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隐士60年感悟分享太极的内之【用意不用力】

连载上篇【传统内功太极之神意气的意气】之后,我们大概了解了意气的内涵,什么是意气的“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怎么锻炼“意气”。

“意气”综述来说是人的心意的表现,它是人对自身身体在自然环境下的一种感应和想法,是精神层面的东西。

太极拳是圆的一种运动,而且这种圆的运动还包含圆圈⭕里面的S线阴阳左右的互动,太极拳是一种辩证关系的拳术运动,象地球的公转围绕着太阳☀,又有自身独特的自转,这两者的运动辩证合一在地球的运动轨迹上。

传统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就是外动和内动的辩证相合,由此产生暗劲和冷劲,不理解其中的拳理,你很难摸透高手的劲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无劲源的劲,道理就在这。因此用物理的力和杠杆原理全部解释太极拳用力是不恰当的,也是不够准确的。这不是科学不科学的问题,而是需要生命科学不断研究探索的问题。

2012年太极隐士感悟笔记

【用意不用力是学太极拳的好关键】

太极拳功夫的核心是用意不用力。要练好太极拳首先要注意两点:

第一、细心体悟用意不用力的内涵,必须弄懂什么叫用意不用力。

第二、当用意不用力时,肌肉是完全松弛的,所以“筋骨要松”。而用意时,不是简单的想想,要有毛骨悚然的感觉,所谓“皮毛要攻”,“似尿非尿”有要尿尿的感觉。

不用力就是吊儿郎当,用意是要心里一点不让。练中定,换而言之,要静如处子十分羞涩,动如江河,翻江倒海,咬牙切齿,要有牙欲断金的感觉。

用意不用力是学太极拳的关键,通常人们认为不好理解就忽略了,只重视拳式外形。其实一定要知道什么是用意。用意就是想一想,但这想想并不是一般人所想的那么简单,关键是能把气贯到所想之处。

想一想时,想到之处要有反应,有感觉,有效果,要体验到浑身之气都能集中到所想之处。内劲能到那边,经络都能通到那边。

如果没有这种感受,就是还是不会用意。用意时外形可以不动,肌肉不应紧张。(即不用力,如起式有将自己提起之感,拳谱上一再强调此全是意)好好体会,切记切记。

2011年

【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练法】

太极拳要求修炼的人完全不用力,是一种心意的修炼。你用意来代替用力行功走架找大松大柔的感受,找虚无的气势,精神的感应,求莫测的变化。

神意上求得是静,要静养。养我浩然之气,神意内敛,求气敛、气聚。练拳无时无刻不忘松静,在意念的指导下,日日灌输,日积月累,水到渠成。

打拳如梦游,似水中游泳,天际漫游,到达“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的逍遥境界。

歌诀云:

双手松揉球,

两脚临渊走。

太极真消息,

全在球中求。

练习用意,先练定式,练运行中的落点,落点时能气沉丹田,“整”了这只是个点;点有了在整个过城中都有,就是“时时用意”,处处可成落点,所以刘晚仓老师说要“时时用意,处处贯穿”。

练习先练定式先站桩,每个式子都有定点、落点。然后贯穿到整个过程,任何时候、任意姿势都可以是“定”,达到的境界就叫时时用意行拳,走架时就叫意气相合,就是合着走。此时就会感到空气的阻力,感到你好象在游泳。

【生活无处不太极延伸理解】

太极拳最难练的是改变我们用力的习惯,老子讲柔软如婴儿,回归婴儿状态。

我们知道婴儿是没有太多的后天想法,所以身体自然很放松。我们成人后,因为家庭、工作事业、各种人际关系,思虑太多,精神紧张亢奋,还有一些负面情绪影响我们的神经系统,后天的用力习惯也导致我们的关节、肌肉、经络不是太松静。

如何让我们的身体能松静下来,需要从心,从精神层面先入手,因为心不静,神经系统松弛不下来。心宁静,虚静,空了,我们才有神意的聚合,更好的体悟和指挥我们的身体,让肌肉放松下来,让关节筋膜打开拉长,让附在骨节上的筋膜舒展起来,打通微循环,进而影响我们的脏腑功能,回归身体自然的运动本原,寻找脏腑中和之道,通达之道,走入人体的奥妙运动,丹田的开合之道。

佛家讲“寻找自我,我的本心”,它是不断放下的一个过程。因此有了六代禅宗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道家讲“致虚极,守静笃”,儒家讲“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为天地立心,为民请命”。

不用力,能让我们找到放松后的身体的感觉,这种身体的松静状态,才能“内观其心,内观微妙”,才能找到太极拳内圈的阴阳变化之妙。

外圈之动,可以说体悟不到内圈之动的“妙不可言”。

只有自己身体有体悟了,才能理解其中的舒适,潮流热感,升腾之感,腾云驾雾虚灵之境。

这个过程是不断修炼和身心松静状态不断加深的过程,只有进入这个状态,我们心里更会升起对生命的敬畏,对太极拳太极内涵之高深的敬仰!高山仰止,所以很多太极拳老前辈都说太极拳是一辈子的追求。

在太多花样百出的现代太极拳种类里,找到太极拳的内涵,找到传统太极的内之根,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2019年3月9号杭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