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指归 (中)
出生入死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動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避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哉?以無死地。
【指歸】:道德神明、清濁太和渾同淪而爲體,萬物以形。形之所託,英英榮榮,不覩其字,號之曰生。生之爲物,不陰不陽,不可揆度,不可測量。深微不足以爲稱,玄妙不足以爲名。光耀恍惚,無有形聲。無狀無象,動静無方。游於虚寂之野,處於無有之鄉。得之者存,失之者亡。
夫生之於形也,神爲之蔕,精爲之根,營爽爲宫室,九竅爲户門。聰明爲侯使,情意爲乘輿,魂魄爲左右,血氣爲卒徒。進與道推移,退與德卷舒。翱翔柔弱,栖息虚無。屈伸俯仰,與時和俱。輕死與之反⑴,欲生與之仇。無以爲利則不可去,有以爲用則不可留。故無爲,生之宅;有爲,死之家也。
夫立則遺其身,坐則忘其心。澹如赤子,泊如無形。不視不聽,不爲不言,變化消息,動静無常。與道俯仰,與德浮沉,與神合體,與和屈伸。不賤爲物,不貴爲人,與王侯異利,與萬性殊患。死生爲一,故不别存亡。此治身之無爲也。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奉主之法,順天之命。内慈父母,外絶名利。不思不慮,不與不求。獨往獨來,體和襲順。辭讓與人,不與時争。此治家之無爲也。尊天敬地,不敢(亡)[忘]⑵先。修身正法,去己任人。審實定名,順物和神。參伍左右,前後相連。隨時循理,曲因其當,萬物並作,歸之自然。此治國之無爲也。冠無有,被無形,抱空虚,履太清。載道德,浮神明,秉太和,驅天地。馳陰陽,騁五行,從羣物,涉玄冥。游乎無功,歸乎無名。此治天下之無爲也。
貪生利壽,唯恐不得。强藏心意,閉塞耳目。導引翔步,動摇⑶百節。吐故納新,吹煦呼吸。被服五星,飮食日月。形神並作,未嘗休息。此治身之有爲也。廢釋天時,獨任人事。賤强求貴,貧强求富。飢名渴勢,心常載求。衣食奢泰,事過其務。此治家之有爲也。富國兼壤,輕戰樂兵。底威起節,名顯勢隆。形嚴罰峻,陗直刻深。法察網周,操⑷毒少恩。諸侯畏忌,常爲俊雄。公强求伯,伯强求王。此治國之有爲也。祖孝悌,宗仁義,修禮節,教民知飾⑸。修治色味,以順民心。鐘鼓琴瑟,以和民志。主言臣聽,主動臣隨。表功厲行,開以恩厚。號令聲華,使民親俯。諸事任己,百方朝仰。此治天下之有爲也。
是故,虚、無、清、静、微、寡、柔、弱、卑、損、時、和、嗇,凡此十三,生之徒;實、有、濁、擾、顯、衆、剛、强、高、滿、過、泰、費,此十三者,死之徒也。夫何故哉?聖人之道,動有所因,静有所應。四支九竅,凡此十三,死生之外具也;虚實之事,剛柔之變,死生之内數也。故以十三言諸。
夫虚生充實,無生常存,清則聰達,静則内明,微生彰顯,寡則生衆,柔生剛健,弱生堅强,卑則生高,損則生益,時則通達,和則得中,嗇則有餘。是謂益生。能行此道,與天地同,爲身者久,爲國者長,雖欲不然,造化不聽。實生空虚,有生消亡⑹,濁則聽塞,擾則失明,顯則生微,衆則生寡,剛生柔韏,强生弱殃,高生卑賤,滿生損空,過則閉塞,泰則困窮,費則招禍。是俱不祥。有行此道,動而之窮。爲身不久,爲國不平。雖欲不然,天地不從。
而民皆有其生而益之不止,皆有其身而愛之不已,動歸有爲,智慮常起,故去虚就實,絶無依有,出清入濁,背静治擾,變微爲顯,化寡爲衆,離柔反⑺剛,廢弱興强,損卑歸高,棄損取盈,縱時造過,釋和作泰,將以有爲,除嗇施費。夫何故哉?大有其身而忘生之道也。
是故,攝生之士,超然大度,卓爾遠逝。不拘於俗,不繫於世。損形於無境,浮神於無内。不以生爲利,不以死爲害。兼施無窮,物無細大,視之如身,無所憎愛。精神隆盛,福德並會,道爲中主,光見於外。自然之變,感而應之,天地人物,莫之能敗。陸行則兕虎不能傷,入軍則五兵不能害。非加之而不能克,投之而不能制也,神氣相通,傷害之心,素自爲廢。夫何故哉?聲響相應,物從其類。兕虎不加無形,而五兵不(繫)[擊]⑻無質。攝生之士,賊害之心亡於中,而死傷之形亦亡於外也。
道生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尊德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指歸】:聖智之術,不自天下,不由地出,内在於身,外在於物。督以自然,無所不通;因循效象,無所不竭。故,道虚德無,不失其心;天尊地卑,不違其節。何則?以有知無,由人識物。物類之無者生有,虚者生實,見微知着,觀始睹卒。非有巧能,自然之物,聖人因之,與天周密。是故,知道以太虚之虚無所不禀,知德以致無之無無所不授;道以無爲之爲品於萬方而無首,德以無設之設遂萬物之形而無事,故能陶性命,(治)[冶]⑴情意,造志欲,化萬事。
何謂性、命、情、意、志、欲?所禀於道,而成形體,萬芳殊類,人物男女,聖智勇怯,小大脩短,仁廉貪酷,强弱輕重,聲色狀貌,精粗高下,謂之性。所授於德,富貴貧賤,夭壽苦樂,有宜不宜,謂之天命。遭遇君父,天地之動,逆順昌衰,存亡及我,謂之遭命。萬物陳列,吾將⑵有事,舉錯廢置,取舍去就,吉兇來,禍福至,謂之隨命。因性而動,接物感寤,愛惡好憎,驚恐喜怒,悲樂憂恚,進退取與,謂之情。因命而動,生思慮,定計謀,決安危,通萬事,明是非,别同異,謂之意。因於情意,動而之外⑶,與物相連,常有所悦,招麾福禍,功名所遂,謂之志。順性命,適情意,牽於殊類,繫於萬事,結而難解,謂之欲。
凡此六者,皆原道德,千變萬化,無有窮極,唯聞道德者,能順其則。性精命高,可變可易;性麤命下,可損可益;若得根本,不滯有無。是故,天地人物,含心包核,有類之屬,得道以生而道不有其德,得一而成而一不求其福。萬物尊而貴之,親而憂之而無抱其德。夫何故哉?道高德大,深不可言,物不能富,爵不能尊,無爲爲物,無以物爲,非有所迫,而性常自然。
故道之爲物,窺之無户,察之無門,捪⑷之無體,象之無容,意不能盡而言不能通。萬物以生,不爲之損;物皆歸之,不爲之盈。上下不窮,廣大無涯,消息嬴詘,不可度訾。游於秋毫,不以爲少;包裹萬天,不以爲多。青紫光耀,不爲易志;幽冥枯槁,不爲變化。運行並施,無所愛好,禀授性命,無所不爲。德流萬物而不可復,恩結澤締而不可歸。瞻足天下而不費,成功遂事而不衰。其於萬物也,豈直生之而已哉!生之形之,設而成之,品而流之,停而就之,終而始之,先而後之。既⑸託其後,又在其前,神明以處,太和以存,清以上積,濁以下凝。天以之圓,地以之方。陰以得陰,陽以得陽。日月以照,星辰以行。四時以變化,五行以相勝。火以之熱,水以之寒。草木以柔,金石以剛。味以甘苦,色以玄黄。音以高下,變以縱横。山陵以滯,風雨以行。鱗者以游,羽者以翔。獸以之走,人以聰明。殊類異族,皆以之存;變化相背,皆以之亡。萬天殊狀,水土異形,習俗相違,利害不同,容貌詭謬,意欲不通,陰陽所不能及,日月所不能明,皆以之始,皆以之終。開囗張目,屈伸傾側,俯仰之頃,喘息之間,神所經歷,心意所存,恩愛所加,雌雄所化,無所不導,無所不爲。生之而不以爲貲,爲之而不以有求,長之而無以爲有。天下迷惑,莫之能知。
或曰:道德,天地之神明也;天地,道德之形容也。何以明之?道德包萬天也。莊子曰:夫天地有類而道德無形。有類之徒,莫不有數;無形之物,無有窮極。以有數之物託於無窮,若草木離土,衆星離天,不足以喻焉。而謂之不然,則是不通乎有無相包,虚實相含。猶瓜瓠之瓣,不覩區蔓之有鄰也;蟣虱藏於裘褐,不知都邑之多人也。是故,宇宙之外,營域之内,拘以無禁,束以無制,安危消息,無有中外。同風共指,和順仰制,全活姣好,靡有傷敗。百祥萬福,道爲之蓋。功玄事冥,不(開)[聞]⑹於世,天下莫見,爲而不廢。
注釋
⑴ 據津逮本、學津本改。
⑵ 津逮本、學津本作“擇”。
⑶ 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無“外”。
⑷ 津逮本、學津本作“指”。
⑸ 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既”字之後皆有“而”字。
⑹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天下有始篇
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兑,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指歸】:夫道之爲物,無形無狀,無心無意,不忘不念,無知無識,無首無向,無爲無事,虚無澹泊,恍惚清静。其爲化也,變於不變,動於不動,反以生復,復以生反,有以生無,無以生有,反覆相因,自然是守。無爲爲之,萬物興矣;無事事之,萬物遂矣。是故,無爲者,道之身體而天地之始也。
無爲微妙,周以密矣;滑淖安静,無不制矣;生息聰明,巧利察矣;通達萬方,無不溉矣。故曰:有爲之元,萬事之母也。聖人得之,與物反矣。故能達道之心,通天之理,生爲之元,開事之户,因萬方之知,窮衆囗之辯,盡異端之巧,竭百家之伎。(且)[王]⑴道人事,與時化轉,因之修之,終而復始。變化忽然,通神使鬼,形於無形,事無不理。窮於無窮,極乎無有,有以能雕琢,復反其母。既覆又反,爲天下本,遊於玄冥,終身不殆。故能塞其聰明,閉其天門,関之以舌,鍵之以心。非時不動,非和不然,國家長久,終身無患。夫何故哉?不聽之(間)[聞]⑵,與天同聰;不視之見,與天同明;不言之化,與天同德;不爲之事,與天同功。所守者要,所然者詳,道德之明不蔽,而天地之慮達通。故能響應影隨,照物不窮。爲福元始,爲化祖宗。周流蔓延,淪於大中。身存物順,天下不勤。
故力視損明,力聽損聰,疾言沮德,巧⑶僞敗功。是故,囗以大開,耳目急張,知故並起,萬物孳蕃。奮心揚慮,顯遂功名,名成功遂,禍至福終。動罹天網,静陷地殃,神明不能佑,造化不能生,庶人没命,國家以喪。是以聖人,退爲之爲,去事之事,體道之心,履德之意。統無窮之極,秉自然之要,翔於未元,集於玄妙。聰作未聞,明作未見,萌芽未動,朕圻未判,昭然獨覩,無形之變。通於無表,達於無境,毫毛之惡不得生,赫赫之患不得至。爲之行之,絶言滅慮,積柔體弱,反於無識。誅暴救寡,與神同化,無敵之不勝,無事之不爲。知力不得加,天下不能謀,治人理物,與陰陽配。内用其光而外不違衣食,耕穫桑織有餘,福積禍消,人給家贈⑷,心不載求,賤不望貴,貧不幸富。纖微尊儉,内外不過,奉上養下,人道盡備。復歸其内,神明不耗,槃積固畜,不敢以爲。智如江海,與天同慮,絶滅三五,(上宀下吉)[害]⑸之以事,填而塞之,使不可識。爲瘴⑹爲龍⑺,與天地同;爲玄爲默,與道窮極;去兇離咎,違患廢賊;浮德載和,無所不克。
故人能入道,道亦入人,我道相入,淪而爲一。守静至虚,我爲道室。與物俱然,渾沌周密。反初歸始,道爲我襲。
注釋
⑴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⑵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⑶ 津逮本、學津本作“功”。
⑷ 怡蘭本、學津本作“贍”。
⑸ 據怡蘭本、學津本作“瘖”。
⑹ 怡蘭本、學津本作“聾”。
行於大道篇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逕。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虚;服文采,帶利劍,厭飮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非道哉!
【指歸】:道德不爲智⑴巧,故能陶冶天地,造化陰陽,而天地不能欺也。天地不爲知⑵巧,故能含吐變化,殺生羣類,而萬物不能逃也。道釋自然而爲知巧,則心不能自存,而何天地之所能造,陰陽之所能然也?天地釋自然而爲知巧,則身不能自生,而何變化之所包,何萬物之所能全?故虚無無爲無知無欲者,道德之心而天地之意也;清静效象無爲因應者,道德之動中天地之化也。
何以明之?莊子曰:道之所生,天之所興。始始於不始,生生於不生。存存於不存,亡亡於不亡。凡此數者,自然之驗、變化之常也。故人之動作,不順於道者,道不佑也;不順於德者,德不助也;不順於天者,天不覆也;不順於地者,地不載也。夫道德之所不佑助,天地之所不覆載,此患禍之所不遠而福德之所不近也。
是以,玄聖處士,負達抱通,提聰挈明,順道奉德,棄知亡身,厲志憂畏,唯恐蹉跌。故勉於巧不巧之巧,務於明不明之明。信順柔弱,躬耕而食。常於止足,歸乎無名。戰戰慄慄,恐失自然,患至天地,禍及人民。是以,吉祥之應,福德之至,如影之與⑶形,響之應聲,非有期會,動若俱生。是故,大道甚夷,其化無形,若遠而近,若晦而明。平夷而無穢,要約而易行。無爲而功成,無事而福盈。天地由之,萬物以生。而民背之,用其聰明。任僞廢道,反地逆天,尊知貴巧,欺鬼侮神。飾治邪淫,歸僞去真,創作改制,起事遂功。豐屋榮觀,大户高門,飾以奇怪,加以采文。以知爲准,以巧爲繩,詐爲之斧,僞爲之斤。秉術操數,簡織賤耕。田穢不修,(蓈)[莨]⑷莠並生。田苗不起,囷倉虚空。衣重五(米)[采]⑸,錦繡玄黄,冰紈綺穀,靡麗光輝⑹。利劍堅甲,强弩勁弓,輕車駿馬,多俠兇人。權重名顯,威勢流行,伐殺(絶)[鄉]⑺里,臣役細民。妬廉嫉讓,疾忠毒信,結邪連僞,與善爲怨。尚争貴武,無不浸凌,使通境外,常議弑君。食重五味,殘賊羣生,刳胎殺鷇,逆天之心。居常醉飽,取求不厭⑻,多藏金玉,畜積如山。所有珍寶,擬於人君,出入奇異,榮盛光顯。離衆絶俗,超然獨存,亂世高之,稱爲大人。過衆惡大,罪重禍深,賢父不畜,明主不臣。道所不祐,神所不在,天所不覆,萬物所怨。有人若此,喪之受禍,生之受患,身苟不獲,事及子孫。
注釋
⑴ 怡蘭本作“知”。
⑵ 津逮本、學津本作“智”。下同。
⑶ 津逮本、學津本作“於”。
⑷ 怡蘭本作“蓈”,據津逮本、學津本改。
⑸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⑹ 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作“輝光”。
⑺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⑻ 津逮本、學津本作“取”。
善建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⑴;修之於家,其德有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指歸】:天地之間,廣大修遠,殊風異俗,物類衆巨,變化無窮,利害謬詭,故能不能制,而爲不能爲也。我爲天下,而天下亦爲我,彼我相遇,則彼衆而我寡,以寡遇衆,則衆寧寡殆。故,以己知立,則知奪之;以己巧立,則巧伐之;以己力立,則力威之。唯無所爲,莫能敗之。何以效其然也?夫默而求響,響不我應;託陰求影,影不我從;畏響而扣金,響愈我應;惡影而處陽,影益我從。由此觀之,無爲不能遁福,有爲不能逃患。是以,聖人去力,去巧,去知,去賢。建道抱德,攝精⑵畜神,體和襲弱,履地戴天。空虚寂泊,若亡若存,中外俱默,變化於玄。無爲無事,反樸歸真,無法無度,與變俱然。抱小託大,牧養萬民,方圓先後,常與身存。體正神寧,傳嗣子孫。德積化流,洋溢無窮,衰而復盛,與天俱終。故治之於身,則性簡情易,心達志通,遠所不遠,明所不明。重神愛氣,輕物細名,思慮不惑,血氣和平。筋骨便利,耳目聰明,肌膚潤澤,面理有光。精神專固,生生青青,身體輕勁,美好難終。治之於家,則夫信婦貞,父慈子孝,兄順弟悌,九族和親。耕桑時得,畜積殷殷,六畜蕃殖,事業修治,常有餘財,鄉邑願之。治之於鄉,則睹綱知紀,動合中和,名實正矣。白黑分明,曲直異理,是非自得,姦邪不起。威嚴尊顯,令行禁止,奉上化下,公若父子,敬愛信嚮,上下歡喜。百姓和集,官無留負,職修名榮,稱爲君子,常有餘德,没身不殆。治之於國,則主明臣忠,朝不壅賢,士不妬功,邪不蔽正,讒不害公。和睦順從,上下無怨,百官樂職,萬事自然。遠人懷慕,天下同風,國富民實,不伐而疆。宗廟尊顯,社稷永寧,陰陽永合,禍亂不生。萬物豐熟,境内大寧。鄰家託命,後世蕃昌,道德有餘,與天爲常。治之於天下,則主陰臣陽,主静臣動,主圓臣方,主因臣唱,主默臣言。正直公方,和一大通,平易無爲,寂泊無聲。德馳相告,神騁相傳,運動無端,變化若天。不行而知,不爲而成,功與道倫,宇内反真,無事無憂,太平自興。
是故,我身者,彼身之尺寸也;我家者,彼家之權衡也;我鄉者,彼鄉之規矩也;我國者,彼國之准繩也;人主者,天下之腹心也;天下者,人主之身形也。故天下者與人主俱利俱病、俱邪俱正。主民俱全,天下俱然。家國相保⑶,人主相連。苟能得已,天下自然。故,可以知我者,無所不知;可以治我者,無所不治;便於我者,無所不可;利於我者,無所不宜。可不於我而可於彼者,天下無之。
注釋
⑴ 據怡蘭本補。
⑵ 津逮本、學津本作“情”。
⑶ 津逮本、學津本無“主民俱全,天下俱然。家國相保”。
《老子指歸》卷之四(初校)
含德之厚篇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攫鳥不搏,猛獸不據。骨弱筋柔而握固,未之牝牡之合而{左血右夋}作,精之至。終日嘷而嗌不嗄,和之至。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强。物壯則老,謂之非道,不道早已。
【指歸】:道德虚無,神明寂泊,清濁深微,太和滑淖。聽之寂寥,視之虚易,上下不窮,東西無極。天不能裹,地不能囊,規不能圓,矩不能方,度不能度,而量不能量。金玉不能障蔽,水火不能壅落,萬物莫之能領,患禍莫之能作。沉浮翱翔,渾沌磅礴,心無所棲,形無區宅。陶冶禀授,萬天以作,羣物得之,滋滋啞啞。知慮不能得,有爲不能獲,思之逾遠,爲之益薄。執之不我擒,縱之不我釋。唯無欲者,身爲之宅,藏之於心,故曰“含德”。
夫德之在人猶父母之於身也;其於萬物,猶珠玉之與瓦鉛也。是以,含德之士,重身而輕天下,猶慈父孝子,不以其易其鄰。大身而細物者,猶良賈察商,不以珠玉易瓦鈆鉛也。其無欲也,非惡貨而好廉也,天下之物莫能悦其心也;其爲虚也,非好静而惡擾也,天下之事莫足爲也。夫何故哉?所有重而天下輕也。明於輕重之稱,通於利害之變,故萬物不能役,而天下不能傜也。故不爲虚而虚自起,不爲静而静自生,不休神而神自定,不和氣而氣自平。是以,不聽而聞無聲之聲,不視而見無形之形,不思而領是非之意,不慮而達同異之鄉。神淪天地,德尊陰陽,不請福而天地祐之,不辭禍而(不)[患]⑴害去之,不殺戮而天下畏之,不施與而天下愛之。鼓腹而樂,俯仰而娱,食草而美,飮水而甘。喬木之下精神得全,巖穴之中心意常歡(欣)⑵。貧樂其業,賤忘其卑,窮而恬死,困而忘危。功與地配,德與天齊,反愚歸樸⑶,比於嬰兒。
是故,建身爲國,誠以赤子爲容,則是天下尊道貴德,各重其身,名勢爲垢,萬物爲塵。貪夫逃爵,殘賊反仁,積柔集弱,唯德是修。而作福生亂者有何由然?悲夫!天地之道,深以遠,妙以微,能識⑷之者寡,行之者希,智惠不能得,唯赤子能體之。
夫赤子之爲物也,知而未發,通而未達,能而未動,巧而居拙。生而若死,新而若弊,爲於不爲,與道周密。生不生之生,身無身之身,用無用之用,聞無聞之聞。無爲無事,無意無心,不求道德,不積精神。既不思慮,又無障截,神氣不作,聰明無識。柔弱虚静,魂魄無事。樂無樂之樂,安無欲之欲。生不枉神,死不幽志。故能被道含德與天地同則,蜂蠆蟲蛇無心施其毒螫,攫鳥猛獸無意加其攫搏。骨弱筋柔,握持堅固。不睹牝牡,陰陽以化。精神充實,人物並歸。啼號不嗄,可謂志和。
爲之行之,與道爲常。執之守之,時日聰明。旬月⑸生息,動合百祥。心意玄⑹作,氣順堅强。無所爲,故無所不克;無所欲,故動無所喪⑺。自然通達,衆美萌生,天地愛祐,禍亂素亡。夫何故哉?以含德和神而體童蒙也。及其有知也,去一而之二,去晦而之明。身日飾而德日消,智踰多而迷益深。故重天下而輕其神,貴名勢而賤其身。深思遠慮,離散精神。背柔棄弱,力進堅剛。陷於欲得,溺於求生。開於危殆,塞於萬全。故福如天地,視而不能見;禍若雷霆,聽而不能聞。出無入有,日造禍殃⑻。動而之窮,爲而之亡。修身愛國,爲國不祥。祭燎而天地是伐,禱祀而鬼神是喪。非命之罪,事物自當也。
注釋
⑴ 據津逮本,學津本改。
⑵ 怡蘭本無“欣”,津逮本、學津本無“歡”。
⑶ 津逮本、學津本作“昧”。
⑷ 津逮本、學津本作“誠”。
⑸ 津逮本、學津本“旬月”作“自然”。
⑹ 津逮本、學津本作“互”。
⑺ 津逮本、學津本作“作”。
⑻ 津逮本作“殊”。
知者不言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閉其門,挫其鋭,觧其忿,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踈;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爲天下貴。
【指歸】:道無常術,德無常方,神無常體,和無常容。視之不能見,聽之不能聞。既不可望,又不可捫。故達於道者,獨見獨聞,獨爲獨存。父不能以授子,臣不能以授君。猶母之識其子,嬰兒之識其親也。夫子母相識,有以自然也。其所以然者,知不能陳也。五味在囗,五音在耳,如甘非甘,如苦非⑴苦,如商非商,如羽非羽,而易牙師曠有以别之。其所以别之者,而囗不能言也。故無狀之狀,可視而不可見也;無象之象,可効而不可宣也;無爲之爲,可則而不可陳也;無用之用,可行而不可傳也。是故,得道之人,見之如子之識親,履之如地,戴之若天。被之服之,體之如身。行之,與之浮沉,與之臥起,與之屈伸。神與化游,志與德運。聰明内作,外若聾盲,思慮玄⑵起,狀若癡狂。囗不能言而意不能明也。譬猶夢爲君王,履危臨深,憂喜相反,中心獨然,覺而道之,不能以喻其鄰也。失道之人則不然,見其外不睹其内,識其流不獲其源,秉其末不窮其根。然其所以然,不然其所不然。故道在於外不在於身。中主不定,守不固堅,心狐志疑,情與物連。聰明玄耀,以僞爲真,若是若非,若亡若存。和氣易動,若病在人,陽泄神越,惡默好言。方言之時,心有所慮,志有所思,聰明並外,精神去之。音聲内竭,外實有餘,道德離散,日日遠之。言之益疾而己愈不見,造之益衆而己愈不知。是故,言者,逆道之要也,而距德之數也,反天之匠,覆地之具也。是故,得道之士,損聰棄明,不視不聽,若無見聞;閉囗結舌,若不知言。挫其鋭,釋其所之,意無所守,廓似無身。解其所思,散其所慮,奄若不知,匿若獨存。滅禍無首,反於太素,容貌不異,服色不詭。因循天地,與俗變化,深入大道,與德徘徊。無言以言言,無爲以爲爲,清静以治己,平和以應時。與世渾沌,與俗玄同。要物之本,秉事之根,獨與衆異,天下莫聞。游於親踈之户,翱翔利害之門。浮於貴賤之野,固守我之精神。遁隱無形之境,放佚荒蕩之鄉,貧賤不以爲辱,富貴不能不甘,萬物不能與之争,知力不能與之訟。無取無與,無得無去,閉門杜户,絶端滅緖。神明爲制,道爲中主,動與化鄰,静與然交。和順時得,故能長久,佚能長久,佚蕩無常,莫能先後。故好之不能近,惡之不能遠,賞與不能加,賦税不能取,爵禄不能高,貧賤不能下。無奈萬物何,故萬物不能役;無以天下爲,故天下不能有也。
注釋
⑴ 津逮本、學津本作“末”。
⑵ 津逮本、學津本作“互”。
以正治國篇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聖人之言云:我無爲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我好静而民自正,我無欲而民自樸。其政悶悶,其民{左訁右春}{左訁右春}。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爲奇,善復爲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指歸】:道德之情,正信爲常。變化動静,一有一亡。覆載天地,經緯陰陽。紀綱日月,育養羣生,逆之者死,順之者昌。故天地之道,一陰一陽。陽氣主德,陰氣主刑,刑德相反,和在中央。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終而復始,廢而又興。陽終反陰,陰終反陽,陰陽相反,以至無窮。
故王道人事,一柔一剛,一文一武,中正爲經。剛柔相反,兵與德連;兵終反德,德終反兵,兵德相保,法在中央。法數相參,故能大通。是以明王聖主,損欲以虚心,虚心以平神,平神以知道,得道以正心,正心以正身,正身以正家,正家以正法,正法以正名,正名以正國。正國綱紀,分明察理,元元本本,牽左連右,參伍前後,物如其所。正名以覆⑴實,審實以督名。一名一實,平和周密,方圓曲直,不得相失。賞罰施行,不贏不縮,名之與實,若月若日。一名正而國家昌,一名奇而國家役。養國之密,無有所常,屈伸取與,與時俱行。繼亂任法,遭逆⑵任兵,守平以道,體德爲常。大小相遇,以正相望。失正則化之,不從則禁之,不止則制之,不伏則伐之。
若夫小國迫於大國之間,遭無道之君,以正事之不可,則去之;去之不可,則割地而予之;予之不可,則率衆而避之;避之不可,則杖策而遁之;遁之不可,則患及萬民,禍將及我,故奮計而圖之。是争之所爲起而兵之所爲生也。吾欲選將練士,砥礪甲兵,積粮高壘,營而自守,百姓靡弊,國家虚空。是戰之所爲作也,而正之所爲興也。吾欲以正入,則我寡而彼衆,我弱而彼强。如卵投石,爲敵受殃。三軍必敗,士卒死傷。天心不得,宗廟滅亡。下悲萬民之命,上畏天地之心。是權之所爲動也,而奇之所爲運也。故建反往之計,招覆來之事,開萬民之心,生諸侯之謀。明我道德之祐,闡我天地之助,以渾四海之心,同萬國之意。百姓應我若響,鄰國隨我若影,飛鳥走獸與我俱往。是計之所爲用,而奇之所爲行也。
上順道德之意,下合天地之心,危寧利害,視民若身。體無形之形,處太陰之陰,發無爲之爲,揚無聲之聲。異彼滅化之罪,明彼逆天之功,顯天之所降,見地之所生。有名無實,有實無名,名實相違,或正或傾。縱横反覆,合於冥冥,天災自起,妖孽自生。离其父子,絶其弟兄,殺其兇將,戮其忠臣,天下怨恨,莫與同心。魁然獨立,受天之兵⑶,戰勝大喜,四海安寧。此用奇之上也。
慉天下之怒,積能奇之人。飛耳游目,延聰益明。游士四達,結友合親。生息變怪,因道應姦。飾權養勢,以實其民。飛言儛事,以惑敵人。卑辭降下,以閉其君。輕使重利,以開其臣。君臣有隙,因制其神。變作於陰,權動於微。懸其死命,因其樞機。使敵狂惑,不得有爲。隨時進退,無有常儀。不攻而敵自詘,不戰而敵自危。尅其君不及其臣,誅其將不及其師。戰勝民喜,諸侯畏之。此用奇之次也。
制其地形,御其君臣,卑體重賞,以順其外,陰謀雲布,以亂其親。姦從彼來,道從此興,數城而封將,連國以予姦,姦來如鬼,謀計如神。方略不測,奇變不窮,分彼之力,疑彼之心。如出於地,若生於天,離其左右,散其所連。起權生變,以制其死,阻其計謀,使不得信。折其强輔,以孤其志,因形立勝,如環無端。乘時而發,和爲之恆,動攻其害,静絶其粮。禠而奪之,飢而渴之,重而累之,水而火之,勞而苦之,凍而暍之,利而誘之,狂而惑之,卒而迫之,窘而薄之。從高擊下,以衆制寡,堅校部曲,官隊相伍。上護其下,下救⑷其上,三軍相保,親如父子。奇陣分合,隱伏參處。營前經後,陵左敗右,耀以旌旗,惑以金鼓。進如波騰,退如風雨,發如崩潰,合戰如虎。守不可攻,攻不可守,戰勝威行,天下大恐。此用奇之下也。
禍亂既夷,萬物豐寧,天心大得,宇内欣欣。藏奇損智,忠信爲務,清静簡易,退事止言。夫何故哉?道德變化,無所不生。物有高下,指嚮不同。趨舍殊繆,或西或東。各推其性,以活其身。吉人以善足,兇人以惡傳,誠人以信顯,邪人以僞容。各效其知,以避禍兇。求而不瞻,智者詐生。勞而不息,忠者起姦。拘迫慘怛,信者馳謾。窮困不已,賢者不仁。故主好知,則民僞;主好利,則民禍;主好賞,則民困;主好罰,則民怨。何則?事由⑸於主,行之在臣;賞出於主,財出於民;法出於主,受之在臣;主有所欲,天下嚮風。
故用心思公,不若無心之大同也;有欲禁過,不若無求之得忠也;喜怒時節,不若無爲之有功也;思慮和德,不若無事之大通也;明於俞跗之術、岐鵲之數以治之,不若使世無病之德豐也;挾黄帝太公之慮,秉孫吴氏之要以勝之,不若仗天下不事、智力之不營也。故道德之所生,愛不能利也;天地之所成,爲不能致也。唯無愛者能利之,唯無爲者能遂之。是故,明王聖主,無欲無求,不創不作,無爲無事,無載無章,反初歸樸,海内自寧。
何以明之?莊子曰:夫起福生利,成功遂事,備物致用,使人大富,天下奢僣,財貨不足,民人愈醜。福滿山澤,金玉成積,國愈不安,民益少利。飾智相愚,以詐相要,防隄邪淫,姦僞之路密。分别同異,是非之變衆,則國家昏而政事衰。作方遂伎,雕琢文彩,奇變異怪,以襃有德,以别尊卑,巧故滋起,俊出愈奇。令速賞深,罰峻刑嚴,鑿肌膚,斷四肢,疏遠不隱,親近不和。罪至夷滅,賞至封侯,天地振慄,盜賊愈多。故聖人之言云:“我無爲而民自化”。
夫何故哉?主者,天下之心也,氣感而體應,心動而身隨,聲響相應,形影相隨,不足以爲喻。是故,人主誠[能]⑹爲無爲之爲,則天下之心皆無所之,被道含德,無思無求,無令無法,萬民自化。人主誠能事無事之事,則天下無效無象,無知無識,不賞不與,萬民自富。人主誠能安無静而静,樂無清之清,則天下不學不問,無聞無見,無刑無罰,萬民自正。人主誠能欲不欲之欲,則天下心虚志平,大身細物,動而反止,静而歸足,不拘不制,萬民自樸。故人主之政,不孝不仁,不施不予,閔閔縵縵,萬民慁輓,墨墨倦倦,好惡不别,是非不分,故得所欲,性命以全。人主之政,布德施利,明目察察,萬民昭昭,皆知禍福,孝悌仁義,萬事差别,偟偟{纎,以亻代糹}{纎,以亻代糹},知僞缺缺,故失所安,性命天⑺絶。
福生於禍,禍生於福。福之與禍,同營異域,俱亡俱存,異情同服。相隨出入,同來異極,非有聖人,莫能獨得。故去福則無禍,無禍則無福。無福之福,至微玄默,天下好知,莫能窮極。唯無爲者,能順其則。正在福禍之間,無所不剋。失正則奇生而民惑,善人爲妖,是非反覆,天下大迷而不復也。
方而不割篇
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治人事天莫如嗇。夫唯嗇是以蚤服。重積德則無不剋。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深根固蔕,長生久視。
【指歸】:道無不有而不施與,故存萬物以存;無所不能而無所(不)⑴爲,故萬物以然。何以明之?夫道體虚無而萬物有形,無有狀貌而萬物方圓,寂然無音而萬物有聲。由此觀之,道不施不與而萬物以存,不爲不宰而萬物以然。然生於不然,存生於不存,則明矣!
故王者興師動利則民欲,民欲而以方,方則割,以割爲方則邪者進而方者退,忠臣蒙其毒,萬民受其害。貴貨則民求,民求而以廉,廉則劌,以劌爲廉則貪者顯而廉者弊,忠臣蒙其咎,而萬民⑵受其敗。開争則民曲,民曲而以直,直則肆,以肆爲直則枉者翱翔,直者深伏,忠臣蒙其禍,萬民受其敗。上好名則民僞,民僞而以光,光則耀,以耀爲光則大德隱而小惠章,忠臣蒙其死,而萬民受其殃。數者以施,貨流情通,所以謂方者不方,廉者不廉,直者不直,光者不光。名謬實易,正失德亡。
人主獨立,臣下雙身,養主之意,阿主之心,塞主之聽,蔽主知明,此國之所以危而宗廟之所以喪也。是以,明王聖主,獨有而不與也,獨知而不教也,獨能而不使也,方於己而不以也,廉於萬物而不有也,直秉天心而不恃也,德光四海而不怙也。夫何故哉?去福以方,使下自公。割於不割,使民不訟。事情自達,萬物自通。莫之爲吉,莫之爲兇。天下蕩蕩,莫之其常。非不割也,割剥伐擊,誅驕制暴而無瘢創也。去貨以廉,使天下自平。劌與不劌,使人無争。貪叨者息,潔白自生。莫之爲濁,莫之爲清。名不虚謚,實不倚傾。非不劌也,善廉美讓,章含顯盜而辯無藏也。去争以直,使下自剋。肆於不肆,使民自伏。匡邪振亂,化淫矯俗。莫之爲禍,莫之爲福。天下荒荒,萬物自得。非不肆也,舉正揚直,表過章惡,貶邪削枉,明人之失,天下盡正而動無聲也。去名以光,使下自當。耀與不耀,使民自明。莫之爲照,莫之爲冥。天下渾渾,萬物滋生。德與天比,化與道同。非不耀也,德光四海,照萬物而化無形也。
上下相象,中表相應,出入無朕,往來無間,若影之於形,響之於聲。故治國之道,生民之本,嗇爲祖宗。是故,明王聖主,損形容,卑宫室,絶五味,滅聲色,智以居愚,明以語默,建無狀之容,立無象之武,恐彼知我,藏於不測。故未動而天下應,未命而萬民集,未戰而素勝之,未攻而天下服。是以,不勤勞而民有功,不分争而得其職,不刑戮而萬民畏,不微妙而得天福,禍亂不生,羣祥並集,無爲而無不成,不争而無不剋。
故萬物玄同,天下和洽,浮沉軋軮,與道相得。若終而始,若亂而紀。虚而實,無而有,疏而密,遲而疾。無形影,無根朕,仿佛渾沌,莫知所以。獨知獨見,獨爲獨不,變化無常,畜積無府。陰陽離合,屈伸張弛,冥冥窅窅芒味玄默。魁如天地,不可窮極,自修有餘,故能有國。治人理物,子孫不絶。夫何故哉?以其嗇也。
爲嗇之道,不施不予,儉愛微妙,盈若無有,誠通其意,可以長久。形小神大,至於萬倍,一以載萬,故能輕舉。一以物然,與天同道,根深蔕固,與神明處。真人所體,聖人所保也。
注釋
⑴ 據津逮本、學津本刪。
⑵ 津逮本、學津本作“臣”。
治大國篇
治大國者若烹小鮮。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兩不相傷,德交歸焉。
【指歸】:日昃陰生,燥至風起,谿谷小動,海波大興,高下⑴相臨,差以百尋者,以其形大故也。千仞之岸,萬丈之崖,物類登之,崖隤下顛,蚊{上亡下虫}螻蟻適足以游翔,而犀象虎豹之糜骸者,以其形重也。飄風隆盛,發屋折木,石飛鐵揚⑵,山陵崩弛,而人血脈不爲之傷者,以其暴大也。隙穴之風,不動鬢眉,及其中人也,生百病而成死亡者,以其纖介也。夫大國者,江海犀象之徒也,而德化者飄風隙穴之類也。故其福不可大生也,其力不可暴興也,其善不可大處也,其惡不可大喪也。大生之則大亡,暴興之則暴傾,大處之則大去,大喪之則大至。
何以明之?莊子曰:夫飢而倍食,渴而倍飮,熱而投水,寒而入火,所苦雖除,其身必死。胸中有瘕不可鑿,喉中有疾不可剥也,{上民下虫}{上亡下虫}著面不可射也,蟣虱着身不可斫也。何則?欲除小患而生大⑶賊也。是以,明王聖主之治大國也,若柄纖微,若通小水。若察秋毫,如聽無有。若亡若存,若非若是。如形如留,如爲如休。爲在爲不爲之域,化在有無有之野。福微利鮮,言希禁寡,動於無形,功留四海。
夫何故哉?以道爲父,以德爲母,神明爲師,太和爲友。清静爲常,平易爲主,天地爲法,陰陽爲象。日月爲儀,萬物爲表,因應爲元,誠信爲首。殊分異職,繩繩玄默,引總紀綱,舉大要而求之於己。是以,民如胎鷇,主如赤子,智僞無因而生,巧故無由而起。萬物齊均,莫有盈損,和洽順從,萬物豐茂。鬼神與人,合而俱市,動於自然,各施所有。寂如無君,(怕)[泊]⑷如無鬼,萬物盡生,民人盡壽,終其天年,莫有傷夭。
主若不仁,鬼若不神。主非不仁也,兼施博愛,德運六合而無阿憐也。鬼非不神,浮於惚恍⑸,載於纖微,經歷萬方,與時變化,神全萬物,不以傷人也。非不傷人,聖人在上,與天相參,人物順比,大化流行。智者不作,奇物不生,莫之爲滿,莫之爲盈。天下喁喁,萬物齊均,既不起高,又不造深。不攻金石,不壅水泉,人不遠(徒)[徙]⑹,食不煞生。世皆可賞,莫之可形⑺,草木黄而後落,人化盡而後終。是故,天之所胞,地之所函,太一之所主,天一之所將,四時所歸,五行所監,羣臣毒害,變化運行,各有分部,不得相干,周流萬物,莫之可傷。是故,鬼神治陰,聖人治陽,治陰者殺偶,治陽者殺奇。虚無清静,鬼神養之;纖微寡鮮,鬼神輔之;盛壯有餘,鬼神害之;盈滿亢極,鬼神殺之。不屬其類,聖人奉之;忠信順善,聖人與之;雄俊豪特,聖人察之;作變生奇,聖人殺之。故動於陰者,鬼神周之;動於陽者,聖人制之;唯無所爲者,莫能敗之。聖人在上,奇不得起,詐不得生,故鬼以其神養物於陰,聖人以其道養物於陽。福因陰始,德因陽終,鬼神降其澤,聖人流其恩。交歸萬物,若性自然,流道沉德,洽和同真。
注釋
⑴津逮本、學津本作“以”。
⑵ 津逮本、學津本作“石鐵飛揚”。
⑶ 津逮本作“人”,疑誤。
⑷ 據津逮本、學津本改。
⑸ 津逮本、學津本作“恍惚”。
⑹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⑺ 津逮本、學津本作“刑”。
大國篇
大國者,天下之所流,天下之所交,天下之牝。牝以静勝牡,牝以静爲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而取之,或下而取於人。夫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所欲,大者宜爲下。
【指歸】:天地並起,陰陽俱生,四時共本,五行同根,憂喜共户,禍福同門。故所以爲寧者,所以爲危者也;而所以爲危者,所以爲寧者也。所以爲存者,所以爲亡者也;而所以亡者,所以爲存者也。
何以明之?夫虎豹以其形容脩廣,爪牙堅强,肌膚盛大,毛物豐,文章明,故執百獸而制於人。榮華香草以其所有光曜芬香,故悦於衆俗而傷其根。大國之君以其地廣民衆,勢尊形寵,威隆名顯,故張其鄰國而危其身。有道則固於磬石,寧於太山;失道則危於累卵,輕於鴻毛。俱弱則先困,俱亂則先亡。是故,大國者霸王之梯而亡滅之階也。是以,大國之君,獨立無偶,名山四塞,三面成阻,鴻川並流,萬物浮下,爲諸侯轂。膏腴之府,强大之(尸)[户]⑴,權勢之主,偕不測之固,要阨狹之囗,肥饒廣易,方數千里,珍寶奇怪,無所不有,民鮮傜役,馬牛從處,舟輿萬數,兵食陵聚⑵,居者安樂,過者留止,人如草木,畜滿山野,耕桑田獵,得獲深倍,故天下之所欲歸,將相之所欲附。車騎奮擊,帶甲百萬,處易守險,形便地利,順天而攻,順地而守,懸人之命,制人之死,與之則有勢,背之則失宗廟,故諸侯之所欲交,天下之所畏也。施道足以並兼,尊寵足以發號,伐之足以崇仁,治之足以明義,兼之足以廣地,得之足以爲富,故諸侯之所好,而將相之所⑶利也。
是故,自古及今,天下之牝,以静勝牡,千世不易,萬世不變。夫何故哉?以虚受實,以無應有,不以爲大,務以爲小,不以爲尚,常以爲卑也。
是故,明王聖主之處大國也,施而不以置,下而不以求。地裹諸侯之國,而無所不畏,德包諸侯之力,而無所不事。折節下之,以附人意;忠廉誠信,以先士(史)[吏]⑷;割地東西,以招賢俊;疾耕力織,以(衰)[襃]⑸畜積;結從連横,以戒不虞。發倉庚,散財幣,養耆老,食孤弱,振窮達困,顯巖穴之士。受而不取,授而不予,柔弱簡易,無爲而處。諸侯雖有貪鄙殘賊,驕矜恃力,不好順從,欲圖逆者,猶以文武之勢,威德之重,静而下之,則彼修身慎行,改過自新,割地獻寶,歸命殺身,請爲子弟之國,藩牆之臣。
其處小弱也,因道而動,修理而行,富以舟輿,實以甲兵。忠順誠素,尚樸貴耕。耕織有分,不取民有,上下和集,親如父子。君如腹心,民如形體,國專和一,可與俱死。上下順從,可與鄰市。大國之君,雖負衆强,上權右勢,左德下仁,心如飢虎,怒如涌泉,不好施予,常欲吞人,猶以得天之心,獲民之意,將相誠信,鄰人之助,發源泉之敵,揚不測之威,辱身厚體,竭誠懸命,欵欵惓惓,事以清静,則彼神感精喻,心釋意壞,怒移禍徙,與我爲(妖)[諾]⑹。
上而取人者,形大勢豐,德博權重,人之所利也。下而取於人者,地狹民少,權輕⑺德鮮,人之所易也。故不戰而壞人之邑,不攻而降人之城,地廣號尊,宗廟顯,功德流,是大國之所期也。
交⑻於大國,接和結親。歲有灾害,則大國憂之;鄰國難至,則大國救⑼之。屈一人之下,伸萬人之上,社稷尊,宗廟顯,國富兵强,人物全濟,延於無窮,小國之所愿也。
故接地鄰境,懸權不動,先下先得,卑者制倨,静者勝躁,處大之勢,小下大得。夫何故哉?自然之道,不可强致,水動下流,人動趨利。釋下任事,衆弱爲一,出於不意,此强大之所以亡也。故大宜下之。
注釋
⑴ 據學津本改。
⑵ 津逮本、學津本作“衆”。
⑶ 津逮本、學津本無“所”字。
⑷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⑸ 據怡蘭本改。
⑹ 據宋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篡微篇改。
⑺ 津逮本、學津本作“重”。
⑻ 津逮本、學津本作“友”。
⑼ 津逮本、學津本作“求”。
《老子指歸》卷之五(初校)
萬物之奥篇
道者,萬物之奥,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不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故爲天下貴。
【指歸】:木之生也,末因於條,條因於枝,枝因於莖,莖因於本,本因於根,根因於天地,天地受之於無形。華實生於有氣,有氣生於四時,四時生於陰陽,陰陽生於天地,天地受之於無形。吾是以知:道以無有之形、無狀之容,開虚無,導神通,天地和,陰陽寧。調四時,決萬方,殊形異類,皆得以成。變化終始,以無爲爲常。無所愛惡,與物大同。羣類應之,各得所行。善人得之,以翕以張。清静柔弱,默默沌沌,仁宛和淖,潤澤虚平。大小周密,纖微無形。玄達萬事,以歸無名。終始反覆,萬福自生。動得所欲,静失所患。在人之上,威德自明。攻堅勝大,莫與爲雙。兇人得之,以發以張,堅剛以疏,實動以先。驕溢以壯大⑴,盛滿以强極。廣修大以無疆,照察察以熒熒,顯的的以彰彰。彊大終小,不禍自生。動失所欲,静得所傷。心憂志削,乃反正常。神氣煩促,趨翕去張,鬱約而辭卑,拘制而體降。迫險而賓服,慘怛而忠信,改容而易節,與君子同。罪定而言善,臨死而愛生,一奉天數,變性易情。安貧樂困,卑賤爲常。尊天敬鬼,視人如王。上比牛馬,下列犬羊。天網以發,自然不聽。吁嗟痛哉!爲戒甚明。
二者殊塗,皆由道行,在前在後,或存或亡。故言行者,治身之獄也;時和先後,大命之所屬也。是以,君子之立身也,如暗如聾,若樸若質。藏言於心,常處玄默。當言深思,發聲若哭。和順時適,成人之福。應對辭讓,直而不飾。故言滿天下而不多,振動四海而不速,連接萬物而不有,辭動天下各得所欲。其經世也,氣志窅冥,而形容隱匿,居如驚恐,貌似不足。偆偆漻漻,消如冰⑵釋,遇時而伸,遭世而伏。與天同憂,中心惻惻,計畫不行,隨時反側。謙虚止足,卑損自牧,樂下如水,久而不忒。下之又下之,至於(元)[無]⑶極,天下應之,故能有國。
夫何故哉?人之情性,樂尊寵,惡卑恥。損之而怨,益之而喜。下之而悦,止之而鄙。古今之通道而人心之正理也。賢者既然,小人尤甚。是故,尊美言行,事無患矣。古之將民,何棄之有?桀紂之吏,可令順信;秦楚之卒,可令順善。故能得其心,天下可有;不得其意,妻妾不使。
何以效其然也?夫爵尊天下,富有四海,威勢無量,專權檀柄,人之所畏也。去徒步,離卒伍,鴻舉龍興,起佐天子,發道揚德,施行所有,恩流萬姓,光顯祖考,人之所利也。以人之所畏,求人之所利,言不美,行不敬,雖執大璧、操珍物而進之,安車駟馬而載之,則是賢者之心疑惑下否,玄聖深隱,君子不來。言行修於内,則神氣踰於外,無有駟馬之勞、寶璧之費,海内之士,響應風起。俊雄英豪,輻至蜂止。聖人之下,朝多君子。古之所以貴此道者,夫何故哉?言順天地而不已⑷,行合人心而不恃。名成而不顯,功遂而不有。情性自然,不以爲取。將以順道,不以爲己。萬物歸之,爲天下宰。
注釋
⑴ 津逮本、學津本作“夭”。
⑵ 學津本作“水”,疑誤。
⑶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⑷ 津逮本、學津本作“以”。
爲無爲篇
爲無爲,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易,爲大於細。難事作於易,大事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輕諾者,必寡信;多易者,必多難。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指歸】:神明之數,自然之道,無不生無,有不生有,不無不有,乃生無有。由此觀之,憂不生憂,喜不生喜,不憂不喜,乃生憂喜。故居禍者得福,居福者得禍,禍福之主,在於元⑴首。爲之無形,聽之無聲,無形聲則深遠。故無功之功大,而有功之功小,有德之德薄,而無德之德厚。是以聖人,不爲有,不爲亡⑵,不爲死,不爲生,游於無、有之際,處於死、生之間,變化因應,自然爲常。故不視而明,不聽而聰,扶安天地,飾道養神,提挈萬物,帝國治民,鮮情釋意,俱反始真。不爲生業,不爲起事,不加以仁,不施以利,教以不能,導以無識,絶民所樂,以順民情,縱民所惡,以得民意也。出(天)[夭]⑶傷之户,入長生之路,翱翔玄冥,優游太素,昧昧茫茫,莫知其故,敦若昏晦,天下無事。味之於無味,察之於無形,故能分同異之類,明是非之情。爲之未有,定之未傾,勇功不見,知名不稱,福不得起,禍不得生。無福之福,興於無聲,無禍之禍,息於無名,主安民樂,天下太平。
故生患而憂之,長福而求之,戮君而死之,辱父而雠之,造難而折之,作亂而滅之,召寇而殺之,招逆而伐之。勇功見而與天違,知名興而與道反。動而民悦者勞而德小,爲而民喜者爲而恩少。是以忠信沮壞,正事消亡,自然優竄,知故翱翔。竊功者顯,偷權者彰,暴亂者利,邪僞者昌。是非覆逆,天下大傾,物失其命,家國以喪。故善除患者,不若無患之大也;起事致治者,不若默然者之貴也。
是以君子,動未始之始,静無無之無,布道施德,變化於玄。怒於不怒,言於不言,攻於不敢,守於無端。威於不武,報怨未萌,圖難於易,治其本根,絶之未兆,使不得然。事如⑷秋毫,功如太山,爲大於細,治之緜緜。敬而慎之,若始若新,不爲所欲,不求所便,常與事反,獨守其元。與時俱益,日進無疆,雖欲不大,事物自然。是故,大難之將生也,猶風邪之中人。未然之時,慎之不來;在於皮毛,湯熨去之;入於分理,微箴取之;在於藏府,百藥除之;入於骨髓,天地不能憂而造化不能治。夫大事之將興也,猶水之出於山也。始於潤濕,見於漣漣,綿綿涓涓,流爲溪谷,汨汨湯湯,濟舟漂石,以成江海,深大不測。
是以聖人之建功名也;微,故能顯;幽,故能明;小,故能大;隱,故能彰;志在萬民之下,故爲君王。威振宇内,四海盡臣。懸命受制,莫有能當。德與天地相參,明與日月同光。
故言多諾者,事衆而信不可然也;心多所易者,難積而變不可推也。是以聖人,心默而不動,囗默而不言,目默而不視,耳默而不聽。動如天地,静如鬼神,不爲而成,不言而信。進則無敵,退則不窮,身無纖介之憂,國無毛髮之患。夫何故哉?危於不危,亡於不亡,昭然獨見,運於無形。
注釋
⑴ 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作“無”。
⑵ 津逮本、學津本作“無”。
⑶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⑷ 津逮本、學津本作“不”,疑誤。
其安易持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爲之未有,治之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重之臺,起於壘土;百仞之高,始於足下。爲者敗之,執者失之。故聖人無爲則無敗,無執則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衆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爲。
【指歸】:未疾之人,易爲醫也;未危之國,易爲謀也;萌牙之患,易事也;小弱之禍,易憂也。何以効之?莊子曰:任車未虧,僮子行之,及其傾覆也,顛高墮⑴谷,千人不能安。卵之未剖也,一指摩之,及其爲飛⑵鴻也,奮翼凌雲,罾繳不能連也。胎之新乳也,一繩制之,及其爲牡也,羅網不能禁也。虎也,執羣獸,食牛馬,劍戟不能難也。故漣滴之流,久久而成江海。小蛇不死,代爲神龍。積微之善,以至吉祥;小惡不止,乃至滅亡。是故,繼體之君,無怨無惡,將相和一,百姓賓服,鄰國交市,無有讒賊,平易不動,上下和集。當此之時,守之不用威,持之不用力,無爲無事,莫之能克。及至國家將危,萬民將殆,患害將興,萌而未兆:當此之時,安危在己,不在於彼,謀之不必聖人,憂之不必力士,正之於枕席,而患禍以⑶亡矣。及至人君失道,大臣怨憝⑷,鄰國不市,百官衰廢,禍患已生,小弱柔毳:當此之時,賢人深謀,生事起勢,未動而患危,不加而禍碎。及至人君失正,大臣謀誤,鄰國怨恨,百姓猶豫,患禍己起,根本未據,姦雄將興,未得人助,或合而不結,或結而不固:當此之時,尊賢下衆,折肝膽,聽微諫,求過於己,患心不怨,謀士底兵,未發而散。故禍福作於無名,存亡生於微妙,二者雲錯,變動風號,屈伸波渾,進退殽亂,聽之不可聞,視之不可見,機巧不能事,智慧不能判。
是故聖人,化之以道,教之以身,爲之未有,治之未然。不置而物自安,不養而物自全。動與福同室,静與禍異天。窅窅冥冥,莫觀其元。治之未亂,正之未傾。禁姦之本,制僞之端,閉邪之户,塞枉之門。萌牙未動,形兆未生,絶之未見,滅之未存。教以無教,導以無名,知以無知,狀以無形;治不得起,亂不得生,天下無爲,性命自然。
....................................................待续.......................................................................... 资料来源于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