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定史氏祖籍考
真定史氏是蒙元时期重要的汉世侯之一[①]。在当时的真定,还存在一些与其保持联姻关系的部属。《文物春秋》2003年第4期发表了樊子林、梁小丽两位先生的《元故恭人史氏墓碑考》一文,并刊布了一通名为《……氏世德铭并序》(以下简称《世德铭》)的碑文。碑文的主人为崔显,该碑记载了真定崔显父祖的事迹。笔者将结合文献记载对崔氏三代的事迹略作考察,并阐述其与史氏的密切关系。
《世德铭》称崔氏为真定世族,揆之史实,其祖籍应为大宁富庶县。《元怀远大将军行都漕运使赠昭勇大将军真定路总管上轻车都尉博陵郡侯谥桓靖崔公(德彰)墓表》(以下简称《崔公墓表》)称:“大宁富庶县,公之家也。” [②]《崔孝廉传》称:“自大宁之富庶,居真定之真定,侯先世迁徙之所由也。富庶之北韩砦、真定之冶头原,侯祖考窀穸之所归也。”[③]《金史・地理上》称富庶县隶属大定府。《元史・地理二》:“大宁路,……辽为中京大定府。金因之。元初为北京路总管府,领兴中府及义、瑞、兴、高、锦、利、惠、川、建、和十州。……(至元)七年,兴中府降为州,仍隶北京,改北京为大宁。二十五年,改为武平路,后复为大宁。”富庶县为大宁路的一个下县,至元三年,曾并入兴中州,后复置[④]。可见“大宁路”之称始于元至元七年。因而更确切来讲,其祖籍应为金大定府富庶县北韩砦。
关于崔祥在金代是否入仕,记载不尽相同。《世德铭》称崔祥曾“仕金,知历数有归,率其属以从太师”。而《崔公墓表》称他“金季聚千众于乡,及国朝兵至,以其众附,得命就领之。”[⑤]即崔祥并未仕金。在金室南迁及蒙古南下的过程中,地方豪强往往聚众自保。金政府为鼓励他们守土,则会对地方豪强势力加以确认,并授予相应的官职。由此我们认为崔祥在金朝并未担任什么实际官职,而是聚众于乡,自号某官,并得到金朝政府的确认。[⑥] 太师即木华黎,丁丑年(1217年)木华黎因军功封太师。[⑦]其征辽东之年为甲戌年(1214年),次年占据北京。可以推定,崔祥是在1214年至1215年间归顺蒙古的。
崔祥归附蒙古国后的事迹,《世德铭》并无多叙。《崔公墓表》则言之较详:“既而隶真定史帅麾下,从史帅取河北、山东诸郡。值金降人叛,帅之弟平其乱。”真定史帅即史天倪,癸酉年(1213年)木华黎统兵南伐,史秉直率众降于涿 州。木华黎以史天倪为万户,统诸降卒,从其略地三关以南,至于东海,所过城邑皆下。史天倪是蒙古国时期的汉地万户之一,崔祥隶属于史天倪麾下便不足为奇了。《崔公墓表》中所指“金降人叛”即指武仙之乱。武仙原为金真定帅,曾守真定,1220年归降蒙古。蒙古国以史天倪为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行府事,仙副之。1225年武仙杀掉史天倪,发动叛乱,木华黎则以史天倪之弟史天泽摄行军事,为都元帅,最终平定了叛乱[⑧]。正如《崔公墓表》所言:“值金降人叛,帅之弟平其乱”。
关于崔祥在蒙古国时期的官职。《世德铭》称崔祥“积功官至镇国上将军”。所谓“镇国上将军”应为崔祥所得勋官。《崔公墓表》和《崔孝廉传》[⑨]均称其官至管军千户,真定同知权府事。《题崔氏孝行诗卷》[⑩]则称其为同知真定路总管府事。蒙古国时期,曾封授一些汉人为万户、千户,崔祥即因战功封千户。真定同知权府事即同知真定路总管府事。当时世侯兴起而金原有行政区划已遭破坏。大的世侯突破原据路府,兼并州县,建立总管府,统领所属州县。总管府设同知一职,位在都总管之下,主要负责地方民政。世侯常常领兵助征或出镇,路府民政或暂由同知等主持,即所称“权府事”。[11]从此,崔氏遂定居于真定。
《世德铭》中对崔显之父崔德彰[12]生平事迹的记载较为简略,仅称“父曰德彰,事宪宗皇帝,官至管军总管,勋上轻车都尉,爵博陵侯,谥曰桓靖”。《崔公墓表》[13]则交代甚详。《畿辅通志・金石七》列有《行都漕运使崔德彰墓志铭》和《行都漕运使崔德彰神道碑》,下有按语:“此碑未经著录,上无年月,仅见吴澄所撰《崔公墓表》。”“二碑无可附丽,以墓表撰于至顺二年(1331年),此当先之,故列墓表前。”同时列有《行都漕运使崔德彰墓表》。[14]兹将《崔公墓表》所述崔德彰事迹摘录如下:
崔,公姓也,德彰,公名也,光甫,公字也。……公其中子也,谋略如其考。宪宗乙卯岁,摄蠡州庆都等处行军千户,随史万户戍邓,西起武当,东抵下邸,缮治壁垒,亘数千里。已未岁,世祖师指鄂,战武矶,公败宋江州都统军。中统元年庚申,改授金符。至元四年丁卯,从阿术破宋刘义砦。五年,辚宋邓砦南川高头,擒其将五。九年,宋将张贵饷襄阳围城中粟,乘夜出,公偕诸将夺其舟而歼旃,逼襄樊城,蹙郢黄家堡。十一年冬,围沙洋,渡江,袭青山矶,大捷。十二年春,宋师溃于丁家洲,公追逐百余里,获将士二百,战舰五十。进临毗陵,督炮兵摧木栅以入,克其城,益公宋兵千。授宣武将军,管军总管。由宣武升显武,复迁怀远大将军,两浙江淮行都漕运使,金虎符。在职数年,转输裕如也。一旦言曰:“曩宣力行阵,委身于国,奚暇恤家之私。四海既一,报国事纾,当归养老母,以供子职。”幡然弃官去。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遘疾而终,年四十九。明年正月九日,y葬真定真定县治头原之先茔……[15]
《崔公墓表》称至元四年崔德彰从阿术攻宋。《元史・阿术传》称该年八月,阿术观兵襄阳,入南郡,取仙人、铁城等栅,但并未记载有刘义砦,《崔公墓表》可补《阿术传》之不载。《崔公墓表》称:“至元九年,张贵饷襄阳围城中粟,乘夜出。公偕诸将夺其舟而歼旃。”《阿术传》则称:“至元九年三月破樊城外郛,增筑重围以逼之。宋裨将张顺、张贵装军衣百船,从上流入襄阳,阿术攻之,张顺死,张贵仅得入城,不久乘轮船顺流东走,……阿术追战至柜门关,擒张贵,余众尽死。”显然崔德彰参加了这次战斗。进攻黄湾堡的时间,《阿术传》载为至元十一年。这一年九月,师次郢之盐山,阿术根据从俘虏那里得来的重要情报迅速改变了原有的军事部署,取道黄家湾堡。这与《崔公墓表》所载崔德彰“蹙黄家堡”是一致的,虽然《崔公墓表》所载把崔德彰“蹙(迫近)黄家堡”与至元九年联系起来,但理应认为所载为至元九年以后,十一年冬以前,这与《阿术传》所载并不矛盾。另,其所载黄家堡就是黄家湾堡。至元十一年冬阿术进攻沙洋、新城,拔之。如此看来,并非仅仅“围沙洋”。《阿术传》称:十二月伯颜接受了阿术“分军船之半,循岸西上,对青山矶止泊,伺机捣虚”的建议。明日阿术遥见南岸沙洲,即率众趋之, 载马后随。宋将程鹏飞来拒,最终阿术还是赢得了胜利,追击至鄂东门而还,这就是《崔公墓表》所载之“渡江袭青山矶”之大捷。《阿术传》称:“至元十二年二月辛酉,师次丁家洲,……阿术挺身登舟突入敌阵,诸军继进,宋兵遂大溃。”两相对照,无疑崔德彰参加了丁家洲之战,并“追逐百余里,获将士二百,战舰五十。”
在平定南宋的过程中,崔德彰屡立战功,“授宣武将军,管军总管。由宣武升显武。”其间,元军为保证伐宋时粮饷的供给,设有行都漕运使。合剌普华就曾被选为行都漕运使,“帅诸翼兵万五千人,从事飞挽”。[25]崔德彰被任命为两浙江淮行都漕运使时,正是元军准备攻略扬州与临安之时,遂称为两浙江淮行都漕运使。此后数年间,崔德彰在职,“转输裕如也”。平宋后崔德彰毅然辞官回家,奉侍老母。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遘疾而终,年四十九。明年正月九日,y葬真定真定县治头原之先茔。至顺元年庚午赠昭勇大将军、真定路总管,上轻车都尉、博陵郡侯,谥桓靖。
《世德铭》称崔德彰有两个儿子。长子崔昌袭千户,镇守黄州,阶至武略将军,管军上千户。《崔孝廉传》作:“其兄千夫长昌戍齐安”。齐安与黄州当指一地。黄州,唐初为黄州,后改齐安郡,又仍为黄州。宋时为团练军州。至元十二年归附。[26]崔昌袭千户当在崔德彰辞职归田养亲之时。次子崔显即《世德铭》的主人,字耀卿[27],以荫补得官,初为常熟州判官[28],“以清谨见称”,廉访司官察其能,转为盐官州判官。以母年老辞官。不久,调其为平棘主簿,又迁邯郸令,此时母亲病故,未能前去赴任。丁忧期满,又为壶关令,上任不久,兄崔昌卒于任上,不得不弃官,前去黄州,护柩归葬于先茔。之后又受察官举荐,调建平令。《崔孝廉传》称其“及尹建平,奉法而无所私,民之富者安之,贫者抚之,强者抑之,弱者植之”,以致“上下相亲,有如父子”。贡奎曾指出“东南数十百县为令者侥幸苟且,求能慈祥恻悦如崔君者,无有也。”崔显以课最称,阶承直郎,调崇仁令。元代崇仁县隶抚州路,“版户四万”,崔显上任之初,“讼牒填委,”他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片言折之,猾吏无文致之苛,田里绝追呼之扰”。天历年间,崇仁县闹旱灾,“民被饥疫之苦,”崔显力请赈恤,于是民得休养生息。吴澄归老于乡,曾感叹道:“今所在郡邑困瘁极矣,得如崔耀卿之洁己爱人者治之,其少苏乎!”虞集也对崔显在崇仁的政绩给予很高的评价,“侯初来崇仁,闻其外守直方,中存恺弟,知其为贤大夫,及顾□□止,则知其为有德君子也。”[29]在崇仁秩满,自愿归老,以奉政大夫,知常熟州致仕。崔昌与崔显均无亲生儿子。元制:武臣无子者,以母弟袭职。崔昌死后,本应由崔显袭职。崔显却令侄子崔允中为崔昌后,承袭官爵。崔显亦无子嗣也有证据,虞集在谈到此事时,“常叹磊莘缃诟〕料录螅又且未□继嗣,惧其推德未广,而绍德之未远也,未尝不戚于心焉。”[30]七年之后,他才以侄子崔利为后,而崔利以荫补某县尉。《崔公墓表》称崔德彰为崔祥中子,也就是说,崔祥另有两个儿子,崔昌、崔显过继的很可能是其堂叔伯兄弟的儿子。 上文对崔氏三代的事迹进行了考察。我们注意到,崔氏是在金末降蒙的地方豪强,后成为史氏汉军中重要的一支力量。崔祥就曾追随史天倪和史天泽,后任真定同知权府事。而从崔德彰的事迹可以窥见史氏汉军的若干变动。崔德彰最初是史氏汉军一千户,在史天泽将万户之职让与史权后,即追随史权戍邓,李坛之乱后,很可能改隶董文炳的统辖。虽然史氏汉军与张柔氏汉军易军而将。但从崔德彰的事迹来看,史氏汉军有分化的迹象。崔氏与史氏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他们的彼此联姻。“史、崔,真定巨室二姓,世为婚姻。”[31]崔德彰的夫人是史天安之女。崔显的夫人则为史天泽之孙、史梓之女。而崔德彰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史莺褪纭O羝羟煜壬在谈到史氏的婚姻时认为史氏前三代的婚姻,属于“世侯型”(除去其中最年轻的史杞、史彬),而第四代以降则属于“官僚型”[32]。可以认为,崔德彰与史天安之女的婚姻属于世侯型婚姻,而崔显和其姊妹与史氏的婚姻则属于官僚型。关于史、崔二族的婚姻,吴澄有其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内外两族,仕宦赫奕,世德可师,家范可采,固与寒门新进之居官者不同也。”[33]也就是说史崔二族的婚姻当是官僚之间的婚姻,但这种婚姻又与一般由寒门入官的官僚之间的婚姻有所不同。史天安为真定等路万户,崔祥则是真定同知总管府事,其子女的婚姻也可以说是官僚型婚姻,而崔显和其姊妹与史氏的婚姻似乎还有地域性与门当户对的观念贯穿其中。顺便交代一下,《元故恭人史氏墓碑考》中对墓主人恭人史氏的判定似乎有误。该文称“恭人史氏”是“史天安之女”,即《世德铭》中所称“母博陵夫人史氏,五路万户讳天安之女也。”但《世德铭》所记主人为崔显,这篇《世德铭》正是崔显的儿子崔利请虞集来写的。铭文称“后七年而侯之侄利为侯之后,以荫补□尉。□□□□知侯之德,来请曰:‘其有以绍家君之行乎,俾无忘焉。’”另,既然崔德彰的夫人史氏随崔德彰受封赠为博陵夫人,何来“恭人”之说。元朝的封赠制度规定,只有正从六品官封赠母妻为恭人[34]。崔显以常熟知州致仕,最终实任官为抚州崇仁县尹,崇仁县为上县,其秩从六品,故而有封其妻为“恭人”说。此外,《崔孝廉传》称崔显之妻封“元氏县君”一事可能从其子崔利处得来,而绝非因崔显而受封赠。 关于蒙元时期真定史氏的研究有孙克宽:《元代汉军永清史氏本末――元代汉军三世家考之一》,《大陆杂志》20卷7号,1960年,又见《元代汉文化之活动》,台北,1968。此外唐长儒、李涵:《金元之际的汉地七万户》(《文史》第11辑,中华书局1981年),黄时鉴:《关于汉军万户设置的若干问题》(《元史论丛》第2辑),到何之:《关于金末元初的汉人地主武装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1978年第1期),萧启庆:《元代几个汉军世家的仕宦与婚姻》,(《中国近世社会文化史论文集》1992年,台北)等均对史氏家族有所涉及。 张国旺(选摘百度)
共条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