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韵之一:窑火抒情 / 刘新中
瓷韵之一
窑火抒情
刘新中
一
我对火情有独钟,因为,我烧过十年窑。
脆弱的坯子一旦经过火的锻烧,就视之温润如玉,敲之铮铮有声,具备了强大的生命。
烈火中获得永生是壮美的,动人的。它抖落掉了浮躁,获得了纯粹。坚硬如钢,宁折不弯,即就碾落成泥,也是一捧锋利的骨茬。
二
火奇妙而智慧,伟大而深刻。初进窑场,我以为火不过是煤炭木柴的升华物。久了,才发现火这个精灵,不光给陶瓷以高贵的品格,它还可以在一个瞬间,展示它迷人的另一面。
钢铁石块是冰冷的,火能够迅速把自己的热情传染给它们,使得它们也热烈起来,晶莹透亮,具备火的品质。
水天生是火的克星,但火敢于伸出双臂以宽广的胸襟拥抱它。火的情感到极致时,一锨锨浸满了水的煤炭扔进去,火立刻劈劈啪啪地跳起欢乐的舞蹈。
三
火是七彩的,窑场里,火会向你展示它的全部美丽。红红的火显现娇态的美。这一种红属于深红,间或夹杂些蓝色。它温和而幽静,略带些稚气,像一朵朵盛开的小花,让人感觉如暖洋洋的春天;
由深红浅红转向桔黄,这时的火无论如何像热情奔放的恋人,对生活对爱情充满了憧憬。它快乐地歌唱,勇敢地爱我所爱,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它蓬蓬勃勃的青春。
火最成熟时呈白色,它从鹅黄金黄而来。这时的火已消磨去了以往的稚气躁气,静如秋水,它把巨大的热情深藏在心底。哲人般静静地咀嚼和思考生活。只能从它雪浪花一样的形态里略窥见它排山倒海的自信和力量。
四
火与陶瓷不可分,陶瓷离不开火的哺育,火离不开陶瓷的弘扬。
一部中国历史其实就是一部陶瓷史,何尝不也是一部火的历史。
熊熊烈焰中,走出过半坡的尖底瓶与长颈陶壶,它活泼生动的鱼纹和形形色色灵动的线条,反映了先民们追逐生活,热爱生命的进取精神;走出过魏晋南北朝品种繁多的陶瓷器皿,狮子、飞天、莲花等外来物成为它寻常的饰物,书法舞蹈诸种艺术的渗透以及佛教对汉民族文化精神的影响,足以说明一个时代的大度与开放;走出过绚丽多彩的唐三彩,它利用釉色的交融流动,集中展示了大唐帝国飘逸华美的气质和风度;走出色调高雅轮廓清晰线条流畅的宋代青瓷,它的精致洗练圆熟有序,道出了赵宋王朝满足平稳自得闲适的文化心态;走出过黑白分明的刻花瓷具,元代的高压统治,使得这种白天与黑夜的交替,寂寥而沉闷,显现出面对现实的无可奈何与聊以自慰。
火就是历史的真实。
五
火是窑场的灵魂。
有火在,窑场才有神韵,才得以旺盛,才得以创造,才得以世代承继。
中国有许多著名的瓷窑,千百年来,兴废更迭。火时而远遁,时而微弱,但决不会消亡。
在窑工的眼里,火不媚不俗,不卑不亢,不粉不饰,恪守操节,重情重义。你给予它多少,它必然回报多少;你牵挂着它,它必然牵挂你。火是顽强的,一旦认准目标,就奋发进取,百折不挠,一息尚存也要拼搏到底。火的生命力最为强烈,只要一声呼唤,必定会卷土重来,烧出冲天浩歌,英雄气势。
火就在窑工心里。
所以,尽管历史沧桑,窑场沉浮,但窑工不绝,窑火不灭,它始终在广阔的土地上,燃烧出割不绝斩不断奔腾的华夏民族精神。
六
多少年来,对于窑火,我始终有一种神圣的感情。
我钟爱窑火;尊重窑火。窑火燃烧过我的青春,因此,我刻骨铭心,没齿不忘,我的肉体我的追求也如同这陶瓷一样,我常想假如有一天我成为粉末,人们定会从那些细小的颗粒中分辨出有它的血缘。
窑火灼伤过我,那是对他不理解的时候,等我对他有了粗浅的认识时,我却走了。
人的一生,应该接受一下窑火的锻烧。
到窑厂来吧,三伏酷暑,烈焰蒸骨,它能让你出一身透汗。
到窑厂来吧,天上一个太阳,地下一个太阳,它会让你的热血沸腾起来,对待人生不再冷漠悲观。
到窑厂来吧,阴暗和冷酷依然存在,我们现在和将来的时代,仍然需要窑火。
作者简介:刘新中,生于195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作家班,陕西省艺术馆研究馆员。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迄今已在《诗刊》《星星》《光明日报》《散文》《文学家》《中国诗学通讯》《秋水》等海内外报刊发表诗作1000余首,小说散文、评论、报告文学二百余篇。出版著作十二部。作品被收入《陕西诗人四十家》,《世界华人诗萃——悉尼世界诗人大会作品专号》,《陕西二十二诗人作品展》等二十余种选本(刊)。先后获文化部、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颁发的二十余项创作奖励。
曾参与组建铜川市作家协会并长期担任铜川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主编《铜川文艺》;创建铜川文学创作基地;编辑(主编)西部风情文库、铜川文艺创作丛书等80余种;辅导培养业余作者多人。2000年获陕西省第二届“德艺双馨”优秀文艺工作者称号;2001年铜川作家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特授“铜川文学特别贡献奖”。
《西北作家》精彩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