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语版音频 | 上海六千年:(四)上海建城

为适应新媒体时代,进一步拓宽地方志受众范围,提升地方志开发利用成效,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和上海通志馆共同特别制作了地方志音频节目《话说六千年——来来讲上海》,由原上海交通广播电台主播秦来来老师担任主讲人。东方网提供技术支持。

该系列节目的沪语版已在阿基米德网络电台陆续上线播出,累计收听量突破20万。为更好地推广该系列内容,“上海通志馆”和“方志上海”微信公众号,将分批发布《话说六千年——来来讲上海》沪语版音频和文字对照版,以飨读者。

上海建城

1000多年前,因为酒业的兴起,上海这一带地方第一次有了一个叫上海务的官方机构,它的功能主要是收酒税。由于商业的持续发展、“人烟繁盛”,北宋神宗熙宁七年,也就是在1074年,迪个地区催生了一个新兴的上海镇。接下来随着上海镇的进一步发展,到了元代,朝廷批准了松江知府奏请,划出华亭县东北,黄浦江两岸的长人、高昌、北亭、新江、海隅5乡26保设立上海县。而首任主簿于元朝至元29年,也就是在公元1292年到任上海县。从此,上海的历史开启了具有特别意义的篇章。1292年,成为上海城的诞辰年!

我国古代一般建了县城,就要有城墙,但元代设立的上海县城,却一直唔没城墙。这主要是两个方面原因:第一是没有必要。城墙本身是为了军事防卫和治安管理的需要,但上海这一带周围很太平,一直没有这个需要。第二是因为上海地区是冲积平原,要建城墙,缺乏现成的建筑材料。造城要有石材,还要有特别烧制的城砖,上海的土是沙土,本地没有这些材料,建造城墙耗费太大。

从“上海务”到“上海镇”

明朝中期,倭寇侵扰东南沿海一带,多次在上海附近登陆。倭寇的烧杀抢掠,对明朝廷和沿海地区的百姓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到了明朝嘉靖32年,也就是公元1553年,上海的官绅请求建造城墙,得到松江府的赞同,他们一起集资,在有了经费后,指令通判李国纪督工建造。造城墙的进程很顺利,9月动工,到11月就完成了。上海县城的城墙周围9里,高24尺,开了6处城门及3座水门。水门与城门有什么不同呢?水门不是道路,而是供船只出入的河,通过设在水门的闸门开启控制船只的进出。城墙外侧周围还修了护城河,即城壕,长1600丈,宽6丈,深1丈7尺。后来,又经过了多次添筑加修。迪个就是现在黄浦区内环城内老城厢的范围现状。

绘制于1882年前后的上海县城图

上海开埠前的精华之地,在沿浦的十六铺地区,这一带形成了咸瓜街、洋行街、豆市街、花衣街、会馆街、芦席街、篾竹弄等专业街市。城内的商业重点,主要集中在陆家石桥、红栏杆桥、松雪街、虹桥头等处。

上海作为一个滨江临海的县城,起初的水上航路主要有两条:一是出东门顺着吴淞江而上,入运河;二是出南门,经肇嘉浜、陆家浜或龙华港等进入蒲汇塘,由此,朝北进入吴淞江入运河至苏州等地,朝南可通过泗泾到达松江或南下浙江。这个时期的上海航运主要是围绕内河水系,实现与当时繁荣的苏州对接,以及与大运河对接。那个时候的上海人,还每每以“阿拉是小苏州”自称,现在想来倍有沧桑变化之叹。

后来,上海逐渐发展成为海运贮粮的集散点,和国内国际贸易的转口,航运业成为了上海县的重要经济支柱。这时形成了五条水上运输、贸易航线:第一条为北上的北洋航线;第二条为南下的南洋航线;第三条为长江航线;第四条为内河航线;第五条为国外航线。繁忙的水上运输、贸易将上海与南北沿海各港口、长江沿岸各城市,以及海外各国联系在一起,成为重要的商贸枢纽。19世纪后半叶,上海的进出口贸易总值平均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1843年11月17日,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上海正式开埠。19世纪末,上海县城外面的东、西、北三面都成了法租界,十六铺以南的的马路夹在黄浦江和城墙当中,唔没办法再做拓展。而十六铺是重要的码头,城墙的存在完全不适应交通和商业运输的需要。1903年,法租界当局就以“影响了交通和航运”为借口,向清政府建议把上海县治迁到闵行,要求拆除城墙,将城里的这块地方并入法租界。这给上海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上海本地士绅李平书带头提出:既然格能,还不如我们自己拆除城墙,用这个办法来保全上海县城,不要让法国人把县城并到租界里面去。对要不要拆城墙,各种意见争持不下。拖了三年,后来政府当局新开了包括“新北门”在内的三座城门,又把三座旧城门放宽、加高,便于交通,暂时渡过了难关,抵制了法国人扩大租界的要求。

清末的上海县城“宝带门”,也称“小东门”
图片来源 :Harvard Yenching Library

清末年间的上海县城“新北门”。李鸿章题额“障川门”(取“挽狂澜障百川”之义),又因该门通法租界,法国人称“孟斗班(MONTAUBAN 法国远征军司令)门”。同治五年(1866年)道台应宝时重修新北门,并增建月城和吊桥

图片来源:Institut d'Asie Orientale

到了1912年,上海光复后,沪军都督陈其美与上海民政总长李平书,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位士绅,主持正式拆除上海城墙。拆墙的时候,用城墙的砖里面的泥来填平原来的城壕,在城墙原址上面建了马路,这条环城路就是现在的中华路和人民路。

当时的县城城墙,到现在还保留下了一小段唔没拆除。这是因为在明朝万历年间,也就是公元1573年到1620年之间,在西面城墙的一座敌楼上曾经建了一座大境阁,里面供奉关羽关云长,也叫关帝庙。后又建成了三层的高阁。拆城墙的时候,拆墙指挥部就设在大境阁,加上有人呼吁把它作为名胜古迹保留下来,所以这座大境阁包括这一段城墙也就保存了下来。尽管我们现在看到这段城墙是经过当时的南市区政府花了三年时间修复过的,并非完全原貌。但是伊的位置还勒了原地,大致还可以一睹当年的城墙风貌。

上海城墙拆除施工现场影像

图片来源:Virtual Shanghai

如今的大境阁下,仍然可以看到当年的城砖(因咸丰三年的战乱,咸丰五年曾对城墙进行过修补)

回顾上海城墙从建到拆,到现在一部分作为遗址保留的整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中国普遍存在的一个城市发展规律,就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考虑的城市发展的重点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已经有能力通过其他的手段,解决古镇、老街、遗址对经济发展、对交通的影响问题了,就像当年,上海对上海音乐厅、外滩气象信号台等重点历史保护建筑物在原址上的整体位移。所以,我们要珍惜这些遗迹,好好保存它们,以加强我们对历史的溯源和触摸感。

《话说六千年》音频传送门

第一集:上海溯源

第二集:千年酒业“上海务”

第三集:从“上海务”到“上海镇”

本节目内容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通志馆联合制作。

特别鸣谢东方网、阿基米德、喜马拉雅提供技术支持!

一辞莫赞,不如在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