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届土木硕士求职经历分享。
去年这个时间自己也是加入秋招求职大军,整天都是奔波在各大招聘会,房企宣讲会,每日必看某联招聘,某程无忧等各大求职网站,投简历,做测评,生怕错过每一个机会。
从去年9月到12月,秋招也拿到中建三八局,区城投和某桂园的offer。在12月底和大多数应届生一样也参加了省内的选调生考试,但因为前期精力都放在企业上,行测公基相关知识都没怎么复习,基本等同于裸考,裸考上岸概率无异于跟在大街上看到裸奔的概率差不多,结果可想而知。
时间转眼间来到21年春招开始,从3月到5月期间我也拿到了三个TOP30房企的offer(春招确实要比秋招容易很多,也容易捡漏),但是此时,因为了解更多在房企工作的前辈们的状态以及房企过了风口期,行业下行,同时个人心态也发生了变化,不再考虑入职私企地产,但国企地产又进不去,于是更多倾向于地方非建筑行业的国企,稳定,工作和生活能更加平衡。
期间也通过考试拿到一些地级市代建局,二本大学的教师岗位,或是因为地点又或是因为无编制等原因,大多也都放弃了。
现在反思这一年的求职经历有以下:
1.其中这一年自己拿到的offer的已经很多了,有中建王者局、房企、城投、地方国企及各类事业单位(无编)等不同类型的工作岗位,但是最后还是没有选择正确,其根本的问题在于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又或是都想要,看到在体制内的朋友性价比高,觉得体制内好。
看到本科也有同学在中字头企业三年做到总工的,又觉得企业发展上限高,却不去思考自己适不适合,不是什么都是我上我也行。
2.对于异地来到大城的年轻人,躺平是要不得的。在进入到非建筑行业的国企后,朝九晚五,周末双休,同事到点下班就是常态,很闲适。
但肉眼可见的职业天花板、复杂的人事关系、缓慢的成长速度、每天做着内部特有的固定流程报表、缺乏完整项目经历和工程经验,脱离了单位就毫无市场竞争力就是相应的代价,温水煮青蛙大底就是这。这种工作也好也不好,对本地有房人挺好,对决心考公考编上岸也挺好,但对外地想靠打拼在大城市有所发展的人很不好。
3.应届生身份是很宝贵,但是不要太过于纠结于此。各大机关事业单位考试、人才引进和各类垄断央企校招对当届应届生简直不要太好,一旦错过可能就再无进入机会。现在想起来选调生可能是这辈子最容易上岸的一次机会吧。
但是应届生身份虽然重要,但是不能一直待价而沽,这样会错过很多机会,也会让自己陷入更多不必要的迷茫中。对于一般应届生来说,市面上的工作其实不会差太多。如果自己重新选择的话,找个差不多的工作保底,然后全力以赴考公考编大概是最好规划,但是人生没有如果。
4.选择了就不要后悔,如果能承担后果,珍惜不多的试错机会。试错机会的成本代价很大,如果不是应届生,有没有太多工作经验,哪怕是硕士对于工程局来讲也是鸡肋,很难再给正式工的身份,很难再找到合适的工作。
其实工程人大家都是一样困惑,也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寻找各自适合的发展路径。
想起当初考研时的一句话,人生的两大困境:一是,面对选择不知道怎么选;二是,选择了之后,却离预期太远,已无法回头。但是不管选哪一条路,都是一样的焦虑,选择了就做好。
双非土木硕士的出路到底在哪里?我虽然也不知道,但也在身体力行去不断摸索。
最后借用《平凡的世界》一句话:
谁让你读了这么多书,又知道了双水村以外还有个大世界……如果从小你就在这个天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现在就会和众乡亲抱同一理想:经过几年的辛劳,像大哥一样娶个满意的媳妇,生个胖儿子,加上你的体魄,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庄稼人。不幸的是,你知道的太多了,思考的太多了,因此才有了这种不能为周围人所理解的苦恼。
小生点评
21届的这些硕士,真的惨,有被项目经理动手打的,有在工地被当杂工使唤的,详情请见:土木硕士在工地是什么待遇?
出现这种情况,小生觉得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土木行业确实人才饱和了,已经饱和到某些施工单位敢堂而皇之地把硕士当杂工使唤的地步了,根本不怕你辞职,反正有的是人进来,每年都是几百上千的招人,割完一茬又一茬。
第二是应届生,或者说土木学子,信息来源都相对较少,基本上来校招的就那么些公司,房企、中字头施工单位、设计院都少,民营企业很多人又不想去,其实在学校的时候或者工作以后都应该多看看其他的工作机会,拓宽信息来源,不一定要局限在工程领域,稍微有点跨界也是可以的。
分析来分析去,到最后还是只能一声长叹: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