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不时做一个傻瓜,也挺好 ——《别做正常的傻瓜》│ 书海遨游 No.21020

书海遨游 No.21020

推荐指数:☆☆☆

   时不时做一个傻瓜,也挺好   

——《别做正常的傻瓜

原书阅读:290分钟

本文字数:1,698

本文阅读:5分钟

“本书的目的就是帮助你揭开障目之叶,使你充分地认识到这些正常人所犯的欠理性的误区,同时教你几招避免误区、纠正错误的妙方,让你少几分正常,多几分理性。”

我会看成是一位中国学者写的基于行为决策学的科普书籍。这类书我很少看到中国学者在写,更多的是欧美的译本。可以看到作者还是很用心的帮助读者整理了很多研究成功,书中涵盖了几乎我看到过的所有关于行为决策发现的人性偏见和行为效应,大概包括了以下一些:

交易效用偏见、比例偏见、沉默成本、证实偏见、适应性偏见、期望值理论、期望效用理论、前景理论、损失规避效应、赋予效应、安于现状、语义效应、定位效应、忽略先验概率、忽略中值回归、单独评估和联合评估……

当然这些被解读为非理性的行为,其背后也许可以都归结于积极心理学里心理账户的概念,即“个人和家庭在进行评估、追随经济活动时有一系列认知上的反应。”

“不做正常的傻瓜,就应当避免人为地设置心理账户,把不同用途或不同来源的钱割裂开来,你应当让财富在各个心理账户间相互流通。”

作为中国学者写这类书最大的亲切感就是很多案例或者比喻都是来自国人的经验,语言也更为的通俗易懂,行文更加流畅。

同时作者也用了一个很特别的比喻,把“人”比作了“正常的傻瓜”。我不知道作者对于“傻瓜”是如何的解读,或者说褒义还是贬义。至少我的理解是在竭力的否定这些来自于人性的自然反应,引导大家做出更多理性的决策。

就像作者说的,“本书本身就是着眼于正常人思维上可能存在的不足,帮助正常人向更加完善的理性决策者的方向靠近。”似乎有一个前提假设就是理性,乃至纯粹理性的决策者就是好的,就是我们要去改进的方向。

这会让我意识到我曾经的处世模式,或者也能看到周围很多人的一个信念,理性决策比感性决策好。我只是好奇作者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能完全做到纯粹理性决策吗?如果连作者都会犯“傻”,那可不应该了。

相比这种观点,我现在还是更喜欢行为决策学的创始人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他们的观点。当初卡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不是因为他告诉全人类要去做更理性的决策,而是发现非理性决策是人性的常态,也可以加以利用。既可以理性决策,也可以感性决策,这是一件很棒的事,这才是人。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还真的蛮喜欢做一个傻瓜的。

我个人认为行为决策学最大的价值在于帮助我们去觉察感性及理性的差异及相应的影响,最终我们还是可以选择的。并不是要偏向哪个维度,更加不是要只做感性或者理性决策。其实很多时候理性评估的维度是很局限的,纯粹理性决策更不一定能得到我们内在的平衡。

想到休谟的一句话,“理性是且只应当是激情的奴隶,并且除了服从激情和为激情服务之外,不能扮演其他角色。”

我个人建议,如果要学习和了解行为决策学,还是多看看卡尼曼的书吧。

2021-05-19


作者:奚恺元

附录:幸福准则

1、好事一起享受不如分开享受

2、坏事分开忍受不如一切忍受

3、大好事小坏事分开经历不如一起经历

4、大坏事小好事一起经历不如分开经历

5、好事晚说不如早说

6、坏事早说不如晚说

7、静止的好事不如变动的好事

8、变动的坏事不如静止的坏事

9、小奖不如不奖

10、小罚不如不罚

11、好事有选择不如无选择

12、坏事没选择不如有选择

13、大中之小不如小中之大

14、有用的不如无用的

15、说要的不如想要的

16、公开的不如不公开的


“每日糊图”:每天都会发一张自己拍的照片和一段原创的文字,和你分享着生活和心情。

“书海遨游”:本人看书很杂,每看一本书都会感慨几句,也以此分享给大家,当然更喜欢和大家一起讨论,引发更多的共鸣。

“每月一片”:每月还会挑选一部当月看的最喜欢电影,做些感想和评价,以此推荐给大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