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你的努力正在扼杀你的人生
在《荷马史诗》里,西西弗斯因为触犯了众神,诸神为了惩罚他,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
而由于那巨石太重了,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
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这样一件无效又无望的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
01
“足够好的我”
才有资格获得幸福
从出生开始,我们就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什么是“好的我”,什么是“不好的我”:
饿的时候如果哇哇大哭,会让妈妈、爸爸发脾气,我也可能会挨一顿板子,我知道了,哇哇大哭的我,是不好的我,我学会了旁敲侧击地表达自己的需要;
老师在讲课的时候,我兴奋的和同学聊天,老师批评了我,我明白了,如果我不遵守老师的规则,就是不被喜欢的我,我学会了遵守权威的规则;
考试考得不好,班级里排名靠后,父母批评我、同学疏远我,我懂得了,成绩如果不好,就是没人喜欢的我,我开始比过去更用心努力的学习、提升名次;
恋爱的时候,看着别人可以大把大把的为女朋友花钱,我捉襟见肘,觉得无法给到女朋友更好的,我比较不安这样的我是不是没有吸引力,于是我树立了要有很多很多钱的目标;
有了孩子,看着别人的家长有那么多的资源,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指导老师、生活条件、学习环境,相比之下,我自己的生活都一地鸡毛,孩子也管得鸡飞狗跳,不禁怀疑自己是不是太不负责了?我开始结交更多有资源的圈子,拓展自己的人脉;
……
我每一天在努力着,将这个“不好的我”变成“足够好的我”,我坚信着,当我“足够的好”,我就能:
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有更充裕的财富
有更幸福的家庭生活
有更强健的身心、精力
02
“足够好的我”
是西西弗斯的巨石,
永无止境
我们都在追求着一个“足够好的我”,这个“我”,就是隔壁家的小明同学,人人称赞、人人羡慕、人人榜样;这个“我”更是幸福人生的一把金钥匙,拿到了它,就打开了幸福之门:名誉、权力、鲜花、掌声都会纷至沓来。
那什么样的我,才是“足够好的我”呢?
有人说:当我赚到500万,我就觉得自己很棒了;
有人说:当我把孩子培养进清华大学,我就觉得自己是非常好的父亲;
有人说:当我和爱人感情一直都很好,我就觉得我很好了;
有人说:当我这次能拿到去美国留学的资格,我觉得我就是隔壁家的小明了。
真的是这样吗?
你赚到了500万,然后呢?
你想给自己高品质的生活,你买了一套300万的别墅,有花园、有泳池、有电梯,却发现最便宜的装修都需要300万,因为房子太大,请园丁、保洁、保姆月均都要花费约2万,500万的喜悦瞬间没了,你从觉得“我很厉害”变成了“我还需要继续努力赚到1000万”;
儿子终于进了清华大学,名列前茅还是奖学金,家长群里、亲戚群里、同学群里都在表达对你的恭喜和赞赏,纷纷向你讨教如何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儿子,可是你却一点也开心不起来,因为你无意间发现,儿子和要好的男同学关系很暧昧,培养优秀儿子的喜悦一下子就没有了,你开始担忧被别人发现这个秘密, 也开始怀疑,自己对儿子的教育是不是出了“问题”;
你和爱人感情很好,你们终于约定要彼此守护一生,可是生了小孩以后,你发现他出轨了,过去的幸福婚姻一下子变成了泡影,你对自己整个人都产生了怀疑,你从云端一下子跌倒了抑郁的黑洞;
你终于拿到了美国留学的资格,可是到了学校你发现自己和环境格格不入,美国的学校环境、氛围和你过去以为的、书本上看到的大不一样,才到学校的兴奋感、成就感立刻归零,你产生了很强的挫败,开始怀疑自己选错了方向。
你看,每个人都有一个“足够好的我”,但人的需求并非禁止不变,人的欲望也随着经历、环境而变化,所以,每个人都有着一个永远无法达到的“足够好的我”。
03
“足够好的我”
就是要比别人好
既然“足够好的我”是阶段性的、随时都会变化的,那么怎么样才算“足够好的我”呢?
达尔文的“物竞天择”很好的为人类评判“足够好的我”提供了第一个标准:即,我比你好。于是,我们有了第一把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
为了让这把钥匙充分发挥作用,人类发明了两种策略:超越对手和指责他人。
第一种策略:超越对手
就像爬山,虽然你眼前没有人,但不代表你的前面没有人,虽然你后面有寥寥几人,但不代表后面的后面没有正在想要赶超你的人。
所以,你需要努力努力再努力,你常常这样告诫自己:“比你优秀的人都还在努力,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第二种策略:指责他人
为了让自己感觉比别人好一点,你总是能找到别人做得不够好的地方。
女朋友新买了衣服想得到你的赞美,你说:“花这么多钱买一件衣服你怎么这么浪费”;
儿子这次考了98分,比上次进步了10分,很开心的想得到你的表扬,你说:“有一点进步,但是为什么这2分没有拿到,你看你是不是太粗心”;
下属构思了一个很优秀的方案向你汇报,你看着他充满期待的表情,说:“我看了你的报告,但现阶段公司的重点并不是这个,而且你的这份报告里面的很多细节其实你都没有实地调研过,有很多的漏洞balabalabala……”
别人对你更多的评价可能是——他是一个很威严的人,反正在他那里不要想要得到什么表扬,只要不犯错就行了。
我们的社会常常都推崇第一种方法,对第二种方法也褒贬不一,但其实两种方法都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当你设立的“足够好的我”是建立在“我比你好”的基础上,那么你就无可避免的通过竞争来发展自我,竞争带来自我的提升,同时也引发了嫉妒、敌意,进而引发焦虑、恐惧。因为物竞天择的后半句话是,适者生存。
“我比你好”,不仅仅是因为我要“足够好”,而是因为,只有当“我比你好”,我才能更好的存活,看到比我过得不好的人,我才有了安全感。
04
“足够好的我”
就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后来,出现了第二把钥匙:“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把钥匙让我们有机会将眼光从别人身上收回来,看到自己“足够好”的发展路径,比如:
每天背10个单词,一年就可以背3650个单词;
每天做1分钟平板支撑,1年后就可以拥有傲人的马甲线;
你每天都鼓励着自己:“1.01的365次方等于37.78,0.99的365次方等于0.03”。
自律是你的主旋律,通过井井有条的计划表,看着每天完成的打勾,幸福生活的仪式感跃然纸上。
可是偶尔,你依然会有些迷茫,当你想放松一下下的时候,内心那个严厉的声音响起:
“说好的自律呢,没有自律的人生,哪里有自由?”
“你怎么这么没有毅力,任何事情都需要坚持到底才能成功”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
“又没有按照计划执行,没有自律,你不能再这样放纵自己了!”
没有了对别人的超越、对别人的指责,你成了那个要超越的人,你也成了那个被你自己无情指责的人。
为了完成比上个月更进步的自己,你非常的自律也勤奋着:
每天早上6点起床扇贝英语记单词、坐地铁的路上听得到APP的知识新闻、中午吃完饭要读至少50页的书、下班回家后要复盘当天的工作情况、虽然已经很累了但答应了邻居小孩要辅导作业不能失信于人、就算是身体不舒服也要每天跑完3公里……
每天完成了计划带给你满满的充实感,可你渐渐地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完成任务的机器人,不需要感情、更加不需要温情的对待自己,你对自己的自律、对自我的超越,让你设立了越来越多的目标,也让你对身边人的“懒惰”越来越无法忍受,直到有一天,你抑郁了。
你走进了心理咨询室,咨询师听完你的描述,问:你喜欢那个不需要去超越、只是本来的你自己吗?
05
放下“足够好的我”
找回内心的安宁
为了从抑郁中找到出口,你必须要改变过去的生活模式,所以你开始放松自己、放松“成为更好的自己”“超越自己”“每天都要进步一点点”的信念。
每天更多的去关心到自己的需要,在工作中不再给自己设定那么高的目标,而是尽力将当前的事做到自己比较满意就好。
渐渐的,你发现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色彩,你可以开始和同事们上班讲笑话,而不是像过去每天绷着神经、想着上次业绩都是第一名,这次也必须要保持、上次老板都在表扬你,这次你也要再一次得到表扬……;
孩子这次考了90分,比上次低了8分,你温柔的安慰道,没关系,找到哪里犯错,下次继续努力就好,你发现你竟然能够这般平静的面对孩子犯错;
朋友组织了一次自由行,你欣然参与,没有目的只是为了散散心,但你却发现这样的行程相比以前每次都要精细的计划并没有减弱一点欢乐和欣喜。
回顾这段轻松而愉悦的日子,你问自己:这段期间我什么都没有做,却为什么觉得内心更加安宁平和呢?
06
全然的做好当下的自己
在“我比你好”模式中,我们永远都处在被超越的恐慌和对别人的敌意里;
在“更好的自己”模式中,我们永远都处在“现在的我并不好”的自我否定里;
只有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到“全然的做好当下的自己”时,我们一方面把眼光从别人身上收了回来,另一方面,因为只需要全然的做好当下,没有精力杂念再去考虑别的,反而获得了内心的轻松,做事不再有更多束缚。
举个栗子:老板给你安排了一项棘手的工作,你很希望把这件事做好,我们假设你对自己精力的投入度是100%:
A.“我比你好”模式:你需要去考虑,身边的同事正在做什么,你如何在这件事上比他们做的更好更出色,于是你要花时间研究你的“对手“,甚至你可能会去找一些方法给你的对手设置障碍。假设你在对手身上用了20%的精力,你的总精力投入为120%;
B.“成为更好的自己”模式:你回顾了上次老板对你的评价,你想着上次是5分,这次要提升到10分,于是你给自己增加了更多的工作量,也给自己施加了更大的压力,为了超越上次的成果 ,你需要多花50%的精力,你的总精力投入为150%;
C.“全然的做好当下的自己”模式:你明确了老板的目标,盘点了自己的能力和资源,你的心中只有“尽可能把这件事做好”这个目标,因为没有别的耗能,你的总精力投入为100%。
很显然的,在同样的“希望把事情做好”的目标下,C模式耗能最小。
07
找到最优策略
“我比你好”、“成为更好的自己”并不是一种坏的发展自我、满足自我的策略,但是因为它的耗能更多、对人对己有更大的破坏性,所以我们需要调整它对我们影响的比重。
惯用“我比你好”来找到自己的成就感、价值感、满足感的人,需要觉察到自己对“我不如别人”的自卑和羞耻感,试着去看见,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长板和短板,你也一样,我们并不是一个你死我活的野蛮时代,而是一个互相合作的文明社会,比起竞争,更需要去学习的是如何与他人合作共赢,互惠互利;
惯用“成为更好的自己”来肯定、认可自己的人,需要放下对自己严苛的要求,过度的自律,把自己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学会看见自己的闪光点,接纳过去不接纳自己的地方,安抚和倾听自己的需求,温柔的对待自己。
西西弗斯能从日复一日地推石头中得到解脱吗?
——只有当推石头不再是为了推到山顶,而是一次次的训练自己全然在当下投入的心性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