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作家陈慧:写了2本书曾被央视采访,她依然选择在菜市场摆摊

一切是从陈慧的新书《世间小儿女》开始的。

2021年,浙江省委宣传部推荐的5月份浙版好书榜上,《世间的小儿女》赫然在列。2021年8月,《文学报》8月文学报好书榜里也有这本书。

陈慧是谁?是一个一边摆摊,一边写作,甚至还出了两本书的作家。

她本身和她笔下涌动出来的旺盛的生命力,是这个时代里如金子般宝贵的东西。一时间,各大媒体纷纷把镜头对准了她。

2021年7月,CCTV-13新闻频道的节目里也出现了陈慧。高清镜头下,她仍旧素面朝天,头发拢在耳后扎起来,简单的白色上衣加牛仔裤,骑着摩托车去超市、去菜市场,看也不看镜头,仍然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进货途中)

于她而言,媒体的关注跟读者的厚爱是“礼物”,但生活仍是第一要义。

《世间的小儿女》, 是她2021年4月出的新书,也是她的第二部散文集。而她的第一本书《渡你的人再久也会来》,3年来已经印刷了两次。

陈慧认为自己只是把自己的生活用文字记了下来,这些在尘世中苦苦挣扎又努力生活的人们,好像既发生在我们身边,又是我们本身。

童年

陈慧曾有一个很丰沛的童年。

在苏中平原的蔡家庄村,那里有陈慧熟悉的所有人,善良淳朴的养父母,曾经亲密无间的小伙伴、性格鲜明的村人邻居。

陈慧是在大自然的滋养下长大的,蔡家庄村的河流、大树、田野以及更迭的四季陪伴着她。陈慧甚至记得一只经常来她家门前的大河里觅食的翠鸟,它的身子圆滚滚的,羽毛极其斑斓,嘴里叼着一条小鱼,像箭一样快速地掠过碧绿的河面。

陈慧的阅读生涯是由蔡家庄村一位叔叔无意间开启的,这个故事也被她写成《第一个给我书看的人》记录在书里,这位养父家磨坊里的帮工,时不时带来几本书,年幼的陈慧一放学后就会去他的房间里翻找书看,然后捧着书骑在门槛上一直看到奶奶掌灯。

陈慧还记得看书时的场景,“老屋的前面长着一排高大的水杉树,我眼睛累了就放下书仰望一会儿水杉树翠绿的叶子。金色的阳光从水杉树叶的缝隙间流下来,斑驳地洒落在我的脚面上”。

童年之后的经历,她在自序里这样写:

“和同龄的女人相比,我的人生经历可能要多出那么几个小疙瘩。二十六岁前,我在江苏省如皋市生活。小时候被养父养母抱养,少年时又返回亲生父母身边,高中毕业后突然染上顽症,缠绵病榻多年。二十七岁那年远嫁到浙东小镇,一个人在人生地不熟的异乡从头开始。”

“野生作家”

这个曾“人生地不熟的异乡”,就是陈慧日后书里书外都离不开的故事发生地——梁弄,更准确点是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梁弄镇,此时陈慧也只不过是个谋生活的异乡人。

(早年间的陈慧)

二十七岁那年,初到梁弄的陈慧先是开日用小杂货店兼带帮人缝补旧衣服,过了年把,2008年,怀孕的陈慧,因为身体吃不消,店关张了。

孩子九个月大的时候,陈慧被拮据的现实所迫摆起了地摊。摆地摊的钱不好赚,陈慧每天凌晨三点多起床去菜市场“抢地盘”。

坚持了几个月,陈慧索性自己动手组装了一部简易的手推车做起了沿街兜售小百货的三道贩子。

(陈慧和她的小推车)

生活虽然繁忙又清苦,但总算安定下来。2010年的冬天,陈慧在生活的间隙里终于能稍喘口气,于是在QQ空间里执笔“涂鸦”了几篇小文。

这些文章大都是她心血来潮时的自娱自乐,刚开始的时候,“连标点符号都闹不明白”,陈慧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童年往事、生活趣事、身边的人以及菜市场里的所见所闻。

她从不固定时间写作,也不写命题作文,写得既即兴又任性,“就像打靶一样,指定一个靶心,反而打不中”。

“回过头来想想,如果说当时有什么促使我把写作当成一件正事坚持下来,那一定是几位喜欢看我文章的QQ好友的鼓励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我这人也是有点小虚荣的,架不住人家的表扬。”陈慧回忆道。“有个名为'雪落无声’的网友一次路过,特意来送了两箱水蜜桃给陈慧,

“桃子很甜,我坐在天井里啃桃子的时候特别高兴,觉得茫茫人海中,我并不是一块深埋在地底下的小煤炭块,还有点微弱的光!”

之后好几年,陈慧在菜市场练摊之余尽量腾时间,陆陆续续地写了好些文字,细细一算竟有好几百篇。

写了11年,这样的小故事攒了成百上千篇,偶然的机会被当地文坛发现,正巧碰上余姚市政府的青年作家精品扶持项目,陈慧的文字打动了他们。

陈慧的作品被送往宁波出版社,出版社的总编看完陈慧的文字后,主动联系陈慧,想把原本定为1000本的包销书换成面向市场的书“试一试”。

陈慧的第一本书原本叫《凡人集》,因为她觉得这本书就是把平凡的人的平凡故事集在一起,但宁波出版社的总编袁志坚是一位诗人,他翻阅全书,从《梅朵》篇里打捞出来一段话,“山会崩,路会断,渡你的人再久也会来”

(《梅朵》篇)

2018年,陈慧的第一本散文集《渡你的人再久也会来》面世,简单却生动的文字、细腻又饱含温情的笔触,让不少媒体跟读者借由这本书认识了陈慧,“整版的版面也上了好几家”。虽然当时的融媒影响力还没有这么大,但陈慧的这本书,到目前为止,3年来,加印了两次。

我不是作家

2021年,陈慧的第二本书《世间的小儿女》出版,可能恰巧碰着融媒影响力变大,陈慧简单生动的文字又与大家的内心遥遥呼应,一时间,陈慧受到了众多媒体的关注。

《文学报》的李凌俊说:“她的文字才有了一种特别的从容、不功利和不雕琢,如同清水芙蓉。她笔下的那些小人物,无论生活得幸福还是悲苦,都有强悍的生命力,看看这样的作品,会觉得世界又美好了一点点。

第二本书出来了,也获得了不少好评,但陈慧认为她不是作家。

(陈慧目前已出版的两本书)

陈慧觉得只有类似汪曾祺那种,写出了悠久流长、非常厚重、能让人一遍遍忍不住地看、又能够对很多人产生影响的作品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作家。

来采访的媒体都客气,称呼陈慧“老师”,或者称呼她为作家,但她总是一遍遍地纠正,“像大家一样,叫我三三或者三三姐就好”。梁弄市场里有人心思敏感,拿着“野生作家”揶揄陈慧,但陈慧毫不在意。她觉得贴标签是别人的事,“就像买衣服一样,衣服买过来总要有个标签对吧?”

《世间小儿女》的名字是陈慧起的,出版社起初觉得名字有些普通,但大家几经推选也没有更合适的,于是沿用了这个名字,“你看我写的这么普通的人,就是世间的小儿女”。

对于部分人想要出书的执念,陈慧其实有些不解。她认为出书的价值是让别人通过文字来认识你,但是有多少书能够推向了市场,能够获得别人的认可,其实很少。至于自己出、自己买,最后送给亲戚朋友的书,其实没有必要出。

如果对出书抱有执念的话,是一件很累的事情。陈慧从一开始就没有执念,只是想写就写,正巧碰上好的机会,出书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就好像“鸡生蛋了,现在他让我抓个小鸡出去,我立刻就能给他一个小鸡”。

出书之后

陈慧之所以能获得这么大的关注,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她所处的环境跟书中的文字带来的强烈反差造成的。刻板印象里,我们总觉得菜市场都是鸡飞狗跳、鸡毛蒜皮,而陈慧却看到了人生百态、多样人生。

于是,我理所当然地认为,她出书这件事,一定会给她身边的人带来极大的震动,羡慕?佩服?觉得她了不起?我说不好。

(陈慧与她的新书)

但陈慧却说,关于出书这件事,家里人并没有太大反应。

直到CCTV采访陈慧后,家人们反应这才强烈起来,陈慧的弟媳妇一看到节目之后,马上就跟她姐姐说了,家里人赶紧叮嘱陈慧,“阿三,你不要太出名。人怕出名猪怕壮”。

陈慧早年间破裂的婚姻,给她留下了一个懂事的儿子,儿子今年十多岁,暑假里在家吃过饭,会主动洗碗做家务,叮嘱陈慧快去睡午觉,不然对身体不好。看到妈妈需要接受众多媒体的采访,儿子觉得很心疼,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了,总有陌生人进进出出。他此时正是青春期,内心敏感,不愿意跟陌生人打交道,只要一有采访,他就“像小蜜蜂一样飞出去”了。

有的人面对媒体的反应也十分直接,媒体来拍,他们只会问陈慧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他给你钱了吗?第二个问题,你给他们钱了吗?”陈慧如实回答,没有。

他们便散开了。

与媒体打交道

陈慧的文章细腻,她把自己放进去,感受人物的情感,但笔触却理性而克制。不知道是不是这种长时间的观察训练,让她总是习惯性地去理解别人。谈到怎么看待媒体的采访邀约,陈慧坦言,“我只是配合人家的工作而已,拍完他们就走了”,但她转而又特别认真地想,如果“他们说陈慧我来拍你一下,我给你付酬劳,我肯定很激动的”,言语间,有种令人会心一笑的坦诚。

她说,“我在菜市场生活并不会因为出过一本书,我就一步登天或者什么,我也没这样的想法,因为我一直是一个很务实的人”。

每天早上四点起床,在家里摸摸索索弄一下,5点多去菜市场,中午回来,睡到下午15点。下午也许还有琐事,有时会有人来送货,陈慧便要骑着男士摩托车再去一趟菜市场。到了晚上,翻几页书、写写文章,这是陈慧原本的一天。

(摆摊也是体力活)

有了媒体关注以后,陈慧往往需要缩短午休时间来配合工作。“大热天的,人家记者也不容易的,大家互相理解工作就好。”陈慧这么说。

原本睡到3:00的午觉一度被压缩到1:00,再后来,陈慧主动说:“让我躺一会儿,躺一会儿我的状态会好一些。”说到这儿,她又说:“现在记者很不容易的,得自己找主题,而且年纪都那么轻,你哪好意思拒绝人家?”

于她而言,获得更多的名气或者关注,生活也不会有什么变化,虽然都是工作,但她话里话外都是对他人的关注与理解。

除去传统媒体,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青年报》、《宁波晚报》,也有不少新媒体找上门来,也有平台承诺给多少流量,具体的数字报出来,仿佛能听到哗啦作响的热钱。

(即使是参加活动,陈慧也穿着朴素)

但陈慧能配合的尽量配合,炒作她当网红的,她都礼貌地拒绝了,“我没有这方面的志向,所以采访对我来说真的没什么”。

梁弄菜市场

“很多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像黑乎乎的香菇端坐在我位于小溪边的三间房子里,慢吞吞地写着我想写的文字,一天、一个月、一年,然后好几年。非要说有什么居心的话,那应该是为了有点资本教育我十四岁的儿子,让他明白:

人不管处在什么环境中,有点令人愉悦的小爱好,懂得遵循自己的内心并坚持下去,会受益一生。

哪怕像妈妈这样一个混菜市场的小贩,也能一边在世俗的柴米油盐里摸爬滚打,一边在温暖的文字里追寻诗与远方!”陈慧在书里这么写道。

梁弄菜市场,这个地点与她的生活、她的写作紧紧勾连。书里,它是众多故事的发生地。书外,陈慧在这里摆摊谋生活。

“我之所以选择留在这里,一半是主动,一半是被迫。”陈慧说。

陈慧的老家在江苏,2017年,陈慧结束了十多年的婚姻,独自带着孩子生活。陈慧觉得自己已经这么大年纪了,跳来跳去,医保、户口、孩子上学,都得重新考虑。

虽然要选择在哪里生活看起来好像是个人课题,陈慧却说起了父母,“我从江苏嫁到这里来,人到中年再夹着尾巴回去。我从来没有给父母带来过什么幸福,但我想至少我也不愿意再回去给父母添堵。”

“是生活让我这么选择的,”陈慧想了想,“我不是那种跟生活较劲的人,就是遇到困难了,然后就想办法解决,然后尽力的生活下去,快乐地生活下去”。

“普通人是干不过生活的,大家都是被生活摁在地上摩擦,然后拖起来走,对我而言,也是这样。”因为在这里生活,所以努力在这里多听听不同的人说话,找寻对写作有利的地方。陈慧拿当地的文联主席干亚群举例,干亚群曾经有过妇产科医生的工作经历,她的散文集《带不走的处方》就从医生的视角去写人和事。

“并不是我选择了菜市场,而是我站在那里别无选择,所以在里面淘金子。”陈慧觉得自己别无爱好,是个很没趣味的人。除了在家看看书打打字做家务,既不爱好旅游,也不爱好打牌、闲逛,什么都不爱。

(与顾客交谈的过程,也为陈慧攒下了不少素材)

菜市场在她看来,是最单纯的地方。

菜市场的小贩永远欢迎你去,他不会对你不客气,而且你给了钱,他会相应的会给你东西,这里面没有任何的阴险狡诈,如果有亏心的小贩,最多就是少你几两秤而已。

五毛钱一个的挖耳勺,一块钱一包的棉签,两块钱三个的打火机……陈慧就日复一日地在这里用一颗真诚的心,与来来往往的人交谈。说起这个,陈慧觉得自己像一只蜗牛,她非常愿意对人真诚,对人好,她用两只触角去试探,探到善意了,她便加深善意。

如果感受不到对方的善意,她就客客气气地保持距离。这么多年来,陈慧内心始终有自己的小世界,她一直很遵从自己的小世界,既不刻意去逢迎别人,也不刻意去强求插进别人的世界。

自己的“后花园”

陈慧现在有自己的写作平台“陈慧家的后花园”,只要一有空,她就会在上面更新文章。2016年那会儿的陈慧,还不知道两年后自己会出第一本书。

一方面主要是为了督促自己,另一方面也是让她觉得有个事情可以做。

听沈春儿老师这么说,陈慧心想,就像开一个门店一样,谁爱关注谁关注就好了,如果来得及她可以在这个上面发新的,如果来不及她还可以发发旧文。

到目前为止,陈慧一直笔耕不辍,但文章的阅读量并不是很高。对此,陈慧有一种异常的清醒跟冷静,她知道纯文学的大家不一定爱看,鸡汤、八卦,诸如“男人爱你有哪几个信号”、“爱情里要不要谈钱”这种文章,点击量才会高。

点开历史记录,跟书中内容一样,陈慧的公众号里有时是记录一位有意思的上海客人,有时是记录跟朋友的闲谈,有时是家乡的茶树、一场大雨后想起的童年趣事,有时不知道写些什么,于是写自己的孩子去学校了,她找了好久也没从集体合照里认出自己儿子。

(故乡记忆时常会给陈慧带来灵感)

更新频率大约是一周两更,但一种情况例外,某位读者付了钱但忘了留地址,陈慧会连着好几天都发“寻人启事”,一定要找到这位读者才能安心。

陈慧觉得,粉丝量也好,阅读量也好,都不要太当一回事,如果有读者在下面认真留言了,那认真回复一下就好。

看书

只要稍有空闲,陈慧就会看一会儿书。每天早上坐在马桶上读一会,睡觉前读一会儿,生活里但凡有空隙就读一会。没有时间长短,就是习惯这样做。

有时睡了午觉起来,特别想看完一本书,可能索性就不写东西了。

(看书的陈慧,神情专注)

陈慧最近看的最多的是孙频的书。她觉得,孙频的比喻特别精妙,在她心里足以称得上是最好了。

陈慧觉得看书是口味问题,喜欢看就看。孙频的书看起来没有太大的心理负担,但书中的人物又都栩栩如生。好奇于这位让陈慧痴迷的作家,所以去读了孙频代表作里的《盐》,看到书评里有读者写“孙频的作品描写底层人的生活,反映人性最本质的属性。看了就是疼!”

继而明白陈慧为什么喜欢这位作家了,那种在生活感悟里体会到的疼,孙频剥离出来,用一枝秃笔写尽瘦骨嶙峋,而陈慧把这疼变成了热气腾腾,是擦肩而过的上海客人,是为爱勇敢执着的丹凤眼姑娘小李,是一心照顾弟弟的寿二爷。

陈慧知道自己永远也不会成为自己心里定义的“作家”,她也没有任何野心,她始终觉得,随遇而安,写作对她来说就是个爱好,把这个爱好认真地延续下去,能延续多久就延续多久。

业余写作者

要明确自己写作是为了什么,是陈慧认为业余写作者要做的第一件事。

“如果你只是为了娱乐自己,你管别人说什么呢?但如果你为了出名的话,业余时间显然是不够。”从2010年开始写作到2016年,如果不是当地作家沈春儿发现了陈慧,并把她推荐给余姚文联,她一直都没告诉过任何人她在写东西。“我就是为自己高兴写”。

“不要担心写得不好,写文章不像唱歌,你在自己家唱得高兴就好了,不用天天拿着麦克风到别人家门口去唱。可能会遇到负面批评,但是千万不要较真”。

陈慧遇到来询问的陌生人时,如果对方的语气比较尊重,她便承认,她就是那个出了书的陈慧。但如果来人是调侃的语气,她则会回答:“你认错了,不是我。”

(陈慧在书上给读者写的留言)

“其实生活是过自己的,你觉得写作好,在上面得到了愉悦,那就好。”除去出书,也常常会有媒体刊登陈慧的作品,拿到稿费的陈慧,总是“悄悄地去买个西瓜回来吃,从来不告诉别人”。

没有计划

前两本书里,陈慧更多地关注人和事,如果能有机会出第三本书,平时喜欢琢磨花草的陈慧,想着可以把花草加在人的故事里。但总的来说,没有主题,没有计划,写到哪算哪。

(陈慧手捧栀子花,神情温和)

问起以后有什么计划,陈慧说:“到我这种年龄了,生活已经是一潭静水了,但是我最要做的事情就是努力赚钱,把儿子养大,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好一点,就是这样。

作者丨阿花

图片丨受访者提供、网络

投稿指南©️原创首发

(0)

相关推荐

  • 她一直走在路上,走在光里 |《我只向美好的事物低头》的书评

       她总是默默记住 与她有交集的每一个人的好 这是<我只向美好的事物低头> 第 19 篇书评  她一直走在路上,走在光里  作者:如风 1 喜欢唯美作家雪小禅的作品,有些相见恨晚.但,应 ...

  • 一事能狂便少年

    一直对文字有一种敬畏和喜爱.敬畏是因为白纸黑字,老祖宗从甲骨上便开始尝试记录它.研究它.并试图传承下来,三千多年文明,千古流芳,从未断流,传到我们这代人手上,不敢糟践.因神圣庄严而喜爱,文字身上散发出 ...

  • 在菜市场写作,一个女人摇摇晃晃的43年

    采访.撰文 | 芝士咸鱼 十点人物志原创 43岁的江苏女人陈慧,在异乡余姚以两个迥然不同的身份,过着同一种人生. 早上,她是菜市场附近人人熟识的小贩阿三,摆摊15年,为人爽脆利落,老街坊们喜欢与她聊琐 ...

  • 东皋书房 | 昨天,这位刚上央视的如皋籍女作家回家啦!现场人气爆棚~

    回乡啦 9月20日下午 陈慧读者见面会 在如皋新华书店二楼举行 陈 慧 如皋籍作家,现居浙江.她是一名菜市场摊贩,同时也是当地出名的"菜场女作家".著有<渡你的人,再久也会来 ...

  • 太励志! 宁波菜场里有位女作家, 上午摆摊下午写作, 十年出了两本书

    今年43岁的陈慧,生活在浙江余姚 每天上午 她是推着小车卖杂货的小摊贩 下午,她是电脑前自由创作的作家 这两种看似不搭界的职业 却在她身上无缝衔接 坚持写作十年 摆摊之余出了两本书 陈慧27岁时从江苏 ...

  • 带着文字向前走

          2017年3月23日逐梦文苑发表了我的第一篇文字,从此我开始了微刊写作.我曾经的梦想就是教书和写字.如今,虽然都差上那么一点儿,但是我已经很满足了.我清晰记得2007年夏季,第一次拾起笔写 ...

  • 写出我心105:书房情结

    2021年第043期 我对书房总充满一种美好的想象. 虽然有各式各样的书房,或者豪华,或者简单,或者西式,或者中式,风格不一,但书房总归要有宁静的感觉. 既然是书房,必须有书,还得有放书的柜子或者架子 ...

  • 世间再无“林清玄”

    (朗读者:赵朋) 记得林清玄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不会再有今天的太阳了." 2019年1月22日,林清玄如同他笔下"今天的太阳",悄无声 ...

  • 摆摊之余出了2本书 卖菜的她用文字写满“人间值得”

    陈慧,今年43岁.每天上午,她是推着小车在菜市场卖杂货的小摊贩:而到了下午,她则是电脑前自由创作的作家.这两种看似不搭界的职业却在陈慧身上无缝衔接. 坚持写作十年 摆摊之余出了两本书 陈慧27岁时从江 ...

  • 蒋方舟是不是现代“汉奸”,不能仅仅凭猜测“打嘴仗”|日本|蒋方舟|作家

    最近,作家蒋方舟被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她接受日本官方资助,赴日本旅游和生活,以及她写下的<东京一年>,在日本成为销量15万册的畅销书.一些网友针对蒋方舟的此等行为,愤怒地将其斥之为新时期 ...

  • 写在生日这天

    "一个人生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

  • 为什么需要菜市场?这是我能想到最好的答案。

    农贸市场设计和升级改造过程中,不能不考虑的菜市场独有文化! "李姐,几天不见,今儿来了" "哎,来了" "老板娘,这胖头鱼多少钱一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