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蔺丹桂镇“文化双雄”杨克培与周遵海
编者按:古蔺县丹桂,是一个地处川黔交界的偏远古镇,自古以来,文明远播,人才辈出。清末民初的文化名人杨克培与周遵海,闻名川黔,被后世人称为当地的“文化双雄”,我们根据当地文化人士王寿昌先生编著的《麟瑞寺春秋》中的相关记述,整理成篇,以供世人分享。
杨先生名克培字定元,笔号杨柳青,系两河口映山红人(现在的丹桂香元村)是清末民初的儒学者,自幼饱读诗书,学识渊博,他对文字的驾驭功夫,毫不夸张地说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地步,是川黔一带有名的学者。可是自废弃“八股文”之后,即使是滚瓜烂熟的五经学者之辈,也受时代改革的限制、难入仕途。那时的改良新学制度,未在全国每个角落普及,兼之那时乡间父老,依然持有旧的教育观念,因此,杨先生只好选择从教于边远乡村的私塾了。
天台山麟瑞寺重建后,给这位腹饱儒经的杨先生提供了发挥才干的机会。在经首民众的支持下,他在天台山设教八年,从未间隔。他的医理、地理、择理、命理等均属通家。所教的学生,不仅通读四书五经,而且还教五经之外的其它知识,所以在他门下受过教育的学生,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当乡、保长之类的从政人员也有多人,能胜任主教、主坛的更有多人。这样一位川黔一带颇有名气的儒生在麟瑞寺办学,自然使山上更加热闹,人气倍增。杨先生同时还兼任了麟瑞寺的总经首之一,他为麟瑞寺写下的《庙序》及诗歌楹联成了后世争相传阅的佳作。
与杨先生同上天台山的是当地文化名人周遵海。他是天台山下茶园(现在属于普安村)本地人,也是一个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文采十分了得的学者,也是私塾先生,也常常参与麟瑞寺的活动。他与杨先生在山上结缘,因阅历相同,志趣相投,性格相合,生出相见恨晚的感觉,两个在动荡时代,行将末路的读书人似乎在天台山这个世外桃源找到了归宿,他们同看日落日出,云卷云舒,或吟诗作赋,相互唱和,共商办学,潜心教书。周先生和杨老先生一样,为麟瑞寺写的《酬恩文》和许多楹联及其他作品,昭示了当地人民的聪明智慧,并为天台山麟瑞寺增添了不少文化底蕴,使天台仙山更加煜煜生辉。
诗曰:
奇峰绝壁耸凌云,梵刹天生内进深。
古寺无忧风雨袭,禅堂何虑雪霜侵。
游人每到三心扫,善者常来万虑倾。
生就自然仙境地,灵异之中有奇人
相关链接:
天台山庙序
杨克培
蜀隅僻壤,蔺属边远,地连黔界,势压川疆,统万水而列千山,象五行而生八卦;物华天宝,风云变态于灵霄;岳秀钟灵,天地包罗于碧汉。云腾山下,月挂峰头。老树生悬岩之巅,嫩日照平原之下。蓬莱仙境之别墅,仿佛无差;袛园佛地之名区,奇形未异。开天之后,人迹何来?辟地于兹,兽蹄却有。锤幽凿险,叹夏禹之难临;鬼斧神工,恐李冰之不至。中天设教,遍立庵坛;下士崇儒,大兴文教。时当末世,运际下元。国祚变而五霸兴,满室亡而群雄起。故运神道以设教;用乩像以开坛。察峻岭之名山;得仙乡于福地。层峦耸翠,上出重霄;建庙凌空,礼传依士。
鸠工蚁集,刱成庙貌峩峩;鹭序鸿联,塑出庄严赫赫。酬香愿,拜佛场。封老树为灵芝,救下民之痼疾。求神立愿,所祝无不感灵,锡嗣保灾,如叩皆为响应。杰来驰骤,往返浮萍。骖騑络绎于途中;车马连续于道上。香焚宝鼎,结成遍地红云;烛灼银缸,现出满天赤熖。汗挥雨集,气出虹销。箫管奏而清风生;佛偈喧而白云遏。峨嵋胜地,岂无刘阮之缘;泰岳奇峰,定有许由之隐。遇起尘,逢脱俗。云海荡其心胸;星辰横于眉睫。天高地回,觉宇宙之无穷;山阔林深,使遨游之有兴。闻风吹于洛浦;降鸟鸠于郊原。陟彼山而万虑空;入此关而三心扫。来来去去,良多邂逅之逢;女女男男,恰似都城之集。见花木而不谢;赏风景以犹新。想其天道回还,乾坤迭运。漢明已往,梁蒂何之。同泰寺之谈经,遗留此日;大雄殿之说法,接续斯时。所赖圣教普兴,儒风广阐。书能化俗,因传棫檏之歌;善可回天,得见薰楢之乐。皆处康泉之境;或在让水之间。东鲁虽遥,春风可及;杏坛固远,化雨尝沾。马融绛帐,教民一境英オ;朱子丹岩,招纳四方杰士。
庸庸俗子,落落愚夫。谬任提倡,荷诸君之赞助;妄操领袖,蒙众善之匡扶。得廷造而同心;且三星之协力。幸永光之木料,并爰樑之山林。邓氏人工,同襄善举;蓝门财力,共建微勋。协办履君,監众工而跋涉;同诚祯道,造诸罔以勤劳。三载奔驰,数年况瘁,用工三万,费币四千。此日竣工,应垂碑而勒石;斯时庙就,蒙锡福以留恩。敢竭鄙诚,恭抒俚语,撰成四韵,哂纳众观。
天台庙貌高岗建,画栋雕梁功炫赫。
别墅峨嵋感应多,上千青云通金阙。
藂山绝壁一禅林,山下岗风匝地鸣。
鹫岭祇园虽佛地,将来香火可偕称。
--杨柳青克培氏作于小河校馆
注:一.刘阮:指刘晨、阮籍二人,到浙江天台采药,相遇二仙之事。
二.许由:.乃上古之士,尧以天下滚之不受,隐于箕山。
三.棫朴:指贤才众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