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臧洪篇(下)

汉末群雄系列之臧洪(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臧洪重大事件之四——受命出使刘虞,半途袁绍留用

初平二年(192)左右,张超没有回到自己的地盘广陵郡,而是留在哥哥张邈的陈留。看起来张超并不是安分守己的人,他派臧洪北上幽州联络大司马、幽州牧刘虞。

不曾想臧洪走到河间国,正逢袁绍与公孙瓒交兵,两军交战激烈,臧洪无法继续前进。听说臧洪在自己地盘上,袁绍爱才之心顿起,立即召见了臧洪,将其留在自己身边。不久青州刺史焦和去世,袁绍便派臧洪接任。

这焦和是个大草包,当初关东联军讨伐董卓时,青州黄巾军趁乱而起,焦和不敢应战,只会求神卜卦,把平叛的希望寄托于神灵。于是乎青州局势愈发混乱,也造成青州黄巾愈演愈烈,甚至多次袭扰徐州、兖州。

臧洪接过这个烂摊子,软硬兼施,用两年时间把青州治理得井然有序,大规模的叛乱消失不见。正是在臧洪的治下,青州逐渐成为袁绍的势力范围。

读到这里有人会发出疑问:臧洪明明是受张超派遣去见刘虞,怎么中途改换门庭加入袁绍阵营了?

这件事要从三个方面看。

第一,臧洪作为关东联军成立誓词的宣读人,在一众诸侯畏首畏尾时挺身而出,表示他是心怀国家、忠于汉室的人。臧洪的身上有着维护传统秩序的强烈意识。袁绍作为联军盟主,匡扶汉室的口号喊得山响,臧洪在未识破袁绍真面目之前,加入袁绍势力无可厚非,在他看来只是换一种方式为挽救汉室做贡献而已。

第二,袁绍父亲袁逢对臧洪父亲臧旻有提携之恩,某种意义上臧洪也是袁氏门人。在汉末乱局初期,各种势力之间还不是特别壁垒分明,人才的跳槽非常普遍,只要不像吕布那种杀旧主的行为,并不会受到道德上的指责。

第三,张邈与袁绍矛盾之深众所周知,那么张超与袁绍肯定也不会走近。作为张超的使者,臧洪落入袁绍手中自然情况不妙。可以想见当时臧洪其实没有选择空间,几乎可以肯定袁绍不会放臧洪走。当时张超毕竟也没有什么危险,臧洪无奈之下只能服从袁绍安排。毕竟青州刺史也是重要位置,等于臧洪一跃升级成与原老板张超同级别的人物了。

在袁绍与公孙瓒的争斗中,公孙瓒也任命了自己的青州刺史田楷。所谓“群盗奔走”,实际是袁绍势力在青州的不断扩张,公孙瓒势力不断收缩的过程。

就在袁绍与公孙瓒在青州拉锯时,兖州却发生一件意外,吕布来了。

臧洪重大事件之五——东郡太守

兴平元年(194年)夏,兖州突然局势变幻,各郡县纷纷改旗易帜倒向吕布,曹操只剩三座城池坚守。作为盟友,袁绍自然不能无动于衷,派出臧洪前往兖州担任东郡太守,治所设在东武阳。

需要注意的是在之前曹操任命夏侯惇为东郡太守,治所在濮阳,随着濮阳被吕布占据,曹操丢失了东郡。袁绍派臧洪进入东郡,既可以牵制吕布帮助曹操,又可以得到地盘上的实惠,一举两得。

这里出现一个矛盾点。袁绍明显支持曹操,而张超当然是吕布、张邈的同盟,臧洪此时的内心不知是何感想。虽然此时臧洪还未与曹操、吕布之间的战争发生直接关系,但迟早要面对如何对待张超的问题。也许臧洪心中在默默地为张超祈祷吧,希望吕布能获胜,否则自己将不得不面对残酷的抉择。这是臧洪加入袁绍之时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的局面。

从袁绍的角度,早就把臧洪当做自己的属下,并不会有任何担心之处。这很正常,毕竟臧洪已经为袁绍兢兢业业做了两年青州刺史,天下人都不会觉得臧洪还会与兖州之乱扯上关系。

然而,事实总是与理论分析有偏差。任何事件发展的走向,单靠理论我们确实可以得出貌似最合理、最合逻辑的结论,这便是理性。但现实结果总是有偏差,甚至会南辕北辙。因为人不是冷酷的机器,人的感情因素在任何事件中都有或大或小的影响,这便是感性。感性因素一旦突破临界点,整个事件的发展方向将脱离理性轨道。臧洪后来的作为,便是绝佳例证。

兴平二年(195),曹操击败吕布重新掌控兖州。张邈随吕布撤往徐州,张超则留在雍丘保护全家老小。曹操对张超当然恨之入骨,派兵迅速将雍丘团团包围。

张超虽然自知在劫难逃,但整个家族都在这里,也只能拼命撑下去。张超对部下说道:“如今这种局面,只有臧洪会来救我了,相信他一定会来的。”当时袁绍与曹操关系紧密,而臧洪又是袁绍部下,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些关系,臧洪怎么可能违背袁绍来救援呢?

张超也明白,解释道:“臧洪是天下少有的义士,终究不会违背初心,一定会来的。如果他没有出现,那必然是因为袁绍出面阻止,使臧洪不能及时赶来。”

所谓知己,不过如此。臧洪刚得知张超被曹操包围,急的号啕大哭,连鞋都来不及穿就命令手下部队做好出发准备,又跑到袁绍面前请求袁绍出面干预。

《三国志·臧洪传》载:洪闻之,果徒跣号泣,并勒所领兵,又从绍请兵马,求欲救超,而绍终不听许。

张超是张邈的亲弟弟,张邈又是袁绍欲除之而后快的人,曹操则是自己的亲密盟友,两相对比,袁绍显然不会为张超而得罪曹操。可臧洪非常激动,摆明了袁绍不支持,自己就单干的态度。无奈之下袁绍将臧洪给关了起来,不准他回到东郡。

雍丘毕竟是小城,无法守太久,三个月后曹操便攻破城池,并将张超、张邈全家灭族。

公平地说,袁绍对臧洪其实很不错,没有因为他之前的激烈举动进行处罚,只等曹操灭了张超,觉得事情已成定局,臧洪只能接受现实,便把臧洪放了出来,仍然官复原职。

臧洪重大事件之六——千言长信,痛批袁绍

袁绍希望兖州战乱就此翻篇,可臧洪接受现实了吗?没有。史书原文“由是怨绍,绝不与通。”

兴平二年(195)年底,刚回到东郡臧洪便宣布脱离袁绍自立,公开断绝与袁绍的一切来往。

袁绍当然很愤怒,于是派兵进攻臧洪的治所东武阳,很快将臧洪包围。臧洪确实是难得的人才,到东郡时间不长竟然深得人心,面对袁绍大军围攻坚守一年,仍然相持不下。

袁绍命陈琳写劝降信一封,射入城中。这个陈琳便是后来写出著名的讨曹檄文之人,信中为臧洪分析了当前形势,并对臧洪公然反叛的行为进行批评。史书原文:“喻以祸福,责以恩义。”这是典型的袁绍做派,劝降时还不忘以君臣之义指责对方。从这些小细节上能够看出袁绍与曹操之间的差距,当然这是另外的话题,在此就不展开了。

陈琳的书信原文已不可考,但臧洪的回信被《三国志》、《后汉书》保留了下来,并附在臧洪传记之中。全文超过一千字,详细地讲述了臧洪反叛的根本原因。

臧洪表示自己跟随袁绍的原因是“当受任之初,自谓究竟大事,共尊王室。”也就是响应盟主号召,出于匡扶汉室之目的。

然而,后来臧洪便发现袁绍并非真心匡扶汉室,而是以此为旗号壮大自己的势力。

信中原文“实且欲一统山东,增兵讨雠,惧战士狐疑,无以沮劝,故抑废王命以崇承制…此乃主人之利,非游士之愿也。故仆鉴戒前人,困穷死战。”

这段话可谓一千几百字长信之关键句,点破了袁绍“欲一统山东”的实际目的,并表明这是“主人”袁绍的目标,不是臧洪等“游士”的期望。

这里最后一句臧洪的意思是因为吸取前人的教训,自己才不会投降,非要死战到底。信中以三个有功于袁绍却没有得到好下场的人为例,是因为看到他们的结局臧洪才认清楚袁绍的真面目。这三个人分别是张景明、吕布、刘勋。

景明是字,张景明大名已不可知,是当年帮助袁绍说服韩馥让冀州的功臣之一,最后“旋时之间…受夷灭之祸”。刘勋,是虎牙将军,在袁绍起兵之初给予了很大帮助,最后“輙僵毙麾下”。这两人的事迹不详,但也能看出袁绍刚愎自用,滥杀功臣。

还有吕布,“吕奉先讨卓来奔,请兵不获,告去何罪?复见斫刺,滨于死亡。”臧洪认为吕布杀死董卓本是功臣,投奔袁绍后请求给他增兵,就算不给也不至于获罪,甚至还派人追杀,差点就杀死了吕布。

正是袁绍对待上述三人的态度,使臧洪冷了心。

臧洪通篇信中尊称袁绍为主人,称自己为仆人,貌似感恩旧主,但通读原文便能发现信中对袁绍指责极为激烈,毫不留情面。所谓主仆称谓,不过是对袁绍的一种讽刺。最后还不忘提醒袁绍:北面还有张杨、张燕、公孙瓒这些人虎视眈眈,“北鄙将告倒县之急”,主人你可得多加小心啊!

臧洪重大事件之七——死守孤城

袁绍看了这封貌似感情真挚,实则阴阳怪气讽刺自己的信,当然怒火中烧,马上派兵加紧攻城。

东武阳城已被包围一年,城中粮食已经消耗殆尽,孤身奋战的臧洪又没有援兵可以期待,感觉到失败已成定局,臧洪对部下们说道:“袁氏无道,图谋不轨,又对我的旧主张超见死不救。我臧洪出于大义必须去死,但你们是无辜的,趁着城还未破,带着家小出城去吧。”城中军民纷纷哭着回应,全都表示愿誓死追随臧洪。

粮食吃光了,守军们就捉老鼠吃,老鼠后来也没了,臧洪的主簿拿出私藏的三斗米,煮粥来给臧洪喝。臧洪叹气道:“我怎么能自己吃啊!”把粥加水重新煮成很稀的状态,分给将士们充饥。这让然不够吃,臧洪最后杀死了爱妾把肉分给了将士们。已经奄奄一息的人们不敢抬头看臧洪的脸,痛哭着分食人肉。

《后汉书·臧洪列传》载:“男女七八千人相枕而死,莫有离叛。”

已经到人吃人的地步,守军再也没有力气守城。不久袁绍终于破城而入,生擒臧洪。

袁绍素来好大喜功,加上终于获胜心情大好,有意对臧洪网开一面。袁绍派人用许多帷幔布置了盛大的会场,召集诸将见臧洪。袁绍问:“臧洪,你真是太对不起我了!今日如此,你服还是不服?”

这种话一说,大家都能看出袁绍有意给臧洪台阶下,如果臧洪服个软,完全能保住性命,以后说不定还能东山再起。但臧洪都做到这个份上了,显然不会苟且偷生,臧洪把袁绍狠狠地痛骂一通,最后喊道:“我就恨自己势单力薄,不能杀掉你为天下报仇,服什么服!”

袁绍没有办法,只能杀掉了臧洪。人群中突然有人站出来痛骂袁绍,袁绍一看,原来是臧洪的部下东郡丞陈容。早先陈容被臧洪派出去,因故留在了袁绍军中,眼见主公惨死,再也按奈不住,只求与臧洪同日而死。

在场的袁绍部下们纷纷叹息:“如何一日杀二烈士!”

先前臧洪曾派出两名部下突围向吕布求救,回来时得知臧洪已死,这两人便冲入袁军阵中战死,甘愿随臧洪而去。

结语

臧洪作为三国时期的著名义士与割据势力之一,在两部正史均有长篇传记的情况下没有被《三国演义》提到哪怕一次,是不正常的。这当中有着显而易见的原因。臧洪的事迹是否值得称赞虽有争议,但这个人本身有着非常鲜明的性格,放在小说中进行适当加工完全可以非常出彩。

究竟为什么罗贯中对这样的重要人物只字未提?

笔者认为是为了突出小说的主要人物。毕竟臧洪在汉末群雄中有个近乎于独一无二的特点,那就是他与曹孙刘三家都没有任何直接关系。即便是他打算救张超势必要与曹操为敌,但最终没能成行,两人的关系中间被袁绍切断了。

如果突出臧洪反袁绍这段故事,与演义的故事显得脱节,毕竟小说中的袁绍虽然很平庸,但因为帮助过刘备,又对抗过曹操,其总体形象仍然偏正面。臧洪反抗偏正面形象的袁绍,会拖累刘备投靠袁绍的正当性。

而且臧洪在正史中是天下间难得的义士,既讲仁义又忠于汉室又是一方诸侯,这个形象与刘备太过重复。为了给主角之一刘备在前期增加戏份,罗贯中杜撰了不少情节,如果再写臧洪,会冲淡刘备的人物形象。

反之,把臧洪从演义中拿掉,也丝毫不影响主线故事推进,不会影响曹操、刘备的情节走向,那还不如干脆不写。

事实上臧洪的行为到底合不合适、恰不恰当,在当时就没有统一意见。

需要注意的一点,《三国志》中称臧洪为义士并且特意大书特书,很重要的因素是臧洪反抗袁绍,又没有与曹操实际敌对。曹操最有威胁的敌人当然是袁绍,官渡之战后又用了足足七年才平定袁家地盘,可见过程之艰难。四世五公的袁氏影响力根深蒂固,所以反对袁绍是曹魏的政治正确,必须长期宣传。陈寿成长于这样的环境下,对臧洪的判断必然受到影响。

裴松之注引东晋历史学家徐众的《三国评》认为:“袁亦知己亲友,致位州郡,虽非君臣,且实盟主,既受其命,义不应贰。…洪本不当就袁请兵,又不当还为怨讐。…何必誓守穷城而无变通,身死殄民,功名不立,良可哀也!”

裴松之特意引用这段评语,其实也在委婉的表达他的观点。显然,裴松之与徐众对臧洪的看法与陈寿毫无保留的褒扬有很大不同。所以关于臧洪的争议,古代与现代价值观的差异不是主要原因。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笔者在读臧洪回复袁绍的信件中,臧洪通篇强调袁绍表里不一,嘴上匡扶汉室实际暗藏野心,而且对功臣不念恩情,杀伐无度,刻薄寡恩等等。基本都在批评袁绍,至于张超,几乎没有提及。显然臧洪心中也知道,虽然袁绍在为非作歹,但张超干的事情也称不上正义。

所以说,臧洪的义,终究是小义,是为朋友两肋插刀,不愿同生但愿共死的侠义。为了一位知己搭上全城百姓性命甚至做出,杀死爱妾分给将士笼络人心这种道德绑架的事情。东武阳几千军民之死,臧洪难辞其咎。臧洪抛弃了匡扶汉室的理想与大义,不顾一切为张超报仇,将个人恩怨置于国家利益、君臣大义之上,笔者个人并不认为值得赞扬。

臧洪的选择与结局令人遗憾,臧洪丢掉了性命,袁绍失去了重要部下,是双输的结局。臧洪的事迹已经讲完,但汉末群雄仍将陆续登场,感兴趣的话就请点击关注吧,您的支持是我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

(0)

相关推荐

  • 臧洪传——士为知己者死,兄弟们,你们先撤!

    这是<真.三国志>第64篇文章 今天来讲 臧洪 臧洪,字子源,又有一说为子原,今天的泰州人. 臧洪的父亲臧旻历任使匈奴中郎将.中山太守.太原太守等职,在任期间兢兢业业,深受百姓的喜欢,曾平 ...

  • 臧洪:没想到我在诗词中还挺受欢迎

    开篇依然要提醒大家出行要注意防护呀.如果提及汉末的义士你会想起谁?也许选项中会出现臧洪的名字,他的事迹在汉末也是轰动一时.本篇就来看看关于臧洪的诗词,共计11首. <咏史上·臧洪> 宋 陈 ...

  • 撕裂汉帝国的终极杀手——袁绍(十七)

    (紧接上期) 灭臧洪 上期聊到袁绍帮助曹操保住了兖州,可以腾出手来对付最大的敌人公孙瓒,没想到后院起火,自己的部下东郡太守臧洪举兵反叛.东郡在袁绍的后方,臧洪背叛袁绍,使袁绍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下, ...

  • 《三国演义细节解密》之一百零四:袁绍对兖州的野心

    如果懒得看文字可以听语音版哟~↓↓ (在 [喜马拉雅FM] APP 中搜索"大锤说史"关注收听过往节目) 友情提示 大锤粉丝交流群已经建立啦!各位读者老爷可以添加群助手微信:447 ...

  • 臧洪:既见亲重,为君死节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别对战乱年代抱有太多幻想,曹操早早就在自己的诗句中道明了乱世的残酷之处,流离失所是常态,人相食才是无奈之处.本篇来聊聊臧洪之死. 臧洪是广陵射阳人,他的父亲臧旻zāng mín ...

  • 本为水浒,错生三国,在高官中最侠义的人,为朋友搭上一座城

    臧洪,这个人不怎么知名,但他在三国历史上,是公认最具侠肝义胆的人. 他可以为了朋友,与上司直接翻脸,宣布独立,带着一城人,和上司作战,城里七八千人和他并肩战斗,互相枕着大腿死在一起,但没有一个叛逃的. ...

  • “天下义士”臧洪

    <三国演义>将关羽塑造为忠义的化身,小说中的关羽封金挂印,过五关斩六将,护送家嫂千里寻兄,被后人赞为"义绝".其实,东汉乱世之中还有一人,忠义"事迹" ...

  •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袁绍篇(特别篇)——董卓进京与袁绍失策

    汉末群雄系列之袁绍(特别篇)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上期讲到袁绍为何进出谋划策铲除宦官集团,但何进屡屡坐失良机优柔寡断,最后把性命断送,引发十常侍之乱,洛阳城血雨腥风,董卓趁机携凉州精兵进入都城 ...

  •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吕布篇(尾声,其二)

    汉末群雄系列之吕布(尾声,其二)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吕布重大事件之十五--反客为主,袭取徐州 在往期文章里,笔者已经用多篇文章介绍了吕布自出道以来至争夺兖州期间的主要历史事迹,本期咱们来聊聊 ...

  •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吕布篇(尾声,其一)

    汉末群雄系列之吕布(尾声,其一)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吕布重大事件之十二--兵力来源 吕布入主兖州,是一次突然袭击,在曹操全力向徐州陶谦倾泻复仇怒火时,吕布被张邈.陈宫为首的反曹势力迎接到兖州 ...

  •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吕布篇(特别篇)

    汉末群雄系列之吕布(特别篇)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吕布重大事件之九--出逃武关,投奔袁术 吕布在历史上的人生轨迹,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刺杀丁原投奔董卓以前的时期:第二阶段为效命董卓时 ...

  •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吕布篇(下)

    汉末群雄系列之吕布(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吕布重大事件之六--合谋王允,诛杀董卓 吕布与董卓之间最直接的矛盾,就是董卓因为一点小事拿手戟扔吕布,由此吕布认清了所谓义父子,不过是利益的结合, ...

  •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吕布篇(中)

    汉末群雄系列之吕布(中)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吕布重大事件之三--盗掘皇陵 本期文章我们接着讲吕布,主要为您介绍吕布投靠董卓期间的历史事件. 初平元年(190),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联军讨伐董卓 ...

  •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吕布篇(上)

    汉末群雄系列之吕布(上)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本期开始,将用数篇文章跟大家聊聊吕布.作为汉末三国时期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之一,吕布的身上拥有不少标签,诸如:三国第一猛将.人中吕布马中赤兔.飞将.乱 ...

  •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张杨篇(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本文除讲述汉末群雄之一.河内太守张杨的相关历史事件外,还将介绍相关历史人物的结局,全文较长,在保持耐心的情况下如果有兴趣,不妨结合笔者之前的文章一起来读,有助于理解相关人物 ...

  •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张杨篇(中)

    汉末群雄系列之张杨(中)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张杨重大事件之五--结好曹操 在上一篇中,笔者讲到张杨被董卓封为建义将军.河内太守,作为董卓与袁绍两大势力中间的缓冲地带. 初平三年(192)四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