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唐诗里的一万颗星,你有酒吗?
作家夏目漱石做老师时,学生将“I love you”翻译为“我爱你”,他说不如译为“今夜月色真美。”
东方文化偏于含蓄,很多情意难以开口,用星辰明月的名义说出来,说的人松了一口气,听的人也怦然心动。
中国的唐诗里,星辰与月亮的意象,除了爱情,能表达的还有许多……
☆
星
■
■
金星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馀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唐·王维·《陇头吟》
天色昏暗,一位满怀心事的少年,登上长安城的瞭望楼看星星。忽明忽暗的星河中,他盯着金星的方向久久不语。
太白,即金星,也叫长庚星、启明星等。在后世的影视剧与文学作品中,太白金星往往以慈眉善目的白胡子老者的形象出现,本体是一颗主杀伐、掌祸事的星。
《史记·天官书》中记载:“太白失行,以其舍命国。……不有破军,必有国君之篡。”意思是说,人们认为金星运行轨迹失常时,国家必兵败,或国君被篡位。诗中的少年遥望金星,这是迫切地想征战沙场了。
■
■
少微星
一别旧游尽,相逢俱涕零。
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
痛饮连宵醉,狂吟满坐听。
终期抛印绶,共占少微星。
——唐·刘禹锡·《赠乐天》
刘禹锡与白居易堪称诗坛上的一段佳话。他们怀揣共同的理想、认同彼此的才华。在一贬再贬的命运中,不论分隔多远,交流的诗文都从未间断过。
一日,挚友久别重逢,通宵狂饮,泪满衣襟。刘禹锡拉着白居易的手,浑身酒气地倾诉道:“终期抛印绶,共占少微星。”好友啊,等晚点,我们就不干了,归隐山林去吧。
星象上,有一颗表示归隐的星星叫“少微星”。《天官书》记载:“廷籓西有隋星五,曰少微,士大夫。”古时归隐是一种风尚,宦海浮沉中,青山绿水的悠然碧色,像诱惑的海妖,日夜呼唤着“不如归去”。
■
■
牵牛星、织女星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唐·杜牧·《秋夕》
杜牧这首绝句太有名,每年七夕都要被拉出来展示一遍。诗中秋意浓浓,寒凉的夜色笼罩四野,重重深宫之中,一个宫女独坐在石阶上,遥望天边。远方一无所有,唯有两颗虚幻的星辰在闪烁。象征爱情、别离,与注定的重逢。
这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星象:牵牛星与织女星。在东汉时已被赋予浪漫的色彩,古诗十九首中,便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的叙述。时光匆匆而逝,相隔清浅的银河,牛郎织女长久守望。
思念是否痛苦?面对同样的银河与星辰,词人秦观给出了答案。他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
参星、商星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
夜雨翦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离别无法避免,今人尚且有网络可以保持联系,古人一别真是山高水长。路途遥遥,地址易丢,一封信件寄出去,不知何时何日能到那人的手上。更何况战乱频繁、医疗欠发达,一别可能就是永别。
天上有两颗星星,对应地面永久的别离。它们一颗闪烁在东方,一颗隐没在西方。此出彼没,永不相见。名为“参”与“商”。杜甫与友人赠诗,叹息人世一别,犹如参商。分别时正是青春恣意的时辰,再会时两鬓已覆上白霜。
故人重逢,能做的无非是歌一曲,酒十觞。“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就把祝福别在襟上吧。而明日,明日又隔天涯。 ”
☽
月
■
■
月·相思
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
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
白日行欲暮,沧波杳难期。
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
——唐·李白·《送张舍人之江东》
诗仙李白喜爱月亮,也爱赠人月亮。他听到友人王昌龄遭遇贬谪,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送张舍人远行时,说幸好你去的吴洲也有月亮,虽然远隔千里,遥望同一轮月亮,也可聊慰相思。
徐小凤、蔡琴等众多歌星翻唱过的《明月千里寄相思》,歌名与诗句的尾联有异曲同工之妙。有趣的是,民国时,原唱吴莺音觉得曲调不美,险些没有献唱。这样后世又将少了一首,充满绵绵怀念的相思之曲。
■
■
月·思乡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游子在异乡漂泊,失意时,抬头见一轮明月,难免会忆起故乡。
想着旧时的一草一木,沐浴在月色下。万籁寂静的夜晚,桂花被寒露沾湿,颤悠悠地轻摇。那间窄小的庭院,那条长长的归家的路,在记忆里愈发模糊,却从未消散过。
■
■
月·孤独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唐·杜甫·《江汉》
众星寄托千般情感,人们犹嫌不足,将孤独投射到月亮深处,把它当做至交好友、漫长旅途上的陪伴者。
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潇洒中带着寂寞。而另一边,杜甫失意彷徨,满腔惆怅无法解脱。
他写下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爆发,人们流离失所。虽然心怀壮志,奈何人已老去,壮志难酬。只得感叹,唯有天边一片飘忽的薄云与月色,了解自己的抱负。
■
■
月·永恒
相如琴台古,人去台亦空。
台上寒萧条,至今多悲风。
荒台汉时月,色与旧时同。
——唐·岑参·《司马相如琴台》
屈原在《天问》中,提出了两个超前的问题:月亮如何能安稳地待在天上不坠下,群星又是如何排列?后来,他还关心起月亮的圆缺,以及蟾蜍似的斑点。
人们仰望星空,面对苍茫无垠宇宙,总有满腹疑问。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吐出的问题更多。他说,为何我追不上月亮,月亮却不住地跟随我。为何她从东海浮现,又隐没于西边。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一轮明月贯穿古今,诠释永恒。
今夜,仰望星月的你,不知有何种情思?
风 / 物 / 时 / 刻
一颗放射光芒的星辰
在你头顶寂寞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