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阿丽塔”之后的“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 每月一片 No.34

每月一片 No.34

写在“阿丽塔”之后的“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

推荐程度:*****

(无论别人评价如何,自己喜欢就行)

原片观赏:125分钟

本文字数:3,373

本文阅读:11分钟

珍月里那阵年味已经淡去,照理说现在最热的应该是奥斯卡。原本也想写一个奥斯卡片什么的应应景。不曾想看过几部今年奥斯卡获奖片以后,没有什么特别感觉,憋了许久,也写不出什么。

反而是看了《阿丽塔》之后,朋友圈余温未消的《流浪地球》讨论因为《阿丽塔》的上线又再次升温。这次《流浪地球》观后似乎分派站队特别明显,爱恨分明,甚至还第一次见到因为对于电影的不同意见,朋友反目、微信拉黑等等。

这次《流浪地球》讨论也让我想了许多,回味不少。于是决定还是炒炒冷饭,这个月来说说《流浪地球》。

首先,讨论甚至争论的地点是在于“评价”的不同。那我们为什么要评价一部电影?还要所谓的打分?

我不是电影专业的,只是一个业余的不能再业余的电影爱好者,只能先度娘一下“影评”的定义,“是对一部电影的导演、演员、镜头语言、拍摄技术、剧情、线索、环境、色彩、光线等进行分析和评论。电影评论的目的在于分析、鉴定和评价蕴含在银幕中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社会意义、镜头语言等方面,达到拍摄影片的目的,解释影片中所表达的主题,既能通过分析影片的成败得失,帮助导演开阔视野,提高创作水平,以促进电影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同时能通过分析和评价,影响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和鉴赏,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从而间接促进电影艺术的发展。”

我看到的关键词是“电影艺术的发展”,当然这个定义不一定是所有人都认同的。我只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评价一部电影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喜爱程度,进而分析给朋友们,让大家看到,喜欢的类型想多看到,不喜欢的类型想多回避而已。

这就和我喜欢吃甜食,榴莲一样。当然,我相信我很多好朋友里面一定有不喜欢吃榴莲的,这应该并不妨碍维系朋友友谊。

当然评价也许可以深刻到反映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层面。就好像在50年前,你如果敢于评价八个样板戏只有三颗星,甚至一颗星,那你一定很牛,因为牛棚在等着你。对于这种深刻,国人应该很熟悉吧。

如果一部电影能如此深刻到八个样板戏的程度,成为试金石。那无论如何,就算只是出于好奇我也想去看一下。貌似这样还能促进不少电影票房。

当然也可以看成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喜好不同就没有共同语言,这也是人之常情。如果一部电影能将“道”如此清晰的划分出来,那也是很厉害的。如果真的是“道”,借用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对于已经有44.8亿票房的电影,难道就如此一无是处吗?

这里也许很多人会想到票房56.78亿的《战狼2》,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确《战狼2》我也有很多想吐槽的点,但我对于《战狼2》的评分是二颗星,因为它有它的价值。这个社会从来都是雅俗共赏的共同体,而且我敢肯定的说,“现象级电影”一定是很多电影投资人每天在苦思冥想的课题。

说到这,很容易想到《阿丽塔》在北美的票房是远没到预期,比《乐高大电影2》还差,而到中国来却备受追捧,难道这不也是一部“现象级电影”吗?

所以,回到评价的初衷,无论评价的是什么,我们应该都是为了电影的发展,看到更多我们自己喜欢的电影。至少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流浪地球》是在中国TOP level的科幻片,而且相比之前国内的作品有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在电影特效上,以及大刘的二次创作。

关键能够努力试着把大刘的故事呈现出来,以此所有《三体》迷的梦想也许能更近一步,在有生之年有可能实现。

再借用一句话,“发展是硬道理”。这句话大家的评价都OK吧。

其次,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一部电影?

评价是讲标准,或者说维度。可以看到这次朋友们热议的维度各不相同,这也反映了每个人的偏好不同,原本无可厚非。但如果谁坚持自己的维度就是最重要最致命的,那是不是有点以偏概全了,这可是逻辑谬误。

其实我看下来,不喜欢《流浪地球》的朋友们的关键点无非三个。其中前两个还特别有关联,算一个维度,一个是科学BUG太多太荒谬,一个是科学知识太多看不懂。这无非是对于“科幻”的评价。

借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话,“想象力创造出来的是有可能存在的事物或可能发生的事情,而幻想虚构出来的东西是不存在的事物,它们从前没有,以后也不会有。”本来人家就说清楚是幻想了,你还如此认真的话,似乎要表达的已经和科幻电影本身无关了。

当然,我们看到许多曾经的科幻桥段都已经成真。但也不代表科幻不能成真就是耍流氓。于是会很容易想到《阿丽塔》里面的很多科幻的设定,反而没见有人对此有所异议。这其中的区别在哪?

在此我只想对在此点很认真的理科生说一句,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还有一处区别的确很明显,这个是朋友们诟病《流浪地球》的第二个维度,演技。这点的确是硬伤,相比《阿丽塔》里AR全脸建模的“表演捕捉”技术,这已经成为好莱坞的标准技术,演员表演过程沉浸式的表情传达的淋漓尽致,而且好莱坞的演员的确会演。而《流浪地球》的演员就生硬做作了许多。

人是感情的动物,不是看动作有没有到位,而是整体语言,包括文字、语音、语调、肢体等等信息的传达。借假修真也许是演员的课题,也是很多国产电影的重要课题。

我这再补充一个维度,多视角的分镜演绎。这点上《流浪地球》就远不如《阿丽塔》。当然我们可以解释为大量打斗镜头的需要,但我们更应该坦诚的认识到这是导演的理念,或者也可以说是和预算息息相关。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多视角是一个重要乃至必要的手段。特别是一些关键镜头,《阿丽塔》往往会用7、8个乃至更多的分镜配合不同的焦段,而相比这类分镜数量,感觉《流浪地球》是要少一个数量级的。

还好这是钱可以解决的事情,随着票房市场的体量越来越大,希望能滋养出更好的电影质量,当然不希望滋养的是某些人的荷包。

似乎这些维度都是《流浪地球》相对较弱的地方,于是我想说说两点《流浪地球》的出色之处。

一、故事的完成度,从环境人物设定到最后结局的剧情完整度来说,比《阿丽塔》要好很多。如果没看过《统梦》的话,会对《阿丽塔》中撒冷的存在以及月球之战会有很多疑问,而且还明显的留下了后几部的空间。而我觉得最大的困惑是在于,雨果和绮莲弃暗投明的瞬间蜕变有些摸不着头脑。在此点上《流浪地球》虽然和原著小说差异不小,但已经可以是一个完完整整的故事,这已经够了。

二、尿点,《流浪地球》全程几场戏连接的非常紧密,总体节奏还算紧凑。《阿丽塔》有很多感情戏,儿女情长难免会有些拖沓,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看到有几处穿帮镜头,都是连续两个镜头之间突然道具少了一个,这会让人很出戏。也许《流浪地球》也有,我想说的是能在看第一遍就能发现这些BUG的,我只能说电影没有让我完全的沉浸其中。而且稀稀拉拉的影院里面的确有3、4个半程去上厕所了。

当然,维度的话题是说不完的,只能说各有所好。我们也可以看到故事设定上男性会喜欢《流浪地球》的宏伟,女性会喜欢《阿丽塔》的女性视角。这本来就是苹果和橘子没法比的事情。

所以看到豆瓣上《流浪地球》的评分,有31.3万人5星好评和2万人的1星差评,我只会说你们都对,一个分数是说不清个所以然的,也没必要针尖对麦芒。还是那句话,如果谁觉得自己是绝对的好和绝对的差,你就太当真了。

再者,怎么看待中外差异?

在评论《流浪地球》中一个很重要的焦点是中外差异。正好紧接着《阿丽塔》上线,可以稍微比较下。

从电影技术层面来说,必须坦诚的说,中国要落后欧美一二十年。从一套人体外骨骼要卖到50万,可见一斑,这是一种技术垄断。包括《流浪地球》特效制作的8个团队里面只有3家是国人的团队。无论国人自己完成度有多少,不可否认欧美技术的重要性。这是客观存在的。

而当看到有朋友评价《流浪地球》的思想水平还停留在农耕时代,和《阿丽塔》的现代化水平相去甚远。坦率的说,我是有些不理解,甚至还有一些情绪。

我会想到国足,很多人会怒其不争,但我相信真正的球迷还是从骨子里希望中国足球能够崛起的。如果是希望看到更多更好的中国电影,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多些期望,少些鄙视。还想着棍棒底下出孝子吗?这种理念早过时了。

更何况事实真的有那么大差距吗?我觉得只能说是差异,而且这部分差异很大的程度上来自文化差异。单从这两部片子来说,很容易看出《阿丽塔》关注的是个人,而《流浪地球》关注的是集体,或者更贴切的词是“家”。这也许是欧美电影乃至书籍都鲜有涉及到的,特别是带着地球私奔。

当然还有一点要吐槽的差异,一边是上线以后才知道的吴京投了6000万救了《流浪地球》,另一边是兴事冲冲为了卡梅隆而走进影院,以为是《阿凡达2》,结果发现撇开原著作者不谈,卡梅隆只是两个编剧之一,感觉和导演卡梅隆没啥关系。就事论事,吴京这点靠谱。

最后,我想说说《流浪地球》本来我只给4分的,但看到那么多的黑粉,我还是想强调下对于中国科幻片进步的肯定,评了5分。是的,我的评分的确没有那么客观,这种评分本来就是大家的主观感受。只要能帮助推动电影的进一步发展,能看到更多更精彩的电影就好了,当然还有一个主观的愿望,能看到更多中国人自己拍的好电影。

2019-3-1

导演:郭帆

“每日糊图”:

每天发一张自己拍的照片和一段原创的文字,和你分享着生活和心情。

“书海遨游”:

每看一本书都会感慨几句,以此分享给大家,和大家一起讨论,引发更多的共鸣。

“每月一片”:

每月挑选一部当月最喜欢电影,做些感想和评价,推荐给大家。

大家可以在公众号的菜单中找到更多更详细的信息,如有任何问题,也欢迎大家随时留言反馈。

伴你一起

浸在消逝的时光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