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叛逆、成绩...家长烦恼知多少

在孩子成长中,家长们绕不开的一个词就是:教育焦虑。

小到看什么书,和谁交朋友,配不配手机。大到报几个兴趣班,上哪所学校,无一不是在艰难的抉择中操碎了心。

据《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显示,68%的家长都存在焦虑情况,其中,小学阶段最为严重。

而家长们关注的话题,即便是到了2021年,依然逃不出这么几个。

第五名

隔代教育冲突

焦虑家长占比:61%

如今,越来越多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或者别的原因,无暇顾及孩子,就把老人接到身边,由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来肩负起照顾孩子的重任,本来是为了减负,但谁曾想到,爸爸妈妈们心更累了。

孩子生病

你说赶紧送医院,老人说没事没事,捂一捂发个汗就好了;

孩子打游戏

你把平板手机都没收,老人却悄悄拿出自己的手机,给孩子玩

孩子不想写作业

你忍着脾气在旁边盯着,老人说:不想写就歇歇,当年你不想写作业,我们也没有这么逼着你啊!

孩子做错事

你苦口婆心的教导着,嘴巴都说干了,老人轻飘飘一句:不至于不至于,别听妈妈的,到奶奶爷爷这里来,不哭了不哭了哦...

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可是,年轻一代的父母接受的是更先进的教育方式,倾向于科学育儿,教养孩子成人。

老一辈受限于时代,更多的是依靠自己固有的经验和知识来带娃,更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吃饱穿暖过得开心。

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差异,导致两代人在带孩子的过程中鸡飞狗跳,矛盾横生。

老人委屈,家长生气,影响最大的要数孩子,他们夹在两代人之间,情感上更倾向偏爱自己的一方,反而没有那么强烈的是非观念和规则意识,极容易形成偷奸耍滑的性格。

家长们对此焦虑万分,偏偏形势如此,又离不开老人帮忙,愁得发际线都开始上移。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隔代教育确实存在一定的弊端,但我们没必要把老人和自己放在完全对立的一面,毕竟大家目的一致,都是为了孩子,只是爱的方式不一样罢了。

既然如此,我们是否可以先从焦虑的情绪中抽离出来,想办法解决问题?

首先,对老人的付出表示理解和尊重,让他们有成就感和价值感,这样一来,家庭氛围和谐,成员关系融洽,有些话就好开口了。

其次,多跟老人交流,不吹毛求疵,但原则性问题必须达成一致,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他们更新教育观念,认识这样做的必要性,大家出发点相同,也不是针锋相对的仇人,沟通起来问题不大。

最后,长辈只是起一个辅助作用,更多的责任还在父母,工作之余尽量自己带孩子,多陪陪他们。孩子的情感需求、安全感建立、性格养成,这些都离不开父母的直接参与。带好自己的孩子,承担起父母的责任,才能真正从隔代教育的焦虑中跳脱出来。

第四名

起跑线竞争

焦虑家长占比:67%

起跑线的竞争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坐拥优质学位,踏进名校门槛后,还要继续拼孩子们的时间和精力。

舞蹈、钢琴、围棋、书法、绘画.....孩子们的时间被各种培训班和兴趣班占用,这其中,一小部分是出于兴趣,更多是顺应家长的规划。

360儿童成长守护做过一组调查,城市里的孩子每年平均报4个兴趣班,周末时间也主要花在这里,占比高达26.3%。

孩子们叫苦不迭,家长的负担也不轻。

央视财经频道去年发布的《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7-2018)》显示,中国学龄家庭日常消费支出中,孩子教育占比高达57.2%。

而这其中,很多家长为孩子准备的教育基金,远远高于自己的年收入,也就是说,他们是在负荷前行。

起跑线上竞争激烈,问及原因,家长们的回答大同小异——

希望孩子出人头地。

想孩子以后过得好一点,别走我的老路......

别人都在学,我家孩子不报,不就落后了?

上一辈不曾完成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人望子成龙,也有外部的大环境逼着家长把孩子往培训班里送,谁都不容易,谁敢不焦虑?

重视孩子的教育固然,但最不该输在起跑线上的,不是孩子们的学校,也非成绩和特长,而是家长:你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我们应该以身作则,积极发挥榜样的作用。同时,不断学习进取,打造更好的格局,给孩子提供更高的台阶。

第三名

校园安全

焦虑家长占比:83%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五千多名中小学生调查发现,32.5%的孩子在学校偶尔被欺负,6.1%的孩子经常被欺负,总计87%的孩子曾遭受过其他同学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

再看看新闻:10岁女孩被连扇耳光,14岁男孩因一副耳机被同学活活打死,高中女孩被校园霸凌十年......

这些频发的恶性事件引发了家长对校园安全的高度焦虑:

孩子年纪小,保护能力差,又不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被欺负了到底该怎么办?

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的建议是:打回去!

打回去,并不是要以暴制暴,而是教给孩子一种维护自己权利的意识:你伤害了我,我就有权进行反击。

在进行安全教育时,我们应该告诉孩子,如果有人欺负你,你应该——

●大声制止

盯着打人者的眼睛,严肃地告诉对方:打人是不对的!

一般情况下,迫于言语威慑,小孩子之间的打打闹闹都会停止。

●勇敢反击

人都有欺软怕硬的心理,打回去是为了告诉对方:我不好惹。

至于打不打得过,那个另说,一定要把态度表达出来,让对方意识到这个孩子不是软柿子,不好拿捏。

●及时求助

如果双方实力悬殊,尤其对方带有危险工具,一定要先保证自己的安全。

离开现场,然后及时向老师和家长反映情况,借助大人的力量解决问题。

以上说的是如果孩子被欺负怎么做,在这之前,我们更应该关注:如何预防孩子被欺负?

●加强身体锻炼

鼓励孩子多运动,提高身体素质,有运动就有爆发力,别人就不敢轻易欺负,同时也可以提高自保能力。

●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心理学家罗纳德·斯莱比说:“哪怕是只有一个小朋友站在你孩子一边,这对想欺负他的人都是一股强大的威慑力。”

而且,性格开朗、人缘好的孩子,往往都不会被欺负。

孩子安全无小事,从日常做起,做好孩子的安全教育工作,同时留心孩子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和孩子沟通。

最后强调一点:我们要培养孩子不被欺负的气场,更要教会孩子不打人的修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校园安全问题。

第二名

手机上瘾

焦虑家长占比:83%

10岁以下的孩子,上网主要靠手机,用途不外乎那么几个,刷视频、玩游戏、看直播......

家长们对此忧心不已:

钱都给我刷没了!

一天就知道玩手机,作业不做,成绩烂成啥样了都?

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手机上瘾更多影响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颈椎受损,视力损伤,这些伤害是不可逆的。

尤其是视力问题,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孩子看20分钟的投影

视力平均下降到10.4度近视状态;

连续看20分钟液晶电视

视力平均下降到18.8度近视状态;

连续玩20分钟平板电脑

视力平均下降到41.7度近视状态;

连续玩20分钟手机

视力平均下降到43.8度近视状态。

也就是说,电子产品对孩子视力的伤害,手机>平板电脑>液晶电视>投影,也难怪83%的家长都陷入“手机上瘾”的焦虑之中,看到这数据,换谁都坐不住!

光焦虑没用,重要的是解决问题,收手机、断网,这些治标不治本,家庭教育中,孩子的问题其实是家长的折射。

就以手机来说,多少家长回家以后抱着手机不放,一会儿处理工作,一会儿刷朋友圈?就连小朋友忍不住吐槽:手机才是爸爸妈妈的孩子,是家里的二胎。

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自然就会在别的地方寻找寄托,再受家长影响,可不就沉迷手机了嘛。

所以,焦虑并非无解,从自己做起。

回家以后,少在孩子跟前玩手机,多陪陪孩子,做做游戏,运动一下,干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父母的榜样摆在那里,孩子也在现实世界得到了满足,就不至于去虚拟世界寻求寄托。

第一名

学习成绩

焦虑家长占比:90%

学习和成绩从来牢牢挂钩,没有那个家长不重视。

有的因孩子不爱学习,急得四处求医;

有的因为孩子数学没考到95分,一气之下把孩子扔在高速上;

更多的,为了提高孩子成绩,疯狂报辅导班,一门奥数都要三个老师,博采众长。

据新浪教育调查,81.26%的孩子都上过辅导班,三成中小学生每年在这上面花费5000-10000元。

归根究底,还是由于社会人才选拔机制,从小到大,都摆脱不了考试,有考试必然牵扯到成绩。

再加上望子成龙心态,家长们谈成绩而色变,只好用给孩子增负的方式缓解焦虑。

孩子的书包越来越重,时间被挤压的不剩分毫,十来岁的小小少年活得跟成年人一样累,就算换回来满意的分数,心理上也压抑了一堆问题。

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有10万青少年自杀,这其中,排名第一的因素是学习压力太大,占比45.5%。

这组数据简直触目惊心!

我们倡导学习,是为了孩子有更好的生活,而不是让他们压抑,自己也陷入焦虑的泥潭。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

比起孩子考了多少分,我们应该更应该关注他有没有明白努力的意义;比起他做了什么,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更重要。

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尊重,而非自己梦想的延续和希望的寄托,如果想明白这一点,可能就不至于那么着急。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把放在孩子身上的注意力收回来,关注自己,努力提升眼界和见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内心强大,才是对抗一切焦虑最有利的武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