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付贷”再现、“消费贷”变异, 危害到底有多大

“首付贷”再现、“消费贷”变异,

危害到底有多大

无论是“首付贷”还是“消费贷”变异,

都是不利于楼市调控的,必须大力整治

,确保市场平稳有序。

决不能因为房价过快上涨,

让广大居民再背着心理压力生活了。

为进一步规范北京地区房地产市场金融秩序,巩固前期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果,北京银监局、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银行个人贷款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情况检查的通知》(京银监发〔2017〕153号),要求北京市辖内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开展自查工作,重点检查“房抵贷”等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情况。

众所周知,在一系列调控政策的作用下,楼市已逐步进入平稳发展轨道,不仅价格趋向理性,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部分地区还出现了房价小幅回落的现象,而且市场也不再过度活跃、过度交易,特别是市场秩序,得到了较好规范。只要坚持下去,并注入更多的市场元素、运用更多的市场化手段,楼市是能够全面步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的。

很显然,楼市的稳定,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需要政策的无缝对接和监管的有力跟进,需要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对抗政策、肢解政策、扭曲政策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而近期在北京等地出现的个人经营性贷款和消费贷款变异问题,就值得高度关注,并采取强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事实也是,从今年以来个人消费贷款的发放情况来看,确实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现象。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居民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1.06万亿元,累计同比多增7137亿元,而去年全年仅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8305亿元。想一想,前7个月多增贷款就接近去年全年新增贷总量,在没有出台大规模刺激消费政策的情况下,是很难认为是正常的。即便出台刺激消费政策,这样的增幅,也已经不低了。那么,这些个人消费贷款的去向如何,就值得好好探究了。

相关媒体的调查则显示,在北京地区,又发现房产中介开始违规协助提供“首付贷”的现象。而且,为了掩人耳目,还引入了合作的担保公司,并假借“信用贷”、“消费贷”之名继续活跃在二手房交易市场。这里,至少透露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首付贷”重现了,而且比此前更隐蔽、更具破坏性。而“首付贷”重现,说明银行在资金投放方面仍然对房地产情有独钟,仍然指望个人房贷能够帮助银行支撑业绩;二是“消费贷”变异了,没有成为真正的消费贷款,而极有可能转道房地产,变成房贷。那么,前7个月个人消费贷款为什么增长这么快也就很好解释了。而北京市金融监管机构对银行个人贷款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情况进行检查,也进一步证明“消费贷”变异的现象是存在的,且比较严重。不然,是不需要进行检查的。

很显然,如果任凭“消费贷”变异,任凭消费贷款进入房地产领域,不仅会严重消解楼市调控政策的作用,让楼市调控政策的成果化为乌有,使房价重新回到快速上涨的通道,让“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要求很难得到落实;而且会对中央提出的让金融“脱虚向实”目标的实现产生严重影响,促使资金继续向虚拟经济领域转移。那么,实体经济的企稳复苏难度也会更大。

这也意味着,部分地区出现的“首付贷”再现,“消费贷”变异等方面的问题,影响的不只是楼市、不只是楼市调控政策,而且事关经济金融政策的走向,事关金融“脱虚向实”目标的实现。如果金融“脱虚向实”的目标不能实现,其可能产生的后果比房价上涨更为严重。在信贷资金结构已经严重失衡、实体经济贷款比重严重偏低的情况下,再不通过结构调整和政策改善,让实体经济成为信贷资金的主战场,要想尽快让经济步入复苏通道,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因为,政策继续宽松的条件已不具备,甚至出现应当收紧政策的声音。在这样的情况下,唯有调整信贷结构,将已经形成的信贷资金存量以及规模变小的增量调整好、优化好、使用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信贷资金结构失衡、效率下降、风险增大的问题。

越是调控的关键时刻,越要加大监管力度、强化监管的精准度。对“首付贷”重现、“消费贷”变异的问题,必须快速出手,加强监管,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检查。自查,是检查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但是,按照目前银行的自觉能力,指望自查能够查出效果,不太切合实际,而必须监管机构抽查,在抽查的基础上让银行自报。不然,很有可能是一笔糊涂账。如果不能对违规银行给予严厉处罚,检查一结束,新的问题又会重新出现。到时候,就会形成检查、收敛、放肆、再检查、再收敛、再放肆的恶性循环,使政策的执行效率越来越低、效果越来越差。显然,这是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谭浩俊【原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