的人俑身上,标记了22条红色和29条白色的经脉线,可辨认的腧穴100多个。除此之外,老官山汉墓所处的经脉人俑上还标有“心”、“肺”之类的铭文。不说医学史上的价值,光这个做工就极为精妙了。
虽然我们对于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经脉腧穴很是熟悉了,但关于经脉的记载最早的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经脉人俑也只有绵阳双包山汉墓。但与后世采用的基于《黄帝内经》的经脉系统理论存在着差异,并且双包山汉墓的人俑虽然个头更大,但保存不保证,并且经脉数明显要少得多且简单得多。
△ 绵阳双包山汉墓所出的经脉人俑
又有医术又有经脉人俑,总感觉觉得3号墓是埋了带说明书的手办。请问这座墓是许愿池么?不过也由此推测,墓主人生前所从事的应该是医学相关的工作。
神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老官山汉墓的抢救性发掘从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持续了大约1年多,最终获选2013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
尽管我们如今去评说它的时候,会提到很多“首次”以及填补空白之类的,也的的确确会转写许多相关领域的研究。但若要说它的“成果”特别有颠覆性么?却也未必。
比如织机,学者们早就已经设想过汉代织机的“减蹑”可能性,只是方式方法有很多种,在没有考古证实之前都只能算作猜想,从道路方向上来说是趋同的。就好比,这条道路的起始点和中转站已经确定下来了,具体线路的偏差无非就是车道的选择而已。
△ 老官山汉墓M2出土的织机模型
其实诸多历史研究大抵如此。古人能给我们的只是一个个明暗不一的“点”,学者们在这些点之间做一些“连线”工作。有些“点”,就像老官山汉墓这样,又清晰又明确,但没有它之前原本的线也是可以画出来的,不过是有一些方案ABCD的选项。并且,这是一道多选题。
至于完全颠覆性的发现,几乎是不存在的。可能我们会将那些意料之外的发现称作颠覆,实际上它们依然在本来研究的意料之中。所以,等待一个薛定谔的墓葬发现来证明一个谬论,远不如洗洗早点睡来得靠谱。毕竟,梦里啥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