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道上谕三条人命,保清朝近三百年未遭太监之祸

古代太监之祸,可谓惨极。有些是皇帝放纵,更多的却是无能为力。便如唐朝,太监之势已成,害皇帝立新君,新皇帝纵有心将之剪灭,却也没有那个手段。最终还得靠外臣朱温以武力为之。然,此时亦是唐朝之末日矣。

我们知道,相比而言,清朝太监,真算得十分听话了。最著名的李莲英,也数不出多少凶恶之事,更不要说干预朝政,翻云覆雨了。

那么,清朝为何一改千年之陋习呢?

往大里说,当然是深刻吸取了历史的教训,并且一以贯之。

往小里说,则跟五道上谕,三条人命相关。

第一道上谕,于顺治十年六月颁布。

寺人不过四品。凡内员非奉差遣,不许擅出皇城,不许干涉外事,不许交结外官,不许假名置产。其在外官员,亦不许与内官互相交结。如有觉察纠参,审实一并正法。

顺治十年,即1653年,正是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朱由检吊死煤山的第10个年头。

(崇祯剧照)

虽然崇祯朝的太监们并没有起大拱子,王承恩甚至还随崇祯一起殉国,受到新朝的表彰。但整个明朝太监的所作所为,实让爱新觉罗们心下发抖。

这首上谕,便成为清朝的祖宗家法。

何谓家法?

实际就是比国法还高的存在。因为,家天下。大家长的话,必须遵循。

顺治帝显然对明朝的教训是切记于心的。大概,他身边的文臣们早就跟他讲过,大明太祖朱元璋,也是恨极了太监干政的。

曾有一个跟随他很多年的老太监,因为一句话涉及朝政,便被打发回家养老去了。而且,他也下了很多圣旨,禁止内官干政。

结果呢?

朱棣欲夺侄儿之位,文官武将不服者众,是太监,帮他做了内应,迅速搞定了南京城。

有感于太监们的重大作用,“无私”精神,朱棣觉得“监”心可用,比那些饱读圣贤书的呆子们灵活得多。于是,尽管父亲尸身大概还未化成泥土,便将他定下的规矩,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现在有人喜欢说,明朝太监嘛,其实都是在皇帝掌控下的,不过是对文官的一种平衡罢了。

看起来似乎是有理,但人只有一辈子,人都是活在当下的呀。

被太监害死的人,那就是死了呀;

被抢掉的财产,那就是抢了呀;

发配到边疆,苦日子就是过了呀。

待到那些当权太监被皇帝搞下,固然能让削职者复位,能赐被抢者宝物,但杨涟、左光斗他们的命,找谁要去?被寒了的士大夫的心,得多少年才能恢复啊——明朝将亡之时,从顺从清者众,能全怪他们都是怕死鬼吗?

显然,顺治皇帝也对自己的子孙会不会十分孝顺,没有信心。

第二道上谕,在顺治十二年六月发布。

中官之设,虽自古不废,然任使失宜,遂贻祸乱。近如明朝王振、汪直、曹吉祥、刘瑾、魏忠贤等,专擅权威,干预朝政,开厂缉事,枉杀无辜,出镇典兵,流毒边境,甚至谋为不轨,陷害忠良,煽引党类,称功颂德,以至国事日非,覆败相循,足以为戒。朕今裁定内官衙门及员属职掌,法制甚明。以后但有犯法干政盗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交结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否者,即行凌迟处死,定不姑贷。特立铁牌,世世遵守。

铁牌虽然立起来了,确实也管了几十年。但时间越久,规矩就越破啊。

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载——

太祖驭内官极严,凡阉人娶妻者,有剥皮之刑。然至英宗朝之吴诚,宪宗朝之龙闰辈,已违禁者多矣。今中贵授室者甚众,亦有与娼妇交好,因而娶妇者。至于配耦宫人,则无人不然。凡宫人市一监蔬,博一线帛,无不藉手。苟久而无匹,则女伴俱姗笑之,以为弃物。

(明朝太监剧照)

宫女没有太监做伴侣,竟会被人笑话!

清朝情况亦类似,康熙四十年(1701),也就是顺治第二道上谕46年后,玄烨下旨——

近来太监不守规矩,与各宫女子认亲戚、叔伯、姊妹,往来结识,断乎不可。太监等在内廷当差,女子等在宫内答应,各有内外,嗣后务当断绝交结。如仍不能断绝,总管与本宫首领即行置之重典。自降旨后,若经查出,奏不奏亦任尔等,朕自有处置。

小有苗头即与扑灭,这是治病救人啊。今天太监宫女交结,明天就会与外臣交结。这都是一步步来的。不把你们搞死在萌芽状况,星火燎原,就不好玩啦。

康熙之后,雍正也没闲着。

第四道上谕的主要意思是,太监见到王公大臣,必须起立行礼;路上碰到,必须让路。一句话,必须讲礼貌。现在虽然还没有类似的情况,但我怕你们“日久懈怠,渐至无礼”。如果以后抓到这样的人,连他的主管太监,一起重重治罪。

而且,本文所说的第一个被杀太监正是死在雍正帝手下。

曾为礼亲王的昭梿在其《啸亭杂录》中记载——

世宗万几之暇,罕御声色。偶观杂剧,有演《绣襦》院本《郑儋打子》之剧,曲伎俱佳,上喜赐食。其伶偶问今常州守为谁者(戏中郑儋乃常州刺史),上勃然大怒曰:“汝优伶贱辈,何可擅问官守?其风实不可长。”因将其立毙杖下,其严明也若此。

有人要笑了,里面说的是戏子,可不是太监哦。

看官是有所不知,有清一代,宫中唱戏,归于升平署。署中有专门学戏的太监。李莲英之后的大太监小德张,就是从升平署一升冲天的。当然,署里也有“外学”。

然以雍正之性格及当时之律法,外面的演员可不是家里的奴才那样,想打就打,想杀就杀的。他有罪,需要走程序。所以,这个随口一句玩笑话就被杀掉的家伙,应该是个当演员的太监。具有优伶与阉人的双重身份罢了。

乾隆皇帝当政,下了第五道上谕,规定,由明代延续下来的小太监学文化一事,完全废除。免得他们有了知识像前朝太监那样胡思乱想。

爱新觉罗们用清风不识字打断读书人的脊梁,用内监不得读书断了太监们的念想,尽管吃相难看,却确实达成了他们的目的——整个清代,大臣和太监,都不过是用起来得心应手的工具罢了。

乾隆之后的几位皇帝,都不过是中人之资,谨守本份,直至慈禧太后横空出世,才使得清朝太监蠢蠢欲动,留名后世。

比如,安德海,李莲英,小德张……

没错,安德海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条命。

他在山东被丁宝桢逮住,称其矫旨外出,已违祖宗家法,喀嚓一刀,身首异处。

慈禧那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得呀。

(慈禧李莲英剧照)

苦处还不止一件。

后来,她又派太监出宫,结果,被守门的兵将一顿饱打。太后大怒,眼见就要出人命了。可廷臣们却据理力争,太监违法,官兵无罪,既然交给我们刑部处理,那就是无罪开释。太后想杀他,自己找另外的借口吧。

结果,虽然打太监的守卫确实被处理了,但那不过是卖太后一个面子,随便整了整算球。

真正被慈禧依祖宗家法干掉的太监,是寇连材。

此人是慈禧的梳头太监,却因同情光绪,竟然上书言事,其文为——

颐和园不宜驻跸;停止勘修圆明园工程;不宜使皇上日近声色;请立皇子;李鸿章不宜出使外洋;武备废弛,沿边请练乡团;停止铁路工程;铸行银元。

说起来,水平所限,他的这个折子无非就是把平时大家说的那些复述了一遍,但这犯了大忌啊。

人证特证俱在,就算有人同情,也没人能保住他了。

1896年2月17日,寇连材被处斩于菜市口。

他在上书时就想到了这天,可算求仁得仁了。

然他之死,使其他太监哪怕有心,也不敢说话了。

寇连材死后15年,清朝灭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