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要学会合群,学会拒绝也是必修课

中国有句古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某些意义上,说的就是中国的群体文化,要合群,要中庸,而不要做特立独行的那一个。
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样的例子。
小明在公园的沙坑里玩沙子,自己一个人玩得很开心。奶奶上前不断地叮嘱:小明,你不要一个人玩,去找那边的小朋友一起玩吧。
孩子去找小朋友了,奶奶又开始:小明,这个小朋友没有带沙滩工具,把你的工具分一些给他吧。
如果小明不愿意,奶奶会唠叨:你这个小孩,怎么这么不合群呢?跟小朋友分享一下怎么了?
中国的文化,一直以来,都在强调合群。
海岩的小说《玉观音》中,安心回忆起在缉du队的生活:那就是一个巨大的场,每一个在场中的人,都不由自主地被吸引。
群体生活,也是一个场,每一个在场中的人,都渐渐地被磨平了个性,变得大家一个样。
合群,当然有很多好处。
在群体中,人更容易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但牺牲自我,一味地去迎合群体,却是得不偿失的。
长期压抑自己会使孩子逐渐失掉自己的个性和创新精神,以求同为生存的最大目的。逐年高发的各类精神疾病,也为此时的压抑就埋下了隐患。
所以,除了合群,学会拒绝,这也是孩子的必修课。
父母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帮助孩子学会“拒绝”。

培养物权和自主意识

生活中,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
通过生活中的小事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东西完全可以自己支配。
比如,家里有兄弟姐妹的,不要强迫大孩子分享或无条件让着小的,而应该跟每个孩子说明,只要是自己的东西物,就可以自主决定,要不要跟兄弟姐妹分享,以及何时分享。
  • 在不涉及安全、不影响别人的前提下,孩子的事情让他们自己说了算。
  • 小到今天穿哪件衣服、哪条裤子,大到要读什么专业、选择什么职业,都尽量让孩子自己做主。
父母锻炼孩子这方面的能力,也可以从早上起床,拿出几条裤子几双鞋子供孩子自己选择做起,习惯了做自己的主人,孩子就比较容易拒绝别人,不随波逐流,只跟随自己的心。

接纳孩子的坏情绪

接纳好情绪总是很容易,接纳坏情绪就很难。
一个妈妈带孩子去公园玩,到吃饭时间了,孩子还不愿意回去。
多次征求意见还不回去,妈妈顿时怒了。
丢下一句:你不走就自己在这里玩吧,我走了,不要你了。
妈妈自顾自走了。
孩子在后面骑着滑板车追妈妈,边追边哭:“妈妈,等等我,妈妈,不要丢下我,呜呜呜”。
很多父母,内心还住着个情绪化的小孩。
带孩子外出,如果孩子当众哭闹着非要买玩具、非要进某个游乐场玩,大庭广众之下,父母会觉得孩子不懂事,让自己难堪。或者骂一顿,或者打一顿,或者丢下孩子自己走。
父母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决定了孩子如何看待自己与他人和世界的关系。
孩子有委屈、有情绪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父母切不可训斥“你怎么这么矫情”,也不能置之不理冷对待,觉得小孩子的情绪来的快去的也快。而应该认真倾听,并站在孩子立场考虑问题,解释和接纳孩子。
如果好的情绪、坏的情绪都能被父母完全接纳,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他的存在是有意义的。
有了这个基石,孩子才能在精神上独立,才能坚持自己的原则,维护自己的利益,才会感到“拒绝”别人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孩子的成长,除了求同,还要存异。
除了合群,也要学会拒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