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行:盐都看盐

       旅行的意义并不在于你在沿途中看了多少风景,也不在于你是否到达了预期的目的地,而是在于你旅行中的那种心境的变化和丰富的经历......

从李庄到自贡的时候已经很晚了,好在成都影友张英的自贡朋友为我们预定了宾馆,一到自贡就进馆子把自贡特色美食鲜锅兔大吃了一顿,一夜好睡。第二天起来天上下起了毛毛细雨,自贡的朋友推荐我们去看一下盐博馆。想想这个自贡,我一共来了三次。第一次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一位在自贡工作的武胜老乡邀请我们去看灯会;第二次是出差路过自贡,在这里看了一下恐龙博物馆;这一次看了盐博馆,就算把自贡的三个著名看点看完了。

自贡自古就有“盐都”之称,历史上盛产井盐。据史料记载,自贡开采井盐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尤其是清代中期之后,自贡盐场盐业生产发展迅速,有利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之后,商旅增多,随之形成了以自贡盐场为中心,沟通成渝、连接滇黔湘鄂边境的运盐路线。所以看了盐博馆,就算是初步了解了自贡盐业发展的历史。

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是中国科技史专业博物馆。位于四川省自贡市市中区龙凤山下的釜溪河畔的西秦会馆内,这里本是清代陕西盐商斥巨资修建的同乡会馆,1959年由邓小平倡议在西秦会馆内建立了这个盐博馆。

我们在毛毛雨中来到盐博馆门前,立即被博物馆门口的石狮所吸引。这对高2.27米的石狮,身披卷毛,突目隆鼻,四爪锋利,正身向外扭,两头相望,张口作嘶吼状,颇显威严。

踏进门内,看见当年戏台下面的过道已经被利用起来当成了茶馆,只不过我们来得有点早,茶馆里还空无一人。

走进去回望古戏台,

这幢古建筑处处雕梁画栋,尤其是献技、金镛、贲鼓的木雕更是惟妙惟肖,由此可窥见古代盐商的阔绰与气度不凡。

史料记载,在这座融明清两代宫廷和民间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同乡会馆内,有保存完好的碑文、木雕、石刻、泥塑等。

西秦会馆又名武圣宫,主供关帝神位,亦称关帝庙,俗称陕西庙。

清初,陕籍商人来自流井经营盐业,发家致富。为了“款叙乡情”,并显示豪华富有,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动工兴建,历时16载,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竣工。

道光七至八年(1827-1828),又进行大规模培修与扩建,是比较典型的中国建筑,平面组合,总体方正,强调对称,中轴明确。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建筑,四周以廊墙及其它建筑组成,有大小五个院落群体。

再往里走,是博物馆的主要展览厅,陈列着丰富的盐业史料和完整的传统采盐用具,无不凸现着自贡井盐的千年变迁。

博物馆的文物还是很丰富,主要有:一、岩口簿类,主要是馆藏岩口簿是反映清代以来井盐凿井成就的珍贵文物。它记载了钻前准备、凿井过程中每道工序使用的工具、每天凿井的进尺,岩层情况、井下发生事故的原因和处理事故采取的措施与办法的原始记录。

二、治井工具,主要是井盐生产工具和设备,大量地是井盐钻治井工具。共珍藏有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井盐凿治井工具130余种,约400多件。这些工具形态各异,轻重、长短比例悬殊,有的长达5米,有的又不足1米;既有重达数百公斤者,又有轻为几公斤的;

三是工具,每一类是凿治井工具,包括用于正常钻进的钻头,用于特殊作业的钻头,打捞工具,补腔工具,测井工具和修治木柱工具等几大类。在这些工具中,凿井工具长大粗重,锋刃钢利,既能适应钻凿不同岩层和不同井段的需要,又能满足井下特殊作业的要求,把盐井凿达上千米,这在当时是具有世界领先地位的辉煌成就。第二类是打捞工具,打捞工具则构思巧妙,制作精巧,种类繁多,各具神通,能够成功地取出掉入井内的各种物件和排除井下发生的事故。

四是契约帐册,契约和经营帐册亦是珍贵的盐业历史文物。馆藏盐业契约形成时间上起清乾隆时期(1736—1795年),下至民国37年(1948年)。这两百多年间,正值中国封建经济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历史阶段,这些契约再现了社会经济活动的若干方面,反映了清代以来自贡盐业的经营管理和井灶租佃关系,是研究生产关系的发展演变,特别是井盐业资本主义萌芽的珍贵史料;盐业经营帐册则系统地反映出井盐业的生产经营。

千年盐都,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是其美丽的缩影。

   走出盐物馆,我们又走近这里一间古早的手工制盐作坊,走近那些挥汗如雨的盐工,这次的旅程,变得像一场光影的穿越。

该井开凿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道光十五年(1835年)凿成,历时13年,井深1001.42米,是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大井。井凿成后,每天喷出万余担的黑卤,日产天然气8500多立方米,烧盐锅80多口,到1940年每天还自喷黑卤10000多担,天然气4800到8000立方米。

   远远就能看到18.4米高的“天车”。它由几百根圆杉木连结,竹篾绳捆扎,形成巨大的支架,竖于井口,用于提捞汲卤。

  进入燊海井的制盐作坊,房屋全是木质结构:门窗、椽木、柱子等,因年代久远木色已成深色,其间,工人们正在忙碌地工作着,让人有种穿越历史的感觉。

燊海井从建成到今天已经生产了一个半世纪,由于长时间的缺乏维修,井下设施损坏十分严重,后来经过维修,燊海井仍可日产天然气约1500立方米。

这里的主要生产设备有碓架、井架、大车、盐锅、盐仓、采输气设施等,展示了清代井盐钻凿、天然气采输、采卤、煎盐等传统技术和工艺。

它的主要建筑有碓房、大车房、灶房、柜房等。

工人们在制盐作坊内,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古老的制盐作业,在现代经济社会里保持着最原始的状态。

  作坊内,十余口大锅热气腾腾,数名制盐工人在大锅间来回穿梭。由于制盐的大锅不断熬煮,散发出大量的热气。盛夏时节,据说作坊里的温度甚至能达到摄氏四五十度。

  盐工上身赤裸,下身拴着围帕,肌肉组块儿分明。他们每个人手中都拿着笨重的制盐工具,游客们在这里拍照参观,似乎对他们的工作没有丝毫的影响,该铲盐的铲盐、该添水的添水、该装袋的装袋……只有汗珠不断地从他们身上滚落。

  有些盐工来自世代盐工家庭,就在这样一个古老的作坊里,他们的前辈也曾在此制盐,重复着这一繁重的劳作。

   透过他们的劳动,游人清晰地看到了盐的生产过程。在现场的光影交错中、器具碰撞的声律中,以及单纯的色彩中感受到最原始的情感。

燊海井是中国古代钻井工艺成熟的标志,燊海井是土法生产井盐的“活化石”。按照民间的说法,只有燊海井的盐才是泡菜的最理想品种,因为泡菜不臭,不生花,且清脆爽口让人回味难忘。

而深之谜护肤品就是利于这食品级的原料,加上最新高科技的技术同样造就这非同一般的“生命之水”,为干渴的肌肤源源不绝的补充所需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使肌肤焕发健康和活力。

我们离开的时候,自贡的朋友还为我们每人赠送了几斤燊海井盐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