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的重点是培养“自给自足的内心” -《儿童健康讲记》连载25

放松的交流最顺畅

听众:我也有同感。可能我们太在意想要孩子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而忽略了陪他一起达到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缺乏耐心,因为我们有工作,有其他的事情,然后就老想着怎样才能尽快让他达到目标,这样就不会浪费那么多时间。在陪孩子的过程中,我自己就很着急。

我大女儿刚四岁,老二还不到一岁,我感觉我把焦虑传递给了女儿。她觉得妈妈压我太多了,她做不到,而且根本不想那么做。她又把这种不满意传递给我,我们之间就紧张起来。这时候,我就干脆带她去玩,每次玩完回来她都会很开心,状态都很好。

我的问题是每次都这样也不是办法。她每天精力很充沛,只会玩,没有办法静下来画一幅画或者写一个字,她没办法集中注意力。

每次我跟她说:“宝宝画一幅画吧,把你的感觉画出来,或者你想什么告诉妈妈。”她画了两分钟还没画完,就说,“妈妈我不画了。”有时,她其实画了一幅很好的画,画到最后会说:“妈妈,飞来了一块天外之石。”然后咔嚓嚓几下就把那幅画弄得一塌糊涂。我就很生气。她心情不好,把美好的东西破坏了。我有郁气压在心里,心静不下来,郁气也出不出去,很难受。

因为家里还有一个小的,不到一岁。所以,我希望大孩子最好能乖乖在那里画画,好让我安心去做饭,陪小的,小的刚好是最黏人的时候,她已经开始认识谁是妈妈,非跟着妈妈不可,松一下手都不行,黏得像膏药一样。

有时候,我知道应该怎么做。可是我一急起来就做不到了,可能是自己智慧不够,处理不了。

李辛:我们尽量不要用“智慧”与否来评估自己,这个会给自己很大压力。如果你是很敏感、严以律己的人,我建议不要用“智慧、修行”这些重量级词语压在自己头上。当你说“人生是修行,我跟孩子或者跟老公的关系是修行”的时候,其实已经很沉重了。

你问的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但其实没有标准答案,一切都在流动,都会变化。我们不要把当下或者最近的某个阶段、状态凝固。比如她这幅画没有完成,或者被她弄坏了,孩子最近不稳定,我们会把它认为是一个固定的、不会改变的东西。

当我们能够认识到,一切东西都是在流动的,它有可能变好,也有可能变坏,即使现在不好,即使我们没有能力马上纠正孩子的问题,也不会出现永远不好的状况。

我们容易紧张是因为我们会把暂时显现的一个现象,当成一个确定不变的东西。这个在医学上也是这样,当人被诊断是高血压或者是血糖有点高,其实它很可能只是暂时起来一下,跟股票或者期货暂时高一下的道理是一样的。它还会变化,不是只会一路坏下去。如果能够意识到这些,就会有一些空间,不会逼迫自己和孩子。

再有,尺度其实没有标准,你认为安心舒服就是对的。大家慢慢体会这个状态。当你是安心舒服的时候,就是最放松的时候,你和孩子的交流就会相对顺畅。

当我们做事情或者跟家人交流,觉得“紧”的时候,如果这个状态不改变,下一步可能就会在任何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上爆发情绪,比如小到放盐炒还是放酱油炖之类的问题。它其实是已经紧了,才会有这个结果。所以,时刻体会我们内心的状态。

社会标准也好,孩子发育的标准也好,或者关于智力和判断力的标准,这些标准都是需要的,但是它只是一个参考。

我们所要学习的是,在孩子没有大问题的时候,不要太紧张,去体会自己和孩子以及全家最舒服的状态和节奏,一天能体会几分钟这样的状态,就能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先了解自己

听众:我和最小的女儿,怎么样都舒服,也特别好交流,跟二女儿也好交流,除了她发脾气的时候。二女儿属于那种不太会表达的,等积累到一定程度爆发的时候就不好对付了。老大是男孩子,跟老大很难交流,老大跟我的脾气比较像,有倔劲,又特别安静,老大跟爸爸的关系特别好,两人什么都说,有时我问儿子就问不出东西,他爸爸回来可以和他说一个小时。

我自己也在体会,我跟我爸也都有倔劲,我们都太像,怎样才能打破我的局限,跟我儿子有更好的交流?我现在是没办法,只能光看,好在他爸爸跟他的交流很好,所以比较放心,起码有人可以跟他交流,但是我自己没有办法。

李辛:这是兼容性的问题,有的程序可以接通其他程序,有的程序只能接通对应的程序。可能你的小女儿自我意识还不强烈,是一个很自然的小孩子,很开心的状态,她可能不光对你,她跟所有人的对接都很好。而二女儿的内在可能比较紧。

我们每个人在出生时不是一张白纸,就像用了很多次的电脑,它有以前的程序和垃圾文件。佛教里会说前生后世,西方的心理学家荣格也说,我们有祖先的意识,还有集体无意识。

不管从哪方面来找原因,总之,我们都不是新电脑,出生前就装了很多程序,而且自己多半不知道。有的电脑比较简单,只有一个excel,比如你的二女儿,她可能属于偏excel这一类的,不像powerpoint这样图文并茂,会轻松地展现,她比较紧,目前只能处理、接通类似的信息,这时候需要你有很大的兼容性,你要放弃自己习惯的交流模式。

我们跟孩子交流的时候,一种是我们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是有目的性的;第二种是,你和孩子好像融为一体,就像我们看电影,看着看着眼泪流下来了,这是你跟角色融为一体了。这时候还需要你问我答了解问题吗?不需要了,已经交流过了。

所以,二女儿不像小女儿那么容易交流,从心理结构来说,她可能需要你们更多的拥抱,可能不一定需要在有形有相的语言、行动上去交流,而是充分地接纳她。二女儿除了需要更多拥抱和接纳之外,可能还需要给予她更多关注。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内心结构是不一样的。

比如,你有没有观察到她可能对别人不接纳的状况很在意,或者哪怕别人还没有从行为上表现出来,她就能够很清楚地感觉到别人接纳还是不接纳。这个部分可能是她最在意的。

听众:能感觉到,她是特别希望别人能够抱她。

我每天有好多事情,像机器在转,停不下来,有时候抱着她,心思也不在她那儿。这次回国呆了三个星期,走之前我一天可以有二十五件事情要完成,回去的目的是什么都不要做,不要有计划,三个星期就是放松。

回来后发现原来生活可以是这样的,之后的两周发现每天的事情没有那么多了,人的状态比较好了。但是,现在孩子开学了,感觉又要回到机器状态。是不是应当自己主动慢下来?

李辛:这就是一开始我建议的,你们四个人或者一家人要形成一个“小生态”,而不是你作为妈妈不断给予。如果沟通上还有一些小隔阂,没有接通,会使得你们生活中也会有很多方面没有完全接通,这个叫相应。当家人之间沟通更顺畅的时候,你原来需要做的二十五件事可能只剩下五件事,因为有十件事消失了,还有十件,孩子自己解决了。

听众:老二是我家孩子里最漂亮最可爱的一个,她是谁对她好,她就会对人家好,我担心将来她要找男朋友一定要找一个好的,否则,一个坏蛋喜欢她,她也会喜欢上的。

李辛:儿童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和早期的亲子关系,重点在哪里?

我们所有的学习,学中医也好,学经典也好,学德语、法语,这些都是各种营养,但最重要的部分是在他心智成长的阶段,在他十五岁或十八岁之后,有一个“自给自足的内心”

所以,你或者你们全家跟二女儿相处的重点,就是要足够地给予、认同她,把这部分补足,补到她可以不在意别人是否在意她、接纳她。这样她就会在一个正常的原点去找到合适她的生活、朋友和一切,而不是在她认为最凄冷的黑夜中,靠近她的第一个男人就是她需要的。

我们要体会孩子的心理结构,必须要先对自己有所了解。不能把自己所有的语言、行为理所当然地认为就应该是这样的,就是有道理的,因为我是妈妈我爱你,怎样做都有理。

要观察你所有的爱、所有的行为,你已经习惯了很多年的表达方式,背后的心理结构是什么?是因为对自己的不认可,或是因为恐惧,还是因为担心别人不接纳自己,还是担心达不到别人的标准就会很紧张?

你自己要去了解这些背后的内在动机。当你对自己有所了解的时候,

你自然也能对家人有所了解,你就能站在更深入和更完整的角度和你的孩子交流。这更核心的一层,别人没有办法帮你完成的,没有任何专家能够做到,只能靠自己。

听众:有没有对儿童、青少年的教育和心理教育方面比较合适的书籍可以推荐?因为父母毕竟还不完美,虽然希望给孩子一个适当的教育,但是从自身来讲不一定能达到这个目的。

李辛:对于目前的中国家庭,华德福的教育理念可以给大家补一补课。比如《儿童健康指南》,除了第一章是讲儿童的生理病,从第二章到最后全都是关于孩子人格的发展、教育、亲子关系的,这个部分不光超越了生理学,也超越了现代的心理学。心理学在九十年代之后它又发展出另外一个范围,叫“超心理学”,这个部分有点像我们传统文化里关于觉察、内观的部分。

刚才提到,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内心结构是什么?不仅仅是动机,动机已经是一个结果了,只是相对于外在的语言和行为,还像是一个原因,但是动机背后还有更深的东西——我们与生俱来的那个模式背后的驱动力

所以,除了看书,有一个更好的方法——让自己静下来,觉察自己。这是人生最重要的学习之一。不要错过每一次的不开心、害怕、担忧、吵架。

哪怕你总是在为某一件事情吵架,如果每次都能多了解一点:这次吵架原来不是因为土豆要不要放盐的问题,也不是说今天上午他做错了哪件事情。其实,这次的不满上周就已经开始积累了,今天早上我紧紧地抓住了这个不满,把它固化了,我开始释放这一类的频率,翻出过去的类似事件,然后把对方给感应出来。

听众:是要找到事情最原始的那个起因,不是只看到表面,问题是有时候有些感觉自己都不知道?比如与生俱来的那种模式可能是因为前生或者什么原因......

李辛:不需要找过去的原因,也不需要找现在的原因是什么。比如狭窄的走廊里放了一个凳子,这个布局决定了也许有人会坐在那里,但坐在那里会不舒服,因为别人需要侧身才能经过,这就是一个基本的格局。

我的意思是不要陷到比如现在流行的去找上一辈子我是什么,这个意义不大。我们常常希望找到一个答案,然后处理问题,但没有一件事情是孤立的,没有一件事情是互相没有关联的,如果我们的觉察更敏锐一些,就能让我们对真相有一个更完整的了解。

觉察是我们终其一生需要的学习。就像我们在三十岁、四十岁的接人待物、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从一两岁完全不懂的状态,逐渐学习过来的。所以不要指望,我学三个月,怎么还没有看透世间的智慧,不要考虑这些东西,但是你确实要花时间在这部分学习,因为这个不光是解决你现在的问题,也帮助我们释怀未来可能遇见的问题。

(未完待续)

作者李辛,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心身医学硕士。师承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先生。著有《儿童健康讲记》《经典中医启蒙》《精神健康讲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ck to the sources for a Modern Approach》

当当购书  正版有保证
阅读2017年前的文章请移步腾讯QQ空间“李辛的空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