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熟茶是广东茶厂发明的?揭秘渥堆发酵发明者疑团
“广东几个国营茶厂研发的发水茶,是最早的普洱熟茶。”
“20世纪70年代,昆明茶厂发明了渥堆发酵工艺。”
“昆明茶厂只开辟冷发酵道路,勐海茶厂才是渥堆发酵的改良和推广者。”
说到渥堆发酵的工序流程,很多茶友可能都烂熟于心,但说到渥堆发酵最早是谁发明的,却是业界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点,甚至以上三种截然不同的说法。
这些说法到底谁对谁错?当年是怎么研发出渥堆发酵的?第一批发酵出的普洱茶,和我们现在喝的熟茶,是一种味道吗?
今天,小编就来揭秘,关于渥堆发酵,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往事。
香港市场的熟茶需求
20世纪70年代,因香料运输而得名的香港,茶业发展繁荣,很多百年老字号的茶楼和酒楼,每年都要共计消耗来自世界各地4000吨的茶叶,这也使其有了“茶港'的别称。
在数以万计的进口茶叶中,普洱茶独占4成。在当时,普洱茶养胃助消化的作用,不仅在香港人尽皆知,而且台湾省,日本和马来西亚等地区也略有所闻。
而且由于国内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国内的茶叶出口,其他国家的茶叶需求,都需要通过香港这个中转站,才能完成采购与转运。
火爆的市场需求,再加上茶厂的生产限额,就催生了一个奇妙的现象:当时的普洱茶,不一定是在云南生产的,甚至不一定是用云南大叶种为原料制成的。
实际上,由于低于优势,当时出口到香港的大部分普洱茶,都是由广东的几个国营茶厂,用当地的小叶种茶叶,再拼进部分从云南调拨来的茶叶制成的。
按现在的角度看,这些产地不明的普洱茶,无疑是不正宗的,但受限于国家政策与实际生产,这也是无可厚非的,更何况这些普洱茶中,也有品质优异的上品,如“广元贡饼”。
当时的香港茶客心里,或许也有这种“正宗情结”,在一次广州交易会上,香港茶商和云南茶厂,才有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这也是渥堆发酵故事的起源。
首战告败的茶叶试制
1974年秋,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以下简称省茶司)的副经理宋文庚,专程到昆明茶厂,他带着广交会上港商交给他的茶样,是来询问云南的茶厂能否制作的。
事关重大,时任厂长的李希金,带着几位制茶老师傅立刻审验,从外观上看,这些茶样其貌不扬,黑褐色的条索比较粗大,属于九级粗老叶,相对低端。
而由于多年积压,这种等级较低的原料,当时昆明茶厂有近400吨的库存,之前只能少量拼入茶砖里慢慢消耗,如果能做成茶卖给香港人,问题一下就解决了。
就这样,昆明茶厂痛快地接下了这个任务,开始试制这种“香港普洱茶”,不过当时茶厂只注意到原料级别,却忽略了其他方面,制茶出现问题也就在所难免。
一开始,制茶师傅按照以往的热加工经验,认为可以通过高温使茶叶变色,从而形成茶样的黑褐色,不过,他们把这种工艺想得太简单了。
任务下达的第三天,厂里按照热加工理论,从库里取出了五吨九级晒青毛茶,并一次性放入发酵池,用蒸气蒸喷两小时,又捂了九小时。
经过摊开晾凉后,这些毛茶确实由青转褐,达到了与样茶接近的色泽,但茶汤和叶底却还是发酵前的黄色。事实证明,这种“热发酵”是行不通的。
不过,这批茶后来还是被求茶心切的港商买走了,并给出了“有火味”的市场反馈,客户的鼓励让茶厂端正了之前轻视的态度,开始尽心尽力地研究。
渥堆发酵的最终面世
查阅资料后,一位技术人员从历史角度入手,发现香港人最早喝的普洱茶,是在建国前由马帮运输的,如果能清晰其中的原理,或许能解开转化之谜。
当年马帮运输的号级茶时代,由于交通闭塞,路途遥远,这些茶难免日晒雨淋,在漫长的运输过程,慢慢地发生了氧化。
如果能依照这个原理,创造一个人工氧化环境,是不是就可以做出类似的口感?这位技术人员想到了直接往茶叶上泼水,进行“冷发酵”。
与此同时,另外一边的调查突破了突破性进展,原来这些褐色茶样,不是香港产的,而是由广东国营茶厂试制的“发水茶”,这和“冷发酵”的思路不谋而合!
1974年秋季,昆明茶厂开始了第二次茶叶试制,这次是先在毛茶上洒水加湿,再把其搅拌均匀,使所有茶叶均匀受润,然后渥成一堆。
为了使这些茶堆达到一定集温条件,还要再采取保温控温措施,具体是通过人工不断翻堆,稳定茶堆内部的温度和湿度,使茶叶后发酵能在可控下加速进行。
在长达一个半月的渥堆发酵后,这些色泽油黑,滋味苦涩的晒青毛茶,就转化成了外形红褐、茶汤红亮,滋味甘醇的普洱熟茶了。
不过当年实际试制可能还没有上面这么完善,也会存在很多瑕疵,由此还衍生出了“昆明茶厂研发,勐海茶厂推广”的说法,由于尚有争议,小茶胡就不过多赘述。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当年用冷发酵技术生产的普洱茶,已经具备了熟茶的雏形,这种敢为人先的试验先行者,是值得鼓励的。
用“渥堆”来快速可控发酵的生产模式,是一次大型人为干预发酵进程的人类工程,也是整个茶叶发酵史上的重大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