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故能成其私”一句,老子说的是自私的意思吗?

此篇承接(“无私”与“养生“有关系吗?天长地久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经文第三段: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存。这段话清晰的说明了“不自生”的含义。

后其身”、“外其身”成为圣人的内心境界,这是老子首次宣说的教义,这是圣人无私的宣言。天地是无私的,成为圣人效法的对象。天地所以能长久,就在于无私。这样的利他主义宣言一直令《道德经》显露特别的光彩。

《金刚经》说:“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老子的利他宣言具有同样的功德。在一个利己主义被认为天经地义的社会中,老子如此坚定的宣说利他主义,实在无比伟大。

天地是奉献者,所以天长地久。世人不知道天长地久的道理,牺牲他人为自己谋利,所以折损寿命。

河上公注:“后其身”是“先人后己”。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垂千古,正是述说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哲人情怀,这是老子此段思想的发扬。

第四段经文: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性(私)。

原文是“故能成其私”。“私”字被人曲解,这是很遗憾的,所以建议改为“故能成其性”。经文本身是内部有境界的弟子学习的,对于没有境界的初学者来说可能生起邪见;对于本来就有邪见的外道来说,可以作为宣说邪见的“依据”,这是老子所不愿看到的。汉初还有《道德经》博士,但他们的解经失传了,一旦错误解经,原本具有密意的经文就遭到曲解,严重损害经典的权威性。

春秋时代华夏人的古道热肠依旧发出灿烂的光辉,不缺乏骑士精神。豫让这类侠客经常出现历史记载中,即使到了战国末年,骑士精神依然可以看见。侠客就是骑士精神的代表者,“风萧萧兮易水河,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老子思想与骑士精神似乎没有关系,但无私的特征是一致的

后人曲解老子此章的思想,认为“后其身”是手段、“身先”是目的、“无私”是手段、“成其私”是目的,可见人言可畏。

解经师的责任很大,一定要把经文的正义解读出来。庄子说:“人之小人,天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

身先、身存不是站在人道的眼光,而是站在天道的眼光。无私是老子的真境界,成其私是密语,翻译过来就是成其性使本性得到发扬

“成其私”成为历代注释家的重点,苏辙注说:“彼其无私非以求成私也,而私以之成,道固然尔。”范应元注说:“圣人成其私者,非私曲也,非私邪也”。(具见本章注)苏范二位代表了历代注释家的观点,但还是有一点不够透彻。

老子第3章宣说“不争”,第5章宣说“不仁”,皆是无私的前行,到本章才清晰宣说无私根本义,一脉相承,条理清楚。老子的无私根本义来源于他的玄同的宇宙模型。

林语堂在《老子的智慧》一书中说:“孔子的人生观是积极的,老子的人生观是消极的”(第1页),这代表了大部分文化精英的结论。

但读完本章,就知道老子思想比孔子思想更加积极。《道德经》是非同一般的经典,含藏的大爱情怀应该悉心体会。

天长地久一语引发了老子无私的根本义,成为华夏文明引以自豪的文化。

颜回赞叹孔子:“谆谆然善诱人”,我们现在要给予老子同样的赞叹。吴诚真道长注说:“圣人遇事谦让不争,反而能得到众人的拥戴”。

其实,“太上,不知有之”,老子认为圣人连众人的拥戴也不需要,把一切功德都再次布施出去,隐藏自己,“德归万物,皆曰自然”(严遵第38章注)。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圣人藏于天,故如同天地一般长久。

宇宙总是有奥妙的,我们的知识很贫乏。老子却看到了宇宙奥妙与修行的关系。老子无疑是一位好的教育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