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就问你一个“之”,服不服!
可以说,王羲之是东晋“王家三少”之一的翩翩世家子,有“书圣“之称,是真正“四体皆能,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在书法史上,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其书法成就在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得到体现,尤推“之”字。
“之“字,足见书圣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唐太宗尤其对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情有独钟,唐太宗李世民得到《兰亭序》真迹后,欣喜若狂,视为御宝,除自己临摹观赏外,还命令当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写成各种摹本传世,而把真品藏在身边。贞观二十二年672年唐太宗病危,仍念念不忘《兰亭序》,临终时召见太子李治,立下遗嘱要《兰亭序》陪葬,李治遵父皇命,用玉匣装《兰亭序》,把这绝代墨宝作为陪葬品埋入唐太宗坟墓昭陵里,自此“天下第一行书”终长眠地下。
《兰亭序》是王右军于永和九年(公元三五三年)三月三日与友人在会稽山集会时的酒后即兴之作。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翌日,王羲之酒醒后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在纸上将序文重书一遍,却自感不如原文精妙。他有些不相信,一连重书几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华。《兰亭序》一共二十八行,总计三百二十四字,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是一件集艺术性和视觉性于一体的书法精品。后人评价《兰亭序》为“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兰亭序》用笔之法,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我们把其中的几个字放大20倍,其中的方圆互用,转侧相依完全暴露在我们的眼前。字与字之间的映带,笔画与笔画之间的牵丝,连——则可用肉眼看出断;断——则是笔断意连。仔细观察,其中的笔法会让人拍案叫绝。看过整幅书法确实姿秀雄奇,单说其中的一个字,那就是“之”字,就足以说明王羲之的书法功底了,此帖连落款一共出现二十一个“之”字,形态迥异,各具美态。
不同的字写出不同的姿态很容易,但是相同的字写出不同的体势,这是不容易的。尤其在此帖中出现了二十一个“之”字,字字不同,也是王羲之的高明之处。
王羲之所处的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章草、今草发展演变时期,王羲之擅楷书,楷书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因为有楷书的造诣,王羲之把楷书的写法带入到行草中来。如果王羲之不精研楷书笔法,不把楷书中处理横折的转折笔法借鉴到行草书中来,也许王羲之就不能把行草书推到一个新的高度而获得书圣的美誉。
王羲之少学卫夫人,得正书的技法。十余岁至二十岁,改师叔父王廙,得众体之妙。二十岁以后,师师之所师,正书、行书宗尚钟繇,草法效法张芝。正是因为集众家之长,在书写《兰亭序》的时候才表现出非凡的技艺。那么我们一起欣赏此帖中的“之”字有何不同。
从上面的字可以看出,王羲之用笔基本上都是侧锋入纸,然后扭转为中锋,或者就是直接用侧锋。但是不论是中锋还是侧锋,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尖锋。每一个字的起始笔画都是尖锋入笔,然后转侧锋或是中锋,这样有利于下一个笔画的运笔,便于掌控整体走势。我们可以欣赏下面的这些字,就可以看出尖锋入笔的妙处了。
起笔的地方都有一个小尖尖的线,其实这就是切入的痕迹。这么说吧,这个小尖尖就是笔毫进入纸的第一个动作,他的作用是把笔毫打开,或者叫做把笔毫压开。不但此帖中的“之”字这样入笔,其它的字也是一样。
很多人学《兰亭》,有时候会把起笔的尖锋当做字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知道那是一个前奏的动作,是为了第一笔做准备的,从“之”字就可以看出来。像这样的“之”字,单单从外形上看也好不到哪里去,但为什么历代书法家如此推崇王羲之的书法呢,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迷恋的是王羲之这种游丝引带的感觉,顺畅无比的笔法。
王羲之用过这一个字,就是在转折之处会迅速调锋,所以力道不会在转折处流失。这就是王羲之的字笔笔“入木三分”的秘密所在。
王羲之的《兰亭序》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与他的笔法有着很大的关系,通过对这个“之”字的欣赏,确实有着独特的美感,这种美感是其他书法家无法比拟的。
“之“字,隐含书圣书法内核“书道合一 中庸致和”
从其名字就可看出,王羲之家族不避家讳,王羲之的儿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孙子桢之、静之。这里藏着个大秘密,与西汉张良有关的秘密。王羲之一辈人名有“之”字的12个,子侄辈有“之”22个,孙辈12个,曾孙13个,玄孙9个,五世孙4个……陈寅恪说这些人所以不避讳是因为都是天师道成员,这个“之”是暗号、徽章。而天师道老大张陵天师,是留侯张良的八世孙。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达到了 “登峰造极”的高度。究其成因,与王羲之信奉道教,书道合一有很大的关系。土生土长的道教,很早就产生道教符。在抄写经书时,必须由精于书艺的经生抄写,而在书写经本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历史上诸多道家学者多是有名的书画家,他们修身养性,既精通道法,又能挥毫泼墨,落笔成体。王羲之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将修道和书法艺术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因而产生了具大的艺术魅力。
王羲之的道教信仰有着深厚的家庭背景。王氏家族是东晋时最有代表的文化士族。从上到下,奉信黄老学说。《晋书·卷八十·列传第五十》记载,王氏家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又精通书道。”《道经》中记载了王羲之始祖王子晋向往神仙之灵虚,迈行放达于天台北门金庭桐柏山(即今嵊州金庭)第二十七洞天(道界三十六洞天之一)的故事。《潜夫论》记载:“因氏王氏,其后子孙,世喜养性、神仙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