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河旁的这个小村子曾经是滕县“五邑”之地
滕县古为“三国五邑之地”,今天滕州市羊庄镇薛河畔的土城村村口有一块“昌虑故城”的文物保护碑,这里就是五邑之一的滥邑所在地。
周武王是中国封建历史的开创者,他创立了一个叫做周的朝代。这个朝代为了与日后的东周区分开来,也被称为西周。
武王克商后,封其裔孙曹挟(或作侠)于邾。历七世而至夷父颜(即邾武公),夷父生前及死后,郳、滥相继从邾分出(即史家所称“邾分三国”)《公羊传》载:夷父颜被诛杀后(公元前825年-807年),周王命夷父颜的同母弟叔术代理邾君,代位十余年,后把君位让与颜的长子夏父。约在公元前807年左右,叔术来滥建立滥国,滥国就在今天的土城村(土、邾一音之转)。“滥”有泛滥的意思,土城村所在的位置正是在薛河之畔。
薛河的源头有两大支流,一支是西江,河水源自山亭区的水泉、辛召;一支是东江,河水源自山亭区徐庄镇的米山顶。两大支流在山亭区山亭镇海子村汇合,经滕州市羊庄镇土城村时折东向西流去,在远古时代,这里经常会发生洪水灾害,所以想必得以“滥”字作为国名,想必与此有关吧。
在《左传》中记载,滥国与鲁国相接壤。在周敬王十年(公元前510年)时,为求自保,滥国的国君黑肱归顺了鲁国,孔子在《春秋》中记载,归顺鲁国以后,因“滥”字不雅,改为昌虑,取“崇尚昌明、昌盛”之意。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在此地设立了昌虑县归属东海郡管辖,西汉汉宣帝甘露四年(公元前50年)封鲁孝王子刘弘为侯邑,在此地设立了昌虑侯国。侯国经历了三世被废除,昌虑又成为县。
公元9年至23年,王莽新朝,昌虑改称昌聚县,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称帝以后,剿灭占领东海郡自立的东汉初期割据群雄之一董宪,公元29年(建武五年)五月,刘秀亲率轻骑三千,步兵数万,来到昌虑附近,董宪让刘纡率众数万屯昌虑(今山东滕县东南),董宪自率精锐拒新阳。光武帝派吴汉击破董宪军,董宪退保昌虑,招诱五校农民军相助。刘秀坚壁自守,待五校农民军粮尽退兵,督师围攻昌虑,三天后昌虑城破,董宪、庞萌等四散逃奔。
汉献帝建安三年(198年)于此置昌虑郡,此时的昌虑郡应该是地盘最大的时候,到了西晋元康中昌虑县属兰陵郡。南朝宋为兰陵郡治。北齐、魏仍属兰陵郡,隋废昌虑置滕县后始为滕属。
明万历、清道光版的《滕县志》记载:后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尉迟迥举兵相州,徐州将席毗罗应之,军于蕃城,陷昌虑。隋大业十年,彭城留守董纯大败贼帅张大虎于昌虑,即故城矣。其城周十里,内有子城。
唐代以后,昌虑逐渐沦为农村。
据说,清末为防守太平天国军队攻城,曾重修此城,女墙修的很完整。民国年间,部分女墙还依稀矗立,北、东、西三门都较为完整,西门里有石碑一通,刻文“方滥城”。西北炮台上,有一块长1.5公尺,宽约1公尺的石刻“滥邑”二字,北门楼上有砖制横额“昌虑”二字,柳体正楷,字大如斗,书法苍劲有力,为唐代遗物,这些石刻都在文革以后不知所踪。
抗战前夕,韩复榘曾下令重修昌虑城,拆掉了女墙,城也没有修起来,随着战争的破坏和时间的推移,这里只剩下遗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