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身心于何处?守志节于何时?
上卷 第五十七回 第十二节:
【原文】
如今薛姨妈既定了邢岫烟为媳,合宅皆知.邢夫人本欲接出岫烟去住,贾母因说:“这又何妨,两个孩子又不能见面,就是姨太太和他一个大姑,一个小姑,又何妨?况且都是女儿,正好亲香呢。”邢夫人方罢.
蝌岫二人前次途中皆曾有一面之遇,大约二人心中也皆如意.只是邢岫烟未免比先时拘泥了些,不好与宝钗姊妹共处闲语,又兼湘云是个爱取戏的,更觉不好意思.幸他是个知书达礼的,虽有女儿身分,还不是那种佯羞诈愧一味轻薄造作之辈.宝钗自见他时,见他家业贫寒,二则别人之父母皆年高有德之人,独他父母偏是酒糟透之人,于女儿分中平常,邢夫人也不过是脸面之情,亦非真心疼爱,且岫烟为人雅重,迎春是个有气的死人,连他自己尚未照管齐全,如何能照管到他身上,凡闺阁中家常一应需用之物,或有亏乏,无人照管,他又不与人张口,宝钗倒暗中每相体贴接济,也不敢与邢夫人知道,亦恐多心闲话之故耳.如今却出人意料之外奇缘作成这门亲事.岫烟心中先取中宝钗,然后方取薛蝌.有时岫烟仍与宝钗闲话,宝钗仍以姊妹相呼.
【端木持易见解】
羞,甲骨文早期“羞”字的形体,一边是“羊”,一边是“手”,左右结构,象形:用手持羊作进献之态。“进献”牛、羊、马、宝物、女人、钱财等等,无不是一种奇耻大辱。这是“羞”的本意!
愧,西周金文“媿”字从女、鬼声,《说文》:“媿,慙(cán)也。”《楚辞·九章·思美人》:“欲变节以从俗兮,媿易初而屈志。”这个字的意思就是人变节、变心,改变自己的初衷、初心、理想或者信念、气节,屈服于现实的世俗、权力、金钱等等,内心必然很痛苦,心里无所归依,无处归属的状态,就是愧!
羞愧合在一起,就是投降,不仅在现实力量下被迫投降,而且心理上也已经投降,即全面投降。全面投降的人,就是最羞愧的人!
“佯羞诈愧”呢?就是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实际上早已经全面投降了,却不承认,还要口口声声的说,他们没有投降,决不投降。就像有个男人非要跑到女方做上门女婿,他还装清高,说自己“惭愧”,“惭愧”,以示自己是不得已而为之!反过来女人也是一样!
为什么女人嫁给男人,要八抬大轿,明媒正娶?为啥女人未结婚前不能先住到男方,而必须有一个迎娶的仪式?这就是为了表示平等。否则,像王昭君那样,像蓝齐儿格格那样,被迫送出去的,那和祭品、贡品没啥区别了,这就是一种耻辱,奇耻大辱。
邢岫烟目前,实际上住在贾府,薛姨妈和薛蝌他们也住在贾府;邢岫烟这就形同于送上门的意思了。邢夫人“邢夫人本欲接出岫烟去住”这是为了保持邢家的尊严,但贾母却说了另一番理由“这又何妨,两个孩子又不能见面,就是姨太太和他一个大姑,一个小姑,又何妨?况且都是女儿,正好亲香呢。”也就是说,她认为,只要男女不见面,这里只有薛姨妈(姨太太)、薛宝钗(大姑)、薛宝琴(小姑),就不是大事儿。情理上虽然说得过去,但于礼仪上,却实在是不够排场,不够正式的。将来宝玉如果娶黛玉、或者取薛宝钗、其实也一样,因为这也是一种上门的婚姻,实际上对黛玉和宝钗来说,也是一种羞愧的事儿。
单独要看婚姻,那就没意思了。扩展来看,元春是不是如此?宋朝给辽国送女人、布帛、精英,是不是如此?前朝亡了国不得不到新朝为官的人,是不是如此?进京考试的这些人,是不是?应聘应招的劳动者,是不是?其实都是一样的啊!
所谓“轻薄造作”,其实就是卑贱低微,却要装腔作势,装模作样;现实中多少人、家庭、企业、国家不是如此?所谓雅重,即“雅正持重”,“清雅庄重”,现实又有几人、几家、几国能做到?
“酒糟透”,“酒糟透”是指古代滤酒的时候出了点问题,酒糟透过滤网掺杂到酒里面,酒就变浑了。“酒糟透”相当于歇后语的前半部,隐藏了后半部——“浑”字。这里是指“独他父母偏是浑人”。浑的意思就是不明事理,浑浑噩噩,苟且度日。
邢岫烟的家庭贫困,父母浑浑噩噩,姑妈邢夫“不过是脸面之情,亦非真心疼爱”,表姐迎春是个“有气的死人”,你看,这样的家庭,这样的社会关系里,我们的邢岫烟却出落的那样庄重清雅,真是很不简单,很不容易啊!大家不要以为这里骂的只是邢岫烟的父母、姑妈、表姐,天底下多少人,皆如此这般,本应该羞耻的是他们,却毫无羞耻之心,他们都不觉得有啥问题,不是吗?
邢岫烟虽然被迫处于一种“进献”的地位,但她心理上并没有投降,还保持着一种本能的羞耻之心。而世界上的人呢?一种是投降以后心里不知道多高兴,表面却装着羞耻的样子;更可鄙的是现代人,连样子都不稀罕做了,公开的以舔美舔日舔欧为荣!我都不得不佩服这些人的彻底了。难怪有人说,古代最大的汉奸贪官老板老爷们,也比不上我们现代的老板老爷汉奸走狗们!你“不服”都不行了!
正因为邢岫烟还保留着自己的内心,保留着自己的初心,并没有做彻底的投降派,所以,得到了同样命运的宝钗的尊重。她们实际上是同病相怜的,就像黛玉同情宝琴一样,就像宝钗也同情黛玉一样。在这一点,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更何况他们又是亲戚,又相识呢?故而当要面子要尊严的岫烟姑娘:“凡闺阁中家常一应需用之物,或有亏乏,无人照管,他又不与人张口”的时候,“宝钗倒暗中每相体贴接济,也不敢与邢夫人知道,亦恐多心闲话之故耳.”这是真心实意的,这是真正的出于姐妹之情的,这是不求回报的纯洁的友情。作为回报,“如今却出人意料之外奇缘作成这门亲事.岫烟心中先取中宝钗,然后方取薛蝌.有时岫烟仍与宝钗闲话,宝钗仍以姊妹相呼.”这也算是情理之中难得的情分了。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邢岫烟姑娘,是有国士之风的。别说“二人前次途中皆曾有一面之遇,大约二人心中也皆如意”,即便薛蝌或许不行,甚至哪怕是薛姨妈让岫烟嫁给薛蟠,我可以推测,岫烟也是不会拒绝的。为啥?她总是会报宝钗的一片深情的!
父母、姑妈、堂姐这些本应该关心的人,都不关心她的死活,幸福和快乐,还靠一个“外人”来“暗中每相体贴接济”,读起来岂无伤感?
黛玉的处境,是不是也如此呢?她们林家里那些伯伯、叔父、堂兄弟姐妹们,这么些年了,谁还来关心她呢?
红楼梦的原作者,一个明朝遗老的处境,是不是也如此呢?那些本来亲近的人,没有一个关心他,却轮到外族的满清的人来接济,该不该投降呢?
曹雪芹作为修改者,一个抄家破产者的处境,是不是也如此呢?那些本来亲近应该接济他的人,没有一个关心他,却是陌生人来暗中接济,该不该投降呢?
谁是敌人,谁是朋友?谁是别族,谁是同胞?谁是外人,谁是心腹?谁该疏疑,谁该亲信?
封建社会,生死事小,气节是大!人生在世,委身心于何处?守志节于何时?思量起来,翻江倒海!
不信,你试试!
现代人很多已经不讲“武德”了,“金钱万能”,那么,这种情况下,再谈“委身心于何处?守志节于何时?”就真的是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哭笑都不是了!
思量起来,倒海翻江!
不信,你试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