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树强丨南岭头上的西瓜园

小满前后,外地的大棚种植的西瓜铺天盖地抢占了灵宝水果市场,但是味道和以前大田里的西瓜没法比。正是照应了那句话,大棚搞乱了季节。

董家村中间的幹涧河,东西流向,将整个村分成南岭和北岭,我家就住在南岭上,常年干旱,是标标准准的黄土塬。一切都是靠天吃饭,一年到头,庄稼的收成掌握在老天爷手里,西瓜是耐旱作物,种西瓜倒是黄土塬上一种不错的选择。

那时,还没有大面积栽植苹果树,种西瓜成了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之一。麦子收割以后大部分精力就转到侍弄西瓜了,麦收前套种的西瓜,收麦以后半个多月,西瓜秧已经长到一尺多长,这个时候就开始“靠”西瓜了,也就是用一个带豁口的木板压在秧苗的根部,然后用土靠着木板做一个馒头现状的小土堆,作用是强制把西瓜秧压向同一个方向生长,一行一行的西瓜秧整整齐齐的趴在地上,确实诱人,所以称为“靠”西瓜。

一般的三四亩西瓜在做完第一道工序“靠”西瓜的时候,也就是下一道“压西瓜”工作开始。经过一段时间生长,西瓜蔓长得更长了,叶子更加招风。为了避免大风刮起来的时候损坏瓜秧,防止“滚蔓子”就需要把瓜蔓用土压住。做这个工作不能在清晨进行,只能利用中午太热的时候,瓜蔓比较柔软不容易折断,再进行作业。右手拿着西瓜铲,在地上挖一个十公分左右深、一铲子宽的小土槽,左手提起瓜蔓,大概在第十个叶片前边的位置放入坑里,然后用土埋起来,用手再压实即可。“压西瓜”时,老父亲经常是戴一顶麦帽子(用麦秆编织的帽子),脖子上再搭一条毛巾,蹲在地上开始做活,在太阳地底下一蹲就是几个小时,顺手再打去多余的岔头,揪掉长相不好的小瓜胎,偶尔抬起头来看看左右的瓜秧,再眺眺地头上搭的西瓜棚,就算是休息了,低下头来继续干活,直到妈妈喊着让回家吃饭。

种西瓜是比较费劲的,活计一样接一样,没有歇息的时候。一直等长出小西瓜胎后,重要任务就是开始照顾它了。直径长到十几公分后就开始给每一个西瓜进行盖草和转圈了,西瓜直接放到地上,接触土地的面上就进行不了光合作用,西瓜表面就呈白色浅黄色,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一个“瓜钉子”,吃起来口味不好,影响卖相,所以每一个西瓜都需要转一转。再揪一把草盖上,避免热蒸,如果不这么干,蒸坏一个西瓜就少卖一个西瓜的钱,照顾西瓜的时候,跟照顾刚生下来的孩子一样精心周到。为了增加西瓜的甜度,往往老父亲会把榨油过滤下来的油渣作为肥料来用,如果使用尿素一类化肥,虽然西瓜长得比较大,产量高,但是吃起来西瓜发酸,口味极差。正是老父亲不怕麻烦,悉心照料;禁用化肥,多上油渣,所以西瓜个头匀称,口感好,味道甜,老父亲种的西瓜才远近闻名。

那个时候,电视还没有普及,吃完晚饭后,大多数人庄稼人都会来到地里看西瓜,主要是怕有其他动物破坏糟蹋西瓜。每家每户的西瓜园都会在靠路边的地方搭一个西瓜棚,主要是用来休息和放农具用,提前摘得西瓜放在里边不让太阳晒的作用。搭西瓜棚的材质主要是木棍和麦秆围子,麦子收完后,在打场之前就找一些个子比较高的麦子,用棒槌打掉麦子,留下圆圆胖胖的麦秆,然后就用这些编成麦秆围子。近一米高的麦秆抓上一小把用三道线扎紧,再拿来小把麦秆扎紧,一直扎到近三米长才算结束一个围子,搭一个棚子总共需要八个这样的围子。搭建的时候先用四根较粗一些的木棍,两两相联,用绳子绑住一头,然后拉开绑在一起的竖起在上边,下边两个腿拉开后埋入地下,踏实后待用。两根叉相距两米多,里边空间要放下一张单人床的。四根柱子埋好后再用一根木棍放入两个结叉处,连接起来,把它们用绳子绑结实,东西绑好后要用来承载重量的。还需要用几根细一点的棍子,绑成两个目字型木框,再把早先做好的围子绑上,就成了两片“麦秆帘子”,做成了最后把它搭在事先埋好的人字形柱子上。为什么要做两片活动的帘子呢?主要是下雨的时候放下来遮风挡雨,天热的时候撑起来通风乘凉,敞亮视线好,真正起到了物尽其用,合理实用,更多的体现出农民群众的聪明才智。

就这样一个多月后,西瓜就可以开园了,每天四五点天刚刚放亮,老父亲追随着瓜蔓上长的一个个小瓜丝,只摘那些干死了七八个瓜丝的成熟西瓜,再伏到西瓜上用手拍拍,再次确定西瓜成熟情况。有时候可能西瓜长得大一些可能会出现偏差,多数还是比较正确的,总是装好一架子车后就会拉住去干点、五原、新店、偏沟等等那些不产西瓜的附近村庄沿途叫卖,如果真的到了丰产时节,老父亲也会把西瓜拉到陕县西站(我们家住在两个县城的交界处)的集市上摆摊,就是这样一车也卖不了几个钱,老父亲会在赶集回来后带一些好吃的东西,让一家人略微打一下牙祭,老父亲就是用这一个架子车硬是把家境从贫困拉到了富裕,先后为四个儿子成家立业,孩子们都成人了,父亲也老了。

三十年前的过往,现在忆起来,仍是那样真切,地头的简易麦秆西瓜棚,满地绿油油的瓜秧,藏在瓜秧下滚圆的西瓜,还有,终日在炎炎烈日下忙碌的,挥汗如雨的身影……

作 者 简 介

狄树强,男,70后,河南省灵宝市人;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行参菩提》签约作家。喜爱文学,爱好旅游;五年的军旅生涯使我成熟起来,在部队期间广播小说《白鹿原》《最后一个匈奴》《穆斯林的葬礼》等等陪伴着我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让我更加迷恋上了文学。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

(0)

相关推荐

  • 塑料大棚春茬西瓜生产管理技术

    一.品种选择 以当地销售为主,选早熟品种:以外销为主,选择中熟品种:晚熟品种结瓜晚.效益差,不适合大棚春茬栽培. 二.嫁接育苗 大棚西瓜栽培,轮作倒茬困难,必须采用嫁接换根的方法进行育苗栽培.西瓜嫁接 ...

  • 狄树强丨西井峪的号声

    战争影片中,一场战斗即将打响时,冲锋号骤然响起,激励着战士们勇往直前,冲锋陷阵.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冷兵器时代后期的通信手段逐渐退出历史战场.而存在于几千年的战斗中的鼓声号声也不再充当指挥员助手,各种 ...

  • 狄树强丨卫河清淤(散文)

    卫河,新乡的母亲河. 从隋代大运河的永济渠,是运送粮食和战备物资的主要渠道,当时百舸争流,千帆竞渡,船樯往来,络绎不绝,近代仍然是豫北至天津卫的重要航线. 经过时光洗涤,近代卫河承载的航运作用仍不可小 ...

  • 狄树强丨信字当头闯天下(散文)

    <鸡毛飞上天>中骆玉珠因为卖假货赔了个底朝天,在她怀孕期间到医院去检查,遇上了一位母亲给孩子使用尿不湿的时候,立马就觉察到,未来这是很好的商机.即使得不到家人都赞同,她也不放弃,立即跟巧姑 ...

  • 狄树强丨祥哥“媳妇窑”(散文)

    祥哥的老儿子强子终于在今年的国庆节结婚了,婚礼结束后,祥哥送走了前来贺喜的亲朋好友,拖着疲惫的身体,刚躺卧在沙发上就睡着了,就梦到自己结婚的那会儿. 祥哥祖辈生长在南埝村根,父亲有四个儿子,两个女儿, ...

  • 狄树强丨看戏(散文)

    村里演戏了,近二十年了,村中间的戏台子就没有响过司鼓的梆子声,这两天又敲起来了. 村里的舞台是1985年建党节落成剪彩的,今年八一节前后修缮一新,再次了展现新时代新农村的新面貌,党把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

  • 狄树强丨狗窝(散文)

    老乡阿喃家的金毛犬快生了. 每天早上雷打不动的总看见,早早起来遛狗的阿喃. 它浑身金黄色的毛厚厚的覆盖在隆起的大肚子上,走起路来,肚子好像就要挨着地一样,一左一右的往前拖着走. 阿喃和有了身子的媳妇看 ...

  • 狄树强丨派饭(散文)

    <最后一个匈奴>里有一个"盐蛹蛹"的故事,学校杨先生吃饭,没有个专门的灶,只是轮流在学生家中吃派饭.杨先生喜欢吃酸菜,学生家长见他爱吃,便每顿饭都有一碟酸菜侍候,才有了 ...

  • 狄树强丨岁月有痕(散文)

    年过四十,上有老下有小,中有娇妻贤婿,亲戚朋友一大群,整天忙不完的事情,停不下来的脚步.一年到头顾不得聚会聊天,来去匆匆,没有一刻闲情逸致,只有在遇到谁家有事情,才能坐到一起叙叙旧. 那天是一位好友搬 ...

  • 狄树强丨黄河书信(散文)

    这个题目是搬弄别人的. 表哥表嫂在珍珠婚之际做了一期访谈节目,在节目中展示了长达三十年的通信信件,第一封信跟第八十六封信跨越了三十二年.主持人即兴改编了一首诗"君住黄河北,我住黄河南,日日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