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都在说乐观好,可我就有许多悲观的理由

想必大家应该都对这个小故事很熟悉:

两个人在沙漠里面行走,迷路了,这个时候他们看看自己身上的水壶,发现只剩半瓶水。这个时候乐观的人会说:“啊,还有半瓶水,我一定能走出沙漠的。”而悲观的人会说:“只剩半瓶水了,我怎么走出这个沙漠啊。”

最后乐观的人凭着自己的信念走出了沙漠,而悲观的人则因为丧失了希望死在了沙漠。

从小这个故事就经常出现在书里,作文里,老师的长辈的敦敦教诲里,它教育我们只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才能获得幸福。

而我们确实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努力,必须要成功,必须要积极乐观向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幸福,这无疑是最正的“正能量。”

但我今天要告诉大家的是另一个版本的结局,乐观的人因为太乐观,没有节约喝水死在了沙漠里,而悲观的人因为太悲观,每次只在撑不住的时候才喝一小口,最后走出了沙漠。

我知道这个结局确实有点颠覆我们一直以来的认知,就像让我们相信一个一直以来杞人忧天,郁郁寡欢的路人甲获得了最后的宝藏,而乐观向上勇往直前的男主却死在了恶龙的嘴里一样让人觉得荒诞。

但这才是现实,虚幻盲目的信念抵抗不过现实的残酷,只有接受现实,步步为营的人才能走得更远。

我们生活在动荡的环境当中,必须以现实作为最基本的出发点。做最坏的打算,怀最好的希望,可能有人会说这样活得太悲观了,但悲观主义又有什么不好呢?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悲观主义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是不好的,当我们遇到事情忐忑不安的时候,我们身边总是会有人和我们说,你不要这么悲观了,也许事情没有你想得那么糟。

他们总是带着满满的正能量光环,让你自惭形秽,憎恨自己为什么不是一个乐观开朗的人?

但我今天想说的是悲观主义没什么不好,相反它能让我们活得更通透和豁达。

悲观主义者,有直面人生的勇气,对于生活,不逃避、不回避,不粉饰,冷静深刻的透析生活的本质。

悲观主义的本质是认为人生原本就是一场苦难。

如《圣经》所写,人生下来就带有原罪,于是人来到这个时间就是受苦受难,来进行赎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人,必将要经历人世间各种苦难。

有这样想法的人难免会被人认为世界观太过灰暗,但其实悲观主义只是观察世界的一种方式,并不能代表他们的生活就是不幸的。

悲观的人相反,因为对生活已经失望,所以才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在他们的世界,幸福是偶然,不幸乃常态。

阿兰德·波顿在他的《论悲观主义的益处》就说了悲观主义的好处,他说承认生活的本质就是受苦,人类的本质就是堕落,能增加我们对生活的忍耐力,提高我们的生活智慧。

他在里面提到了一个哲学家塞内卡写的一本关于愤怒的书,书里面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说为什么人们不会因为下雨而愤怒,但是会因为找不着家门钥匙或者堵车而生气。

这是因为我们本能地相信,钥匙找不到和堵车是不应该出现的现象,如果发生了那就是命运和我作对,但如果生活在常年堵车的城市,你就会觉得这跟下雨一样正常,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所以说我们对事情的预期值决定了我们的忍耐度,当我们承认生活本来就是受苦,不幸是生活的常态的时候,我们对生活的预期值也会降低很多,这样当不幸真正发生的时候,我们能够不那么痛苦。

当我们承认我们在很多时候无能为力,那我们对自己的预期也会降低,我们也就不会因为自己没有成功,没有很优秀而焦虑了。

当今社会“丧文化”的流行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它几乎是所有负能量的集合,出现各种各样的代表名言。

比如说,“如果你觉得自己一整天累得和狗一样,那你真的是误会大了,狗都没你那么累。”

“现在银行密码都不想设了,用六位数去保护个位数得存款,想想都心累。”

“对今天解决不了得事情,不要着急,因为明天可能也解决不了。”

看到这些充满负能量的话,我们并不会觉得悲观,相反还得到了安慰,因为你会觉得你并不孤独,你所遇到的那些挫折和委屈才是人生的常态。

如果说丧文化是悲观主义的体现,那传统的鸡汤对应的就是乐观主义。鸡汤告诉我们的是“生活有很多不如意,但我们还是要追求梦想努力生活。

”而丧文化告诉我们的则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你也不要太难过,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都很丧。”

前者更多带有一种认清生活本质后的无力感,接受生活和自己的不完美,并尝试用自嘲来和解。

就像罗曼罗兰说过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这就是看透了生活的真相却仍然热爱生活。

 · end · 

推 荐 阅 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作者介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