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青岛,登州路的啤酒街与芝罘路的小菜场
本文为饮食文化游记《寻味中国》第129篇,老街夜市系列的第20篇,您可关注作者或同名微信公共号阅读相关文章。
青岛是座美丽的海滨城市。
这句话看起来很普通,其实并不简单。在中国一万八千公里的海岸线上,能将“美丽”与“海滨”相结合的城市没有几座。沙滩哪儿都有,将城市的主体修建在海边的并不多,称得上“美丽”的更是屈指可数。
作为一个完全的大陆文明国家,古代中国只有濒海的城市。木质帆船需要驶入内河停靠才能保证安全,传统的中式砖木房屋也扛不住海风和盐分的侵袭。靠海的只有卫城,用砖土城墙将住宅、官府和炮台团团围住。
这些卫城在1840年被远洋而来的坚船利炮打碎。之后的几十年里,铁壳船开进来,栈桥和防波堤修起来,沿着沙滩建起了石头洋房,这些房屋构造传承自古希腊,从诞生之日起就在海边。
青岛栈桥
于是中国有了海滨城市,如珍珠般从南海串到辽东。那些百余年前在海边平地而起的城市,才能将“美丽”与“海滨”相结合,比如青岛、厦门和大连。然也有现代的——海南三亚。这些滨海城市都一致的特点:最不中国,历史短暂,都挺有钱。
本系列写的是是老城夜市,它们算不算老城?三亚没资格,别的当然都算,不然前几篇的上海、北海怎么办?没有租界和开埠,上海只是个小县城,北海不过是座小渔村。
青岛的历史和旅游资源不用多谈,它从来都是游人蜂拥的热点城市。除了人文、自然景观,海滨城市还要主打海鲜特色。海鲜不比猪头羊腰子的价格那么透明,对不懂的人来说常常也是个坑。
2015年10月的青岛大虾事件,以38元一只的天价传说,在中国旅游宰客史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我正是在当年的7月带着一家老小自驾来到青岛,几年前跟团游过山东半岛几个城市,不用关心吃住问题,这回可不一样了。
青岛的劈柴院在全国夜市中也享有鼎鼎大名。它所处的位置虽也在老城区,却与青岛的各个景点全然不搭,显然这是当年本地下层百姓聚集的市井,从它的名字上也能看得出。这种在热点旅游城市中专向游客服务的饮食一条街,若是顺路过去看看尝尝也成,专程跑一趟实属不智。
那回住在青岛啤酒厂旁。依托着啤酒厂,旁边的登州路是青岛排名第二的夜市——青岛啤酒街。所有店铺都强调原厂、新鲜,仿佛地下铺设了直通酒厂的管路系统,打开龙头,喷出来的是三分钟前酿成的鲜啤。
我在那边住了两个晚上,却只在附近吃过早午餐。一方面是每天回住处时已吃过晚饭,另一方面,总是不喜欢这里的气氛。我也注意过餐馆的标价,真不便宜,感觉性价比太低。
走的前一天傍晚,游览了圣弥爱尔大教堂,就琢磨着去哪儿吃点海鲜。劈柴院距离不算太远,也没有前往的冲动。就拿出美团搜索,发现附近的芝罘路、黄岛路一带有不少提供海鲜啤酒屋,就随便选了一家前往。
绕过一个街区,街景突变,适才还是洋气高大的教堂,洁净平整的花岗岩地面,转眼就成了普通县城级别的瓷砖房水泥路。再往里走,摆摊的更多,道路愈发狭窄。眼前是个小菜场,都是摆在街心的摊位,蔬菜水果价格低廉,来买菜的都是本地人。
有两家挺大的海鲜店,品种真个不少,却没有明码标价,想必是也要看人下菜。海鲜店旁,就有海鲜加工的啤酒屋。
不像是现在,2015年的时候我还不太懂得海鲜的路数,又订好了套餐,就放弃了现买现做的想法。
找到预订的海鲜啤酒屋,虽然简陋,老板却很热情。套餐的价格不贵,也就是花蛤、海蛎子、扇贝、虾爬子一类,个头都不大,好在很新鲜,配上一升青岛生啤,一家人吃得舒坦。后来我知道,判断一家小店海鲜是否新鲜有几种方法,其一是要求生蚝做原味的,而不是炭烤的。原味蒸的做不得假,炭烤的可没谱。
在芝罘路上的另一段经历,发表在昨日的《影像记忆·镶着金边的脏抹布》中。
回顾自己的旅行经历,正是在2015年开始注意拍摄各地饮食,并琢磨着如何寻觅当地特色。青岛之行算是我第一次刻意走入全然陌生的老居民区(西安除外),尝试自己并不熟悉的饮食。青岛芝罘路的这顿普通的海鲜套餐,给我的感觉极佳,它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
后记:
《镶着金边的脏抹布》一文像是捅了马蜂窝,在某些网站上,有赞许的,当然有说难听话的,做苍白辩解的也不少。挨骂无所谓的,对于后者我才觉得有些悲哀。人以群分,共情挺难。
原创图文,感谢您的关注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