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不食姜”和“夜不食姜”

“丁香医生”说:

早上的姜不会变成人参,晚上的姜也不会变成砒霜,姜,就是一种调味食材。

生姜擦头发不能生发。

生姜很委屈:我真的不只是调味食材啊,不信你看药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一部第101页

基本属性

生姜药用由来已久,《伤寒论》中就有大量用到生姜的方子。作为一种药食两用的植物,生姜既好种植,又容易贮藏,因而在古人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

药名:生姜

性味:辛,微温。

归经:归肺、脾、胃经。

功能主治: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鱼蟹中毒。

注:《中医药学名词》(2010):食鱼蟹类中毒是指因进食有毒或变质鱼、蟹或对鱼、蟹过敏所致,以头晕,肤痒,胸闷烦躁,或腹痛呕泻,甚至虚脱为主要表现的中毒类疾病。

“秋不食姜”

许多文章引用古人的话,说“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这并非无稽之谈,虽然作者往往说不清这句话是哪位古人所说。

国人素有食姜之传统,《论语·乡党》:“不撤姜食,不多食。”诸家解释此句或有异议,但可以看出当时姜已作为菜品食用。

《神农本草经》:“(干姜)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但到了陶弘景那里则为之一变:“久服少志少智,伤心气。今人啖辛辣物,惟此最常。”

孙思邈《千金食治》:“黄帝云∶‘八月、九月勿食姜,伤人神,损寿。’”又说:“八、九月多食姜,至春多患眼,损寿减筋力。孕妇食之,令儿盈指。

《食疗本草》:“(生姜)多食少心智。八九月食,伤神。

《医心方》引《本草拾遗》:“今食姜处亦未闻人愚,无姜处未闻人智,为浪说。”

《本草纲目》: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曰∶古人言∶秋不食姜。令人泻气。盖夏月火旺,宜汗散之,故食姜不禁。辛走气泻肺,故秋月则禁之。

姜伤人心智,令胎儿歧(盈)指当然是谬说,但“秋不食姜”或“秋姜伤人”之类的话倒是流传开来,并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朱文公亦有“秋姜夭人天年”之语。究其原因,大约是古人与今人“食姜”之方式不同。在多数现代人眼中,姜一般只作为调味食材使用,部分以姜为主要材料的菜,所用也多为子姜,老姜极少。但古时的百姓,可能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把姜作为主要菜类来食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食姜久,积热患目,珍屡试有准。”“姜,辛而不荤,去邪辟恶,生啖熟食,醋、酱、糟、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可蔬可和,可果可药,其利博矣。”因为农业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对当时的百姓来说,姜是一种既有防病作用又可以下饭的菜类(味道也还不错),故而古人食姜要比现代人多得多,甚至可以“生啖”,这是今天难以见到的。

按《齐民要术》,古人种姜,三月种之,九月掘出,而后贮藏在地窖里。古人夏季所食,应多为子姜,辛味不重,故多食尚可,逮至秋季,天气转燥,姜亦老辣,此时再大量长时间食用生姜,则容易发病。医家讲“秋不食姜”,晦翁说“秋姜夭人天年”也就不奇怪了。

今人用姜,既鲜入胃肠,又不多食,故无致病之虞。

—“夜不食姜”

“夜不食姜”之说,似出自李杲,《本草备要》引李东垣语:“夜不食姜者,夜主阖而姜主辟也;秋不食姜者,秋主收而姜主散也。”阖,闭也;辟,开也。李东垣认为:“生姜辛温主开发。夜则气本收敛,反开发之,则违天道矣。若有病患,则不然也。”可见“夜不食姜”只是他一厢情愿,而非临床实践的积累,因此未必可信,只可作为参考。

有人认为:“生姜性温味辛,辛能发散,晚上食用生姜,易出现咳嗽、口燥咽干、盗汗心悸、咽痛喑哑等症状。”这个结论是否出自临床经验不可知(依我看不是),但有句话说得好,撇开剂量谈效应(毒性)都是耍流氓。如前所述,现代人的饮食方式与古人相去甚远,如果只是晚上做菜放姜调味或吃一些腌制/炮制过的姜,完全不用担心出现上述症状。

总结

总的说来,“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这句话,是就古人的饮食习惯而言,于今人并不适用。今天若还津津以其为金玉良言,未免贻笑大方。

孟子云:“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先辈医书之成就,自有其背景,亦不免有其局限,后来者应当警惕,避免以辞害意。凡事无论古今中外,一求其是而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