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凉+冒汗=阳虚!五味药小方,暖腿止汗,孟河医派费伯雄的故事

腿凉+冒汗=阳虚!五味药小方,暖腿止汗,孟河医派费伯雄的故事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基础理论》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说,我想给你讲个故事。
     这个故事,对你我这些凡夫俗子来说,都是有益的。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费伯雄。
     这位老哥哥,真真了不起啊。
     他生于1800年,卒于1879年,是江苏省武进县孟河镇人。他出生于中医世家,早年以治虚劳病闻名乡里。道光年间,他曾经两次应召到皇宫给道光皇上、皇太后治病,效果非常好。帝室一高兴,赠了一副牌匾,上书“活国手”三个大字。
     从此以后,费伯雄作为“活国手”,成了一代名医。历史记载,从1851年到1861年,这十年间,由于费伯雄的医名以及当地的中医药产业发达,使得小小孟河镇常常舟楫相接,热闹非凡。
 

     有这么一回,费伯雄接待一个慕名而来的患者。什么毛病啊?就是浑身上下爱冒汗,几乎是一年四季不止。
     前医用固表止汗之法、滋阴去火之法,益气健脾之法,都宣告无效。
     这个人在走了大半个中国以后,决明求治孟河医派费伯雄。
     就这样,患者在家人的陪伴下,于孟河镇逗留几日,终于坐在费伯雄的面前。
     费伯雄诊脉,发现脉细,尺部尤弱,舌淡胖苔白。费伯雄仔细观察,忽然发现,患者的双腿,穿得很异常厚实。
     问及情况,患者答,多年来双腿双脚一直发凉,不敢见风寒,所以就早早穿上厚裤。
     听到这里,费伯雄立刻书方一首。方见——
     黄芪三钱,炙附片一钱,炙白术一钱,炙甘草五分,煨姜一片,南枣三枚。水煎服。
     清朝时候的一钱,基本等于现在的3克多一点。一钱等于十分。
 

     结果,患者用药后不久,下半身渐有温热之感,出汗的现象得到了明显缓解,到最后诸证悉平。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来给你说说。
     读者朋友,你记住,双腿双脚总是发凉,同时伴随容易出汗,这个时候,你务必考虑一件事儿,这就是阳气不足、卫气不固。
     什么意思?下半身凉,往往要考虑肾阳不足。肾居腰间,主骨生髓。肾阳不足,阳热之气不达双腿,故而会发凉、畏寒、畏风。同时,您别忘记了,我们的卫气,也是源于下焦肝肾的。也就是说,肾阳不足,很容易导致卫气不足。
     卫气这个东西,就是运行在我们脉外、体表的一层气,属阳气的一种表达形式。它可以“温分肉、司腠理”。我们爱出汗,多半考虑卫气不固,腠理失密,汗孔不得固摄,所以津液外泄。这一层卫气,虽然中医常说,源于中焦脾胃,但是其根源,还是在肾。因为肾精化肾气,才是一身气之根啊。肾阳作为一身阳气的根本,自然也影响着卫气的强弱。
     因此,就这个患者而言,他的双腿发凉,脉象细弱,提示我们肾阳虚衰。而肾阳虚衰,又恰恰是他卫气不固的根本原因。
     鉴于此,费伯雄开了黄芪、制附子、白术、甘草、生姜、大枣的配伍。这里头,黄芪和白术健脾固表止汗,这是常规之法。制附子,专门用于温补肾阳,这就是治本之策。生姜、大枣固护脾胃,令卫气源源不断得到补充。
     你看,这不是挺简单的事儿吗?
 

     我之所把这个东西写出来啊,不是说因为这医案多离奇,也不是说因为费伯雄多有名气。而是说,它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要知道,现在有不少人,受汗症的困扰。我曾经就见过好几个老头子,哪怕是到了秋冬季节,也是容易出汗,而且往身上一摸,汗凉,皮肤也不温乎。再仔细一看,腿脚发凉,舌淡胖。其实,这就要考虑是不是阳虚自汗了。还有一些人,虽然畏寒怕冷的现象不明显,但是平时依然容易自汗,同时感觉到乏累、腰膝酸软疼痛,做事精力不济,身体酸困。这样的人,你也得考虑是不是肾气亏虚,卫气不足。总之,汗症以肾论治,是不可忽视的事情。
     好了,关于这个,我就说这么多吧。文中配伍,非专业人士必须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这里头有制附子,虽然毒性很低了,但是辛热之性很强。你要是其他证型的多汗,一旦误用附子,就有可能坏事。
     全文完。

转自 小药养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