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策缔造“一人灭一国”的神话,却为何在中国历史上默默无闻?

文/格瓦拉同志

拜日本玄幻文学宗师田中芳树的代表作《天竺热风录》所赐,自本世纪以来,王玄策这位冷门历史人物顿时成为历史迷追捧的对象,而他缔造的“一人灭一国”的军事胜利,更是被吹嘘为“世界史上空前绝后的奇功”。这里所谓的“一人灭一国”,发生在唐朝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身为唐朝外交官的王玄策曾指挥八千名吐蕃、尼婆罗雇佣军,一举击灭曾洗劫唐朝使团的中天竺国,并将其国王阿罗那顺押往长安献俘。

《天竺热风录》把王玄策吹捧为战神

不过,跟网络热捧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中国史书当中对王玄策的战功却着墨不多,很多记载都是一笔带过,根本没有体现出对“世界史上空前绝后的奇功”应有的尊重。不仅如此,王玄策得胜回朝后并没有获得高官显爵,而只是被封为从五品下的朝散大夫,由此亦可以看出唐朝并不重视这场胜利。那么问题来了,王玄策立下盖世奇功却为何受此冷遇?归结起来,原因有以下三点:

首先,王玄策平定的并非整个天竺,而是戒日王朝覆灭后出现的诸多割据政权之一,地理范围仅限于今天印度中北部一带,影响力有限。并且根据史料记载来分析,王玄策仅用八千名雇佣军便击溃阿罗那顺的数万大军,由此亦可见中天竺国的实力弱到爆,根本就是个“纸老虎”。正因如此,这场战争的军事价值绝不像网文吹嘘的那般厉害,甚至很有些胜之不武的意思。

唐朝初年形势图

其次,天竺距离中原有数千里之遥,而且中间还隔着唐朝的两大劲敌-吐蕃、西突厥,不适合进行军事远征,而把它拉过来做盟友共同对抗吐蕃、西突厥,倒是绝佳方案。其实,在阿罗那顺袭击王玄策使团之前,唐朝跟天竺诸国之间一直在保持、发展友好关系,如果不是阿罗那顺犯浑,这种局面肯定会继续维持下去。

因此,尽管王玄策实现完美复仇,但无形中却损害了唐朝在天竺经营多年的外交局面。毕竟,唐朝不可能在远隔数千里的天竺建立起稳固的统治,因而中天竺的灭亡不会给帝国增加哪怕是一寸领土,而只会便宜天竺的两大劲敌-吐蕃、西突厥。因此,王玄策在天竺的军事胜利非但没有增加唐朝的影响力,而且还极有可能起到反作用,可谓弄巧成拙。

王玄策押解阿罗那顺至长安

唐朝刻意淡化这场胜利最直接的表现,可以从唐太宗针对阿罗那顺的一番评价中看出来。据史料记载,在献俘仪式上,唐太宗语带调侃地跟群臣讲:“这个人啊,眼睛、耳朵喜欢美色和音乐,嘴巴、鼻子沉溺于美味,这些都是败德之源啊。如果他不劫持我的使者,又怎么会落到这般田地呢?”(详情见《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

除上述两点原因外,王玄策之所以得到不应有的尊重,还源于他引荐的天竺妖僧直接害死了唐太宗。原来,王玄策返回长安后,曾把一位名叫那迩娑婆寐的天竺僧人推荐给皇帝,并声称此人年龄已有200岁,懂得长生之术。唐太宗龙颜大喜,将那迩娑婆寐奉为上宾,并特命他在金飚门内造延年药。然而,唐太宗在服用那迩娑婆寐研制出来的“天竺仙丹”后,非但没有祛病健身,反而病情加重,不久便不治而死。

唐太宗画像

关于唐太宗因服用“天竺仙丹”而暴崩的说法,见于正史当中。例如,唐高宗在位时,东台侍郎郝处俊在上书言事时曾提到这段往事,称“昔贞观末年,先帝令婆罗门僧那罗迩娑婆依其本国旧方,合长生药,胡人有异效,大渐之际,名医莫知所为”(见《旧唐书·卷八十四》)。而在唐宪宗年间,大臣李藩也曾提到“文皇帝服胡僧长生药,遂致暴疾不救”(见《旧唐书·宪宗本纪》)。

正是由于上述三点原因,王玄策尽管缔造了“一人灭一国”的军事神话,但并没有引起朝廷的足够重视,而后世史学家对他的评价也并不高,甚至采取故意淡化的姿态,以至于没有任何一部正史为王玄策单独列传。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天竺热风录》这本爆款书,恐怕王玄策将永久性被世人遗忘。

王玄策剧照

王玄策最后一次“出场”,是在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当时他以正使身份第三度出使天竺各国,并曾前往摩诃菩提寺参拜。此后,王玄策的事迹不详,完全湮没于史料记载当中(注:据史学家陆庆夫、阴松生等人考证,在662-665年间,王玄策曾经第4次出使天竺各国,但这种说法并没有被学术界所普遍接受,在此不予采信)。

参考书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