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皇帝与明代文化

皇帝是整个封建统治集团的最高统治者,皇帝的意志是统治阶级的最高意志。从知识结构、信仰崇尚以及行为特征诸方面来看,明代的皇帝,从开国君主朱元璋,到亡国之君朱由检,既有其共同点,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如明太祖的勤政俭朴,武宗的淫佚好武,世宗的崇尚焚修,熹宗的荒诞不经。由于明代诸帝的性格各异,更由于他们所采取的文化政策的不一,使明代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的景象。本文试图将明代皇帝作为一个群体,就他们的文化成就以及与明代文化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

与历朝的封建统治者一般无二,明代诸帝也大多采取一种“崇儒右文”的文化政策。这决不是一种历史的巧合,而是维护传统的统治秩序与本身的既得利益使其然。

△ 明太祖朱元璋

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农夫,识字不多,但对儒家学说尤为重视。早在元末,还是战争频仍时期,明太祖就开始对儒家学说悉心注意。元末至正十六年,太祖率兵到达江淮府,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谒文庙幸学”。至南昌,所行一如江淮。至正十八年,他征辟著名儒士范祖干、叶仪到自己的幕下,向他们询问《大学》一书有关治国之道的精义。“武定祸乱,文致太平”,这就是明太祖初次涉猎儒家学说而得出的印象。一旦武功告成,建国大明,明太祖更是大兴文教,大明孔子之道,“自京师以达天下,并建庙学,颁赐经籍,作养士类,仪文之备,超乎往昔。”出于崇儒的考虑,太祖对曲阜孔氏也百般尊敬,让孔氏子孙世袭衍圣公,秩视二品,还择一人为曲阜县令,在当地立学宫、教育孔、颜、孟三氏子孙。此外,太祖还亲幸太学,释奠孔子,极其严肃尊敬。显然,尊重孔子之道,在洪武一朝达到了极盛。

太祖虽出身农夫,但比较注重学习儒家经典。从历史的记载中可知,除《大学》与《孟子》之外,太祖阅读过的儒家经典还有以下几部:一是读《周礼》,由此而制定新的内侍诸司官制;二是曾观《大学衍义》,由此而深省“为君恤民”的道理;三是观《尚书》,由此而悟敬天与敬民的必要。当然,应该指任的是,太祖在阅读儒家经典的同时,也“好观《说苑》、《韵府》”等杂书与《道德经》,显示出学术不谆的特点。

明成祖在很多方面都有乃父之风,崇儒尊孔一仍其旧。在永乐年间,成祖重修曲阜孔庙,并亲自撰与《重修孔庙碑文》。在碑文中,成祖殷切地期望通过重修孔庙,使天下之士“有所兴起,致力于圣贤之学”,人人成为有用之材“以赞辅太平悠久之治,以震耀孔子之道”。

仁宗孝友天植,尤其雅尚儒术,勤于问学,对儒家诸经多所研讨,而尤其熟谙于《尚书》一经。他曾说:“为治不出此经,虽成康,皆苟道。”此外,仁宗还就《春秋》、《易》,《诗》诸经发表自己的见解,多所创获。仁宗在东宫时,就别无嗜好,一心只是蓄藏经籍,手不释卷。他所穿衣服大都宽博,“亦类儒者”。这种嗜好,同样也导致了他在即位以后,仍然执行崇儒重道的改策,洪熙元年,仁宗下令建弘文馆,选择一些学行端谨的老儒,如翰林侍讲王进、苏州儒士陈继,“国侍燕间备颐问”。

宣宗即位,守成祖法,崇儒重道的政策也一仍未改。早在藩邸时,宣宗就能在大寒大暑时不废阅读经史。即位后,他让儒臣讲授《易观大象》,从中得悟帝王巡狩之礼。随后,又以御书《洪范》及御制序颁示辅臣,语意颇得古人的精蕴。宣德八年,修广寒、清暑二殿及琼华岛,宣宗拟在此三处广置书籍。于是,他就下谕杨士奇、杨荣,让他们在馆阁中择取能书之人,取《四书》《五经》及《说苑》等书,每书录数本,“分贮其中,以备观览”。宣宗在位仅仅数年,但时常“楼倦以崇文讲学为先务”。

自英宗以后,除孝宗、穆宗之外,明代诸帝或沉溺于宗教而不能自拔,如武宗之嗜好番教,世宗之崇尚焚修;或游戏人生,不好读书观经,如武宗之好武淫佚,熹宗之擅长工匠造作。这样,自英宗以后,明代诸帝崇儒重道之事已属罕见,从而使明初所具有的大一统的文化盛势逐渐分崩离析,文化也由官方一统转为各家竞放。

孝宗即位,一反宪宗的崇道政策,而是对儒家垂青有加。弘治十七年,重修阙里孔子庙成。孝宗下令,让大学士李东阳前往祭告,并亲自御制碑文。在日常的经筵之外,孝宗还时常观看《永乐大典》,向臣下索要《太极图》,《西铭》等书,以便在宫中观览。

穆宗以宽厚躬修玄默。即位以后,对佛道二教大加整顿,进而推行崇儒重道的政策。在位六年期间,天下太平,海内富庶,有“太平天子”之号。隆庆之年,穆宗下令,命礼部遣官行取衍圣公孔尚贤及翰林院五经博士颜肇先、孟彦璞,另外又行取孔氏老成族人五人,颜孟二族各二人,驰驿来京,作为他幸太学时陪驾之臣。孔颜孟三氏子孙至京后,在礼部得到了穆宗的赐宴。

皇帝的右文政策固然首先体现在崇儒重道上,同时也广泛地反映在搜仿天下遗书,钦赐编辑刊行各类书籍,有时甚至是皇帝御撰的书籍上。

每当一个皇朝兴起,其首先的任务就是搜访遗书,以示右文。明代诸帝也不例外。早在立国以前的元至正二十六年,太祖就命有司访求古今书籍,藏之秘府,“以资观览”,建立大明帝国以后,太祖更重视文化事业的建设。他命礼部遣使购买天下遗书,并令书坊随即刊行天下。至洪武二十三年,福建布政使司先搜罗到《南唐书》、《金史》以及苏辙的《古史》,进上刊行。为了搜罗天下遗书,明太祖专门建立一座大本堂,取古今图书充实其中,还延请四方名儒,既是教育太子及诸子的场所,又成了他与名儒商榷古文、评论文字的场所。成祖继承太祖遗志,也将购求遗书当作右文首务。成祖在视朝之暇,常常御便殿阅读书史,或召见翰林儒臣,讲论经史。当他听说文渊阁子集两部图书多缺,就召见礼部尚书郑赐,命令他选择通知典籍之人,四出购求遗书。明世宗虽迷恋道教,但仍有风雅好儒的一面。他专修了皇史宬,并于嘉靖二十二年下令,重录《四书》《五经》与《性理大全》,全部纳藏于皇史宬。至嘉靖二十四年,玉牒纂修已成,他又下令将玉牒“藏于皇史宬”。

书籍的编纂作为一种文化的积累,既是崇儒右文的体现,又能起到宣传教化的作用。明代的各朝皇帝十分重视修纂各类图书。开国皇帝明太祖对书籍的修撰,更是鼓励甚勤,留下了不少文化遗产。洪武一朝,太祖下令编辑的书不少,胪述如下:元至正二十六年,编成《公子书》、《务农技艺商贾书》;洪武元年,修成《女戒》;洪武八年,修成《洪武正韵》一书;洪武十二年,《春秋本末》一书编辑完成;洪武十七年,诸臣修成《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洪武二十一年,儒臣编集《武士省躬录》成;洪武二十五年,颁《醒贪简要录》于诸司;洪武二十八年,修成《礼制集要》,颁布中外。

成祖承太祖遗绪,修书之勤,不亚其父。综合诸宗记载,概述如下:永乐之年,修成《古今列女传》一书;二年,辑《文华宝鉴》成;五年,修成《永乐大典》;十三年,儒臣编修《五经四书大全》、《性理大全》成;十七年,侍臣重新纂辑《神仙传》成;十八年,儒臣辑《孝顺事实》成。

随后各朝所编图书可考者计有:洪熙元年,撰成《周易直指》、《周易大义》;宣德元年,修《外戚事鉴》、《历代臣鉴》成;成化九年,考订朱熹《资治通鉴纲目》;嘉靖五年,撰成《鉴古韵语》一书。

明代诸帝不仅赐撰书籍甚多,而且白己也勤于纂述,所以留下的御制书籍很可观。太祖圣德神功,超出历代帝王之上,在位三十年,多有制作,大多出自宸衷御札,与前代帝王的假手臣工,大相径庭。据弘治五年(1492年)丘濬上奏,他在内府所见到的太祖御制书有《皇明祖训》、《大诰三编》、《大诰武臣》、《资世通训》、《御制诗文》。

明成祖御制的作品也不少。永乐七年,成祖在政务之暇,采圣贤之言,撰成《圣学心清》一书;八年,撰成《务本之训》;十七年,撰成《为善阴骘书》。此外,成祖还作有《神僧传》一书,又御注了《金刚经》。

成祖以后,仁宗在东宫时雅好著述,御制甚富。宣宗也很勤学,著述也不少。宣德三年,宣宗御制《帝训》二十五篇,“亲序其首,复题其后”。宣德九年,宣宗又召来杨士奇等,向他们出示自己书写的《洪范篇》及御制的序文。

宣宗以后,其他诸帝大多沉溺于宗教与玩好,不好著述,所作不多,留下的著述寥寥无几,开列如下:正统五年,英宗御制《观天之器铭》;成化十八年,宪宗御制《文华大训》;嘉靖初年,世宗御制《洪范序草略》一篇,并命大学士费宏再加润色;嘉靖五年,作《敬一箴》。

明代诸帝,或起自草莽,或长于深宫,虽然所生活的环境与所受的教育各不相同,对艺术的追求与爱好却是归趋一致,尽管在这种爱好的背后,其本身的目的与所起的作用会存在种种差异。明代诸帝对音乐、绘画、书法都有不同程度的接触,即使说不上在这些领域里成就斐然,但也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同的印记,值得引起注意。

先说明代诸帝与音乐之关系。明太祖即位以后,首要的任务就是制礼作乐。制礼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抛弃元朝的胡俗衣冠,恢复唐制,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套贵贱有别的礼制。作乐的本意则是为了和民声,格神人。为此,明太祖实行了一整套的音乐复古运动。早在吴元年秋七月,太祖就与音乐发生了关系,已能说明他在音乐上的造诣较高,并有一套自己的见解。在元朝时,古乐全废,只有所谓的“淫词艳曲”更唱迭和,而且又使“胡虏之声与正音相杂”。太祖对元朝乐章中所夹杂的腴词甚为反感,就命礼部尚书陶凯等更改旧词,摒弃“一切流俗喧哓淫亵之乐”,使音乐具有“和平广大之意”。至洪武四年六月,吏部尚书詹同、礼部尚书陶凯承太祖旨意,制成宴享九奏乐章。洪武年间,太祖还命僧人宗泐撰写献佛乐章,在佛教音乐上有所贡献。佛曲进呈以后,太祖亲自署其曲名为“善世、昭信、延慈、法喜、禅悦、偏应、妙济、善成”等,著为定制。太祖自己对音乐也深有研究,并亲自制作了“大祀天地乐章”。至洪武八年正月,太祖亲自主持大祀,就采用了自己制作的乐章。

明成祖也对音乐颇感兴趣。他的音乐思想显然与太祖是一脉相承的。早在永乐元年九月,成祖下谕侍臣:“皇考功德隆盛,乐章未有称述,其议为之。”笔者猜测,成祖宠幸高丽贤妃权氏,大概与权氏“善吹箫”也有一定关系。至永乐十八年,成祖又令内官尚“将《折桂令》、《醉太平》、《雁儿荡》三曲来看”,并下旨,对这些曲子,“不要管他腔调,只看中间字义如何?”成祖与太祖相比,已不似其父那样,显得严谨正大,而是粗犷疏阔。在对待音乐上也大致如此。如太庙、郊坛所用音乐,其乐辞都出成祖亲自制作,其中就有“杀了他才快活”等语,其中的乐器也大多是胡乐。

仁京虽说不上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但亦喜弹琴。他在《池亭纳凉》一诗中,就说到“援琴弹雅操,民物乐时康”。

△ 明宣宗朱瞻基

宣宗对音乐的爱好,大致也是太祖、成祖的继续,所喜者多为歌功颂德、弘扬朝廷恩典之作。如宣德三年九月,大学士杨士奇进《平胡铙歌鼓吹曲词》十二篇,宣宗喜纳之。

孝宗对官方音乐也格外注意,曾命太常寺知音官在内府造大祀乐器,“以纯金为钟,以西玉为启(罄)”。

太祖所复古的皇家音乐体系,至正德时,已被武宗浪荡殆尽。武宗爱好广泛,对音乐也极雅好,而且解之甚深。他亲自制作了《杀边乐》,一直被南京教坊司所传习。武宗极好百戏,所以宫中宴会,时常有百戏承应。这些百戏均是元朝的旧习,与明太祖所一贯倡导的箫韶之响大相径庭。随后的明神宗,也是爱听“新声”,不喜雅乐。

明世宗以藩王入承大统,其首先的任务是更定礼乐。嘉靖五年,当世庙建成以后,世宗就自制乐章,颁示大学士费宏等,命共更定曲名。太祖惓惓欲复古乐,终因草创而未成就。世宗入承大统以后,自认为兼明圣远作之全,又赶上了礼乐百年之会,一心想协和神人,考正音律。嘉靖九年,世宗下诏,发内府所藏金铜玉石钟磬于神乐观,让神乐观官员考正音乐,仍令科道官“举所知谙晓律吕之人以闻”。

在明代诸帝中,与音乐最有缘的皇帝,当推亡国之君朱由检。这位崇祯皇帝喜欢音乐,“万儿之暇,惟抚琴动操一二,亦不属意为也”。崇祯帝雅好鼓琴,善解琴艺。他曾经自制“访道五曲”,分别为《崆峒引》、《敲爻歌》、《据桐吟》、《参同契》、《烂柯游》。此外,崇祯帝还命中书尹大华订正历代琴谱,并亲自制作琴文五曲,分别为“五建皇极宫音君”、“百僚师表商音臣”、“于变时雍角音民”、“万国咸宁徵音事”、“四海来王羽音物”。其中第一曲就有“帝赐以禹畴兮”一句,第五曲又道:“建极维王,维皇建其有极兮,垂黻冕,授玄圭以为天下王。”所言均属心声,代表着皇家的气魄,文辞也较优美。崇祯帝的御琴在清初尚能见到,藏于济南李家。此琴用金玉象犀作为装饰,背面镌刻有“广运之宝”及“大明崇祯皇帝御琴”八字,尾部又有“翔凤”两个篆字。

在明代诸帝的艺术爱好中,与书法的联系也是极其紧密的,因此出现了一些善书的皇帝。太祖出身微贱,识字不多,但凭着自己的勤奋好学,也在书法上达到了一定的造诣。早在元末至正二十五年,太祖就对书法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此年,在应天府设置了国子学,其中成贯门之匾,乃书家詹孟举所书。太祖嫌“门”字写得不佳,就“粉其钩,卒不补”,所以门字一直缺钩。由此可见,太祖对书法独具欣赏力。另据大学士申时行言,至万历年间,太祖的御笔仍有不少贮藏在经阁中,大概总其有七十六道。这些御笔,“或片楮短札,或累牍长篇,朱书墨书,真体草体,灿然具备”。

战祖在闲瑕时,也曾“援笔肆书”,喜爱书法作品制作的精妙,由此深悟书法虽属匠艺,却也并非“生而能之”,面是“由积学所致”。成祖对书法爱之甚深,临御之初,就励精文翰,因此一些书学名家在永乐一朝相继受到了重用。在永乐一朝获宠用的书家有:陈登,专攻篆书;藤用亨,待诏翰林,工于篆籀;沈度,字民则,翰林学士,书法婉丽庄重,成祖称之为“我朝王羲之”;沈灿,字民望,因善书见知于成祖,召为翰林待诏,书法飘逸遒劲。永乐时期的翰林均称善书,其中尤以解缙的真行草、胡光大的行草、滕用亨之篆八分最为著名。

宣宗在几务之余,时常留心载籍。一等遍观古人翰墨,自然会有契于怀。当时日侍宣宗之侧的是书家程南云。宜宗为答谢他日侍之劳,于是在宣德十年二月十五日赋《草书歌》一首,于其中多所寓意,“书以赐之”。这位程南云,是江西南城县人,曾经在永乐时以善书预修《永乐大典》。此人颇读书,精通篆隶行书等书体,为宣宗所喜,幸宠甚厚。此后,孝宗亦喜书法,尤其嗜好已故学士沈度的书法,每天临摹数过。

△ 神宗书法

在明代诸帝中,真正堪称善书的只有神宗、崇祯帝两位。神宗自髫年即工八分书,为此太监孙隆专造清谨堂墨,款制精巧,极为神宗所爱。明神宗的善书,既是家学的渊源,也是受张居正等辅臣的影响。就家学而言,神宗生母慈圣皇太后就善书。同时,辅臣张居正等人在给神宗安排的教学课程中,也有习字一门,所用影格是《大宝箴》。这两者的影响,使得神宗初即位,就“好为大书”,所以时常有一些内使环立两旁,求神宗御书。万历二年四月,神宗赐给张居正“宅揆保冲”四字,吕调阳“同心夹辅”四字,六卿“正己率属”各一幅。同年闰十二月,神宗亲洒翰墨,大书“弼予一人,永保天命”八字,赐予张居正。这些大书,在张居正等看来,已是“笔力遒劲,体格庄严,虽前代人主善书者,无以复逾”。

神宗之子光宗,对书法也很有兴趣。每当讲学之暇,他就挥洒大字匾额、对联,“以赐青宫左右,虽祁寒大暑,未之少懈”。在这些书法作品上,他常常钤上“东宫亲御”的图章。

崇祯帝在书法上的造诣较深,在历史上也以善书见称。到了晚年,他更是多喜作字,在丈尺幅绡上,作劈窠大书,字显得矫健绝伦。崇祯的书法作品,大多临摹虞世南。写成后,不时赐与臣下,至清初仍有人视若珍宝。崇祯帝的书法作品,在明末清初传世的有“松风”二字,藏于布衣顾苓家。顾氏奉之草堂,颜曰“松风寝”。此外,尚有“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十字,藏于京师一士大夫家。每至书成,崇祯帝就“钤以玉玺”,印文有时是“崇祯御笔”,而有时则是“大明崇祯皇帝万儿余暇之笔”,有时又是“崇祯建极之宝”。

对明代皇帝来说,醉心绘画手不单纯是游戏三昧,消遣人生,而是为了网罗儒士,以示右文,有时甚至是出于政治宣传的目的。因此,画艺的工拙仅仅是次要的东西,最重要的则是政治效果如何。明太祖不擅绘画,却懂画理,注重实用,所以有时也曾涂抹几笔。如当时周玄素善画,太祖就下谕,让他在殿壁上绘天下江山,并亲自操笔,粗具规模,“倏成大势”。洪武元年,太祖命画士绘制“大孝行及身历经历艰难起家、战伐之事为图,以示子孙”,其目的是为了使子孙“知王业艰难”。这样,绘画又成了政治宣传教化的工具。

△ 明宣宗 萱花双犬图

宣宗以善画著称。他绘有《五花马》、《白燕》二幅,上面均亲题“赐太监袁琦”。画中燕上柳叶飘洒,用粉分筋,柳干颤掣,所学当是南唐李后主金错刀法。

宣宗以后,景泰帝虽不称善画,但也有绘画作品。如景泰五年,他就画有《花竹双鸟图》,“绢本方幅,高七寸八分,阔七寸二分,著色竹桃枝、杏花、双鸟”。

今人一般只知宣宗善画,所见也多为宣宗御画,不知宪宗宸翰也极工致。如宪宗皇帝曾画有一幅《文昌帝君像》。画中帝君“冠唐帽绿袍,束带履乌靴,手持玉如意,坐磐石上,神仪萧散出尘”。此画上题“成化十九年御笔”,押以“广运之宝”,显为宪宗御笔。宪宗所画,大多是神像、金瓶、牡丹、兰菊、梅竹之类的作品,但有时也作山水小景,所作潇洒出尘。宪宗性爱画,与画士极为亲近,一些画士投其所好,藉画艺以进,为此幸门大开。

孝宗能否善画,不得而知,但与画士的关系却非同一般。在一般臣子看来,绘画这类玩意虽技艺绝伦,但是有之不足以华国,无之也不足以损治,视绘画为无用之艺,画士为杂流。但孝宗与画士极有缘,即位之初,为装门面,也假称重惜名器,罢黜一些传奉书绘杂流,但不久就给以恢复。至弘治七年十一月,孝宗直接下令,让各处守臣“访取画士”,储养于内宫。不久,山西镇守太监刘政奏送画士白玺等十八人,一同送至御用监。

宣德至弘治诸朝,由于皇帝对画士的重视,最终培植了一个宫廷画派,在绘画史上留下了虽不称灿烂但也不可忘却的一页。

在明代诸帝中,太祖与成祖所受的教育不多,但因属于开国之君,本领阔大,气魄宏伟,故所作诗文在缺少文采之余,大都铿锵有力,大可讽诵。随后的各朝皇帝,多生长于深宫,经东宫儒士一整套符合儒家规范的训导,虽在文字水平上大有长进,但因远离了生活,而宫廷环境又造成了性格柔弱,因而所作诗文也体现了温柔敦厚这样一种凤格。在明代诸帝中,只有武宗好武,熹宗戏嬉成癖,因而在文学上无甚建树可言。

笔者一再强调,开国皇帝明太祖出身农夫,后通过亲近儒士,弥补了他从小所受教育的不足。早在戎马生涯时,他就喜欢阅读经史,不久就能操笔成文章。他曾对侍臣这样说:“朕本农家子,未尝从师指授,然读书成文,释然自顺,岂非天授乎?”这种出身虽因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而得到了彻头彻尾的改变,但在生活上依然保持着农夫的俭朴而没有多少的改变。这种生活经验同样反映于他的文学作品中,使文章充满口语化,显得通俗易懂。太祖的文学思想是反对言过其实,而以平实为贵。为此,他在文体上作了必要的改革,下诏:凡是表笺奏疏,禁止四六对偶,以免长雕琢浮文之风,文字一体讲究质实不华,典雅淳朴。平定蜀地以后,太祖就曾御制“平西蜀文”,并系之以诗。此诗文辞或未甚工,但怠质而情谦,大都归功天人,显示了他本人的文学风格。

明太祖的作品虽经文人的润色,但仍然保留了不少他本人那种朴实的风格。太祖起自民间,身经百战,深知民间疾苦,所以所写诗文的内容极其丰富。简言之,太祖诗文内容具有以下特点:(一)太祖起自民间,虽荣登大位,但对过去的生活仍念念不忘,对亲人的养育之恩感激不尽。如《皇陵碑》不讳艰难,《孝慈录》重服庶母慈母养母,《纪梦》叙及入濠之故等等,都具有相同的主题。又如《思亲歌》一首,则将慈母养育之恩比作慈鸟乳雏,对昔日微贱时的堂上亲人,表现了无限的思念。(二)从诗歌中可以发见太祖的性格特点与生活追求。大概是亲近文人儒生的缘故,太祖的诗,有时也反映了他对雅致生活的刻意追求。如《竹干青乐钓》一诗,就内容、风格而言,说它是一首文人诗也不为过。而《思老试壮》一诗,充分体现了太祖老当益壮、雄心不减的性格特征。(三)太祖的笔触更多的还是伸向如“大祀”这样的生活场景,虽有皇家的气魄,但终究是以歌颂太平景象为目的。如“大祀”一首,其中“鞠躬稽首参天处,四海讴歌贺太平”一句,已将这种目的暴露无遗。(四)太祖出身农夫,作品虽经文臣加工,但有些仍保留了朴实的风格,读起来朗朗上口。如《东风》一诗言:“我爱东风从东来,花心与我一般开。花成子结因花盛,春满乾坤始凤台。”

由于成祖对建文遗事的避讳与掩饰,因此建文一朝的遗事大多含混不清,即使建文帝本人的史实,也多被篡改,以致以讹传讹。如野史盛传,建文帝自幼即颖敏能诗,太祖命他赋新月,应声云:“谁将玉指甲,抓破碧天痕。影落江湖上,蛟龙不敢吞。”这首《新月语》为很多野史所转系,但据明末文坛宗主钱谦益考证,这是各书的附会,此诗实为杨维桢作,见于《东维子诗集》留。所以,对建文帝在文学上的造诣,现在还不能遽下判断。

明成祖在戎马之余,铺张文治,敕修《经书大全》与《永乐大典》。成祖也有御制集藏于宫中,不传人间,至今大概已不存于世。从《列朝诗集》所录《赐太子少师姚广孝七十寿诗》二首中,我们很难断定成祖的文学成就,因为这二首诗均属贺寿诗,算是应酬之作,不能反映文学水平,只能窥见“神龙之片甲”。不过,从成祖为人看,其诗当气魄甚大。

△ 列朝诗集

在明代诸帝中,真正堪称文采风流者,当推仁宗与宣宗。仁宗在东宫较久,虚怀好学,学问较为渊博。他酷好宋欧阳修的文章,“乙夜翻阅,每至达旦”。仁宗有御制集上下二卷,已不存于世。现在北京图书馆藏此书存目,系内府抄本。全集系文一,即“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诗256首,词8首。钱谦益《列朝诗集》收录了其中的九首诗,只是极少部分,我们只能据此分析仁宗的文学成就。仁宗亲近儒臣,为人雍容大度。诗如其人。仁亲之诗,大多雍容蕴藉,大有宫廷的风致,皇家的气魄。仁宗诗的内容涉及较广,春、夏、秋三季景致的变换,无不留下了他的吟咏,春有《桃园春晓》一诗,《阳春曲》一曲;夏有《池亭纳凉》一诗;秋有《江楼秋望》。尽管如此,由于仁宗的生活已不如太祖、成祖丰富,所以诗歌的内容也不外乎宫廷的生活场景,如上元节观鳌山灯、早朝等,以此体现宫廷诗歌的特点,即粉饰太平,思想较显贫乏。

宣宗颖敏过人,有志于经史。每次考试进士,常常自撰程文,说:“我不当会元及第耶?”显得极为自信。万儿之暇,游戏翰墨,长篇短歌,援笔立就。作有御制集,这就是至今仍留存于进的《宣庙御制总集》。

宣宗喜作诗,他自己就说:“朕喜吟咏,耳目所遇,兴趣所适,往往有作。”通观宣宗的诗作,具有以下四大特点:(一)受儒家文学思想之影响,诗作具有说理的韵味,《乐静诗》即可为例。(二)宣宗一朝,运际雍熙,治隆文景。宣宗时与臣下同游,赓歌纳作,造就了一个台阁体诗派。作为倡导者,宣宗的诗作也具有宫廷的韵味,这种衲味就是颂谀太平景象,显示皇家的宏伟气魄。《新春诗》、《元宵诗》、《七夕诗》等首,都是粉饰太平之作。(三)宣宗在明代诸帝中,也算是一个英主,所以他的笔触就不仅仅局限于皇家宫苑的生活,而是对民间百姓的生活与疾苦给以客观的描述。每当亢旱岁歉,宣宗均能循己自责,减租赈恤,并毫不掩饰地写下这些与太平景象不符的农民实况。如《书愧诗示户部尚书夏原吉》一诗,所反映的就是“关中岁屡歉,民食无所资”的现实生活。(四)宣宗为人风流儒雅,大有文人气习。故诗作中多有写景之作,而且显得文采斐然。如《四景诗》四首,对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变化的刻划堪称细致入微。

就目前而言,尚未找到英宗、景泰帝、宪宗的诗作,所以无从研究。倒是《列朝诗集》引用了孝宗的一首诗,名《静中吟》,使我们得以了解孝宗的文学成就。从《静中吟》一诗中,确实看不出孝宗有多深的文学涵养,只能发现他本人的生活实录。钱谦益曾认为孝宗“粹然二帝三皇,典谟训话,不当以诗章求之也”,此说在为幸宗开脱辩护以外,似乎也道出了孝宗诗章不佳的实情。

武宗好武,喜动厌静,与宣宗的为人风格正好相反,所以他写不出如宣宗那样风格细腻的诗作,只有一些流于粗疏的作品。据野史记载,武宗临幸宣府时,曾经写过一首小词,有“野花有色,村酒醉人多”。这两句确是他摆脱繁缛琐碎的宫廷生活的实录。正德十五年,武宗自称威武大将军,御制诗十二首,以赐大学土杨一清。在赐诗中,其中《上马留题》一首云:“正德英名已远播,南征北战敢当先。平生威武安天下,永镇江万万年。”所言虽多浮夸之词,却也直抒胸臆,道出真情。

世宗醉心于道教,却也风流自喜。万机之暇,喜作诗文。大学士杨一清曾进呈《元宵诗》,有“爱看冰轮清似镜”之句。世宗以为此句与中秋诗类似,改云:“爱看金莲街似月”。世宗时常与阁臣费宏等唱和,所作诗大有仙气。

神宗天藻飞翔,留心翰墨。曾作《劝学诗》一章,御书赐与太监孙隆,胙在吴中刻石。诗云:“斗大黄金印,天高白玉堂。不因书万卷,那得近君王!”所言虽具皇家那种盛气凌人的气势,自夸不当,但劝人勤勉好学,也算至理名言。

神宗之后,光宗短命,熹宗戏嬉,文学均无足称。崇祯帝喜读书,各宫玉座左右,大都置有书籍,坐则随手披览。他曾经作有四书八股文,“以示群臣”。此作后颁行天下,士子竞相传诵。惜未见崇祯帝的文学作品,故不能在此详加论述。

皇帝是整个封建统治集团的最高统治者,皇帝的意志是统治阶级的最高意志。从知识结构、信仰崇尚以及行为特征诸方面来看,明代的皇帝,从开国君主朱元璋,到亡国之君朱由检,既有其共同点,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如明太祖的勤政俭朴,武宗的淫佚好武,世宗的崇尚焚修,熹宗的荒诞不经。由于明代诸帝的性格各异,更由于他们所采取的文化政策的不一,使明代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的景象。本文试图将明代皇帝作为一个群体,就他们的文化成就以及与明代文化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

与历朝的封建统治者一般无二,明代诸帝也大多采取一种“崇儒右文”的文化政策。这决不是一种历史的巧合,而是维护传统的统治秩序与本身的既得利益使其然。

△ 明太祖朱元璋

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农夫,识字不多,但对儒家学说尤为重视。早在元末,还是战争频仍时期,明太祖就开始对儒家学说悉心注意。元末至正十六年,太祖率兵到达江淮府,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谒文庙幸学”。至南昌,所行一如江淮。至正十八年,他征辟著名儒士范祖干、叶仪到自己的幕下,向他们询问《大学》一书有关治国之道的精义。“武定祸乱,文致太平”,这就是明太祖初次涉猎儒家学说而得出的印象。一旦武功告成,建国大明,明太祖更是大兴文教,大明孔子之道,“自京师以达天下,并建庙学,颁赐经籍,作养士类,仪文之备,超乎往昔。”出于崇儒的考虑,太祖对曲阜孔氏也百般尊敬,让孔氏子孙世袭衍圣公,秩视二品,还择一人为曲阜县令,在当地立学宫、教育孔、颜、孟三氏子孙。此外,太祖还亲幸太学,释奠孔子,极其严肃尊敬。显然,尊重孔子之道,在洪武一朝达到了极盛。

太祖虽出身农夫,但比较注重学习儒家经典。从历史的记载中可知,除《大学》与《孟子》之外,太祖阅读过的儒家经典还有以下几部:一是读《周礼》,由此而制定新的内侍诸司官制;二是曾观《大学衍义》,由此而深省“为君恤民”的道理;三是观《尚书》,由此而悟敬天与敬民的必要。当然,应该指任的是,太祖在阅读儒家经典的同时,也“好观《说苑》、《韵府》”等杂书与《道德经》,显示出学术不谆的特点。

明成祖在很多方面都有乃父之风,崇儒尊孔一仍其旧。在永乐年间,成祖重修曲阜孔庙,并亲自撰与《重修孔庙碑文》。在碑文中,成祖殷切地期望通过重修孔庙,使天下之士“有所兴起,致力于圣贤之学”,人人成为有用之材“以赞辅太平悠久之治,以震耀孔子之道”。

仁宗孝友天植,尤其雅尚儒术,勤于问学,对儒家诸经多所研讨,而尤其熟谙于《尚书》一经。他曾说:“为治不出此经,虽成康,皆苟道。”此外,仁宗还就《春秋》、《易》,《诗》诸经发表自己的见解,多所创获。仁宗在东宫时,就别无嗜好,一心只是蓄藏经籍,手不释卷。他所穿衣服大都宽博,“亦类儒者”。这种嗜好,同样也导致了他在即位以后,仍然执行崇儒重道的改策,洪熙元年,仁宗下令建弘文馆,选择一些学行端谨的老儒,如翰林侍讲王进、苏州儒士陈继,“国侍燕间备颐问”。

宣宗即位,守成祖法,崇儒重道的政策也一仍未改。早在藩邸时,宣宗就能在大寒大暑时不废阅读经史。即位后,他让儒臣讲授《易观大象》,从中得悟帝王巡狩之礼。随后,又以御书《洪范》及御制序颁示辅臣,语意颇得古人的精蕴。宣德八年,修广寒、清暑二殿及琼华岛,宣宗拟在此三处广置书籍。于是,他就下谕杨士奇、杨荣,让他们在馆阁中择取能书之人,取《四书》《五经》及《说苑》等书,每书录数本,“分贮其中,以备观览”。宣宗在位仅仅数年,但时常“楼倦以崇文讲学为先务”。

自英宗以后,除孝宗、穆宗之外,明代诸帝或沉溺于宗教而不能自拔,如武宗之嗜好番教,世宗之崇尚焚修;或游戏人生,不好读书观经,如武宗之好武淫佚,熹宗之擅长工匠造作。这样,自英宗以后,明代诸帝崇儒重道之事已属罕见,从而使明初所具有的大一统的文化盛势逐渐分崩离析,文化也由官方一统转为各家竞放。

孝宗即位,一反宪宗的崇道政策,而是对儒家垂青有加。弘治十七年,重修阙里孔子庙成。孝宗下令,让大学士李东阳前往祭告,并亲自御制碑文。在日常的经筵之外,孝宗还时常观看《永乐大典》,向臣下索要《太极图》,《西铭》等书,以便在宫中观览。

穆宗以宽厚躬修玄默。即位以后,对佛道二教大加整顿,进而推行崇儒重道的政策。在位六年期间,天下太平,海内富庶,有“太平天子”之号。隆庆之年,穆宗下令,命礼部遣官行取衍圣公孔尚贤及翰林院五经博士颜肇先、孟彦璞,另外又行取孔氏老成族人五人,颜孟二族各二人,驰驿来京,作为他幸太学时陪驾之臣。孔颜孟三氏子孙至京后,在礼部得到了穆宗的赐宴。

皇帝的右文政策固然首先体现在崇儒重道上,同时也广泛地反映在搜仿天下遗书,钦赐编辑刊行各类书籍,有时甚至是皇帝御撰的书籍上。

每当一个皇朝兴起,其首先的任务就是搜访遗书,以示右文。明代诸帝也不例外。早在立国以前的元至正二十六年,太祖就命有司访求古今书籍,藏之秘府,“以资观览”,建立大明帝国以后,太祖更重视文化事业的建设。他命礼部遣使购买天下遗书,并令书坊随即刊行天下。至洪武二十三年,福建布政使司先搜罗到《南唐书》、《金史》以及苏辙的《古史》,进上刊行。为了搜罗天下遗书,明太祖专门建立一座大本堂,取古今图书充实其中,还延请四方名儒,既是教育太子及诸子的场所,又成了他与名儒商榷古文、评论文字的场所。成祖继承太祖遗志,也将购求遗书当作右文首务。成祖在视朝之暇,常常御便殿阅读书史,或召见翰林儒臣,讲论经史。当他听说文渊阁子集两部图书多缺,就召见礼部尚书郑赐,命令他选择通知典籍之人,四出购求遗书。明世宗虽迷恋道教,但仍有风雅好儒的一面。他专修了皇史宬,并于嘉靖二十二年下令,重录《四书》《五经》与《性理大全》,全部纳藏于皇史宬。至嘉靖二十四年,玉牒纂修已成,他又下令将玉牒“藏于皇史宬”。

书籍的编纂作为一种文化的积累,既是崇儒右文的体现,又能起到宣传教化的作用。明代的各朝皇帝十分重视修纂各类图书。开国皇帝明太祖对书籍的修撰,更是鼓励甚勤,留下了不少文化遗产。洪武一朝,太祖下令编辑的书不少,胪述如下:元至正二十六年,编成《公子书》、《务农技艺商贾书》;洪武元年,修成《女戒》;洪武八年,修成《洪武正韵》一书;洪武十二年,《春秋本末》一书编辑完成;洪武十七年,诸臣修成《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洪武二十一年,儒臣编集《武士省躬录》成;洪武二十五年,颁《醒贪简要录》于诸司;洪武二十八年,修成《礼制集要》,颁布中外。

成祖承太祖遗绪,修书之勤,不亚其父。综合诸宗记载,概述如下:永乐之年,修成《古今列女传》一书;二年,辑《文华宝鉴》成;五年,修成《永乐大典》;十三年,儒臣编修《五经四书大全》、《性理大全》成;十七年,侍臣重新纂辑《神仙传》成;十八年,儒臣辑《孝顺事实》成。

随后各朝所编图书可考者计有:洪熙元年,撰成《周易直指》、《周易大义》;宣德元年,修《外戚事鉴》、《历代臣鉴》成;成化九年,考订朱熹《资治通鉴纲目》;嘉靖五年,撰成《鉴古韵语》一书。

明代诸帝不仅赐撰书籍甚多,而且白己也勤于纂述,所以留下的御制书籍很可观。太祖圣德神功,超出历代帝王之上,在位三十年,多有制作,大多出自宸衷御札,与前代帝王的假手臣工,大相径庭。据弘治五年(1492年)丘濬上奏,他在内府所见到的太祖御制书有《皇明祖训》、《大诰三编》、《大诰武臣》、《资世通训》、《御制诗文》。

明成祖御制的作品也不少。永乐七年,成祖在政务之暇,采圣贤之言,撰成《圣学心清》一书;八年,撰成《务本之训》;十七年,撰成《为善阴骘书》。此外,成祖还作有《神僧传》一书,又御注了《金刚经》。

成祖以后,仁宗在东宫时雅好著述,御制甚富。宣宗也很勤学,著述也不少。宣德三年,宣宗御制《帝训》二十五篇,“亲序其首,复题其后”。宣德九年,宣宗又召来杨士奇等,向他们出示自己书写的《洪范篇》及御制的序文。

宣宗以后,其他诸帝大多沉溺于宗教与玩好,不好著述,所作不多,留下的著述寥寥无几,开列如下:正统五年,英宗御制《观天之器铭》;成化十八年,宪宗御制《文华大训》;嘉靖初年,世宗御制《洪范序草略》一篇,并命大学士费宏再加润色;嘉靖五年,作《敬一箴》。

明代诸帝,或起自草莽,或长于深宫,虽然所生活的环境与所受的教育各不相同,对艺术的追求与爱好却是归趋一致,尽管在这种爱好的背后,其本身的目的与所起的作用会存在种种差异。明代诸帝对音乐、绘画、书法都有不同程度的接触,即使说不上在这些领域里成就斐然,但也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同的印记,值得引起注意。

先说明代诸帝与音乐之关系。明太祖即位以后,首要的任务就是制礼作乐。制礼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抛弃元朝的胡俗衣冠,恢复唐制,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套贵贱有别的礼制。作乐的本意则是为了和民声,格神人。为此,明太祖实行了一整套的音乐复古运动。早在吴元年秋七月,太祖就与音乐发生了关系,已能说明他在音乐上的造诣较高,并有一套自己的见解。在元朝时,古乐全废,只有所谓的“淫词艳曲”更唱迭和,而且又使“胡虏之声与正音相杂”。太祖对元朝乐章中所夹杂的腴词甚为反感,就命礼部尚书陶凯等更改旧词,摒弃“一切流俗喧哓淫亵之乐”,使音乐具有“和平广大之意”。至洪武四年六月,吏部尚书詹同、礼部尚书陶凯承太祖旨意,制成宴享九奏乐章。洪武年间,太祖还命僧人宗泐撰写献佛乐章,在佛教音乐上有所贡献。佛曲进呈以后,太祖亲自署其曲名为“善世、昭信、延慈、法喜、禅悦、偏应、妙济、善成”等,著为定制。太祖自己对音乐也深有研究,并亲自制作了“大祀天地乐章”。至洪武八年正月,太祖亲自主持大祀,就采用了自己制作的乐章。

明成祖也对音乐颇感兴趣。他的音乐思想显然与太祖是一脉相承的。早在永乐元年九月,成祖下谕侍臣:“皇考功德隆盛,乐章未有称述,其议为之。”笔者猜测,成祖宠幸高丽贤妃权氏,大概与权氏“善吹箫”也有一定关系。至永乐十八年,成祖又令内官尚“将《折桂令》、《醉太平》、《雁儿荡》三曲来看”,并下旨,对这些曲子,“不要管他腔调,只看中间字义如何?”成祖与太祖相比,已不似其父那样,显得严谨正大,而是粗犷疏阔。在对待音乐上也大致如此。如太庙、郊坛所用音乐,其乐辞都出成祖亲自制作,其中就有“杀了他才快活”等语,其中的乐器也大多是胡乐。

仁京虽说不上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但亦喜弹琴。他在《池亭纳凉》一诗中,就说到“援琴弹雅操,民物乐时康”。

△ 明宣宗朱瞻基

宣宗对音乐的爱好,大致也是太祖、成祖的继续,所喜者多为歌功颂德、弘扬朝廷恩典之作。如宣德三年九月,大学士杨士奇进《平胡铙歌鼓吹曲词》十二篇,宣宗喜纳之。

孝宗对官方音乐也格外注意,曾命太常寺知音官在内府造大祀乐器,“以纯金为钟,以西玉为启(罄)”。

太祖所复古的皇家音乐体系,至正德时,已被武宗浪荡殆尽。武宗爱好广泛,对音乐也极雅好,而且解之甚深。他亲自制作了《杀边乐》,一直被南京教坊司所传习。武宗极好百戏,所以宫中宴会,时常有百戏承应。这些百戏均是元朝的旧习,与明太祖所一贯倡导的箫韶之响大相径庭。随后的明神宗,也是爱听“新声”,不喜雅乐。

明世宗以藩王入承大统,其首先的任务是更定礼乐。嘉靖五年,当世庙建成以后,世宗就自制乐章,颁示大学士费宏等,命共更定曲名。太祖惓惓欲复古乐,终因草创而未成就。世宗入承大统以后,自认为兼明圣远作之全,又赶上了礼乐百年之会,一心想协和神人,考正音律。嘉靖九年,世宗下诏,发内府所藏金铜玉石钟磬于神乐观,让神乐观官员考正音乐,仍令科道官“举所知谙晓律吕之人以闻”。

在明代诸帝中,与音乐最有缘的皇帝,当推亡国之君朱由检。这位崇祯皇帝喜欢音乐,“万儿之暇,惟抚琴动操一二,亦不属意为也”。崇祯帝雅好鼓琴,善解琴艺。他曾经自制“访道五曲”,分别为《崆峒引》、《敲爻歌》、《据桐吟》、《参同契》、《烂柯游》。此外,崇祯帝还命中书尹大华订正历代琴谱,并亲自制作琴文五曲,分别为“五建皇极宫音君”、“百僚师表商音臣”、“于变时雍角音民”、“万国咸宁徵音事”、“四海来王羽音物”。其中第一曲就有“帝赐以禹畴兮”一句,第五曲又道:“建极维王,维皇建其有极兮,垂黻冕,授玄圭以为天下王。”所言均属心声,代表着皇家的气魄,文辞也较优美。崇祯帝的御琴在清初尚能见到,藏于济南李家。此琴用金玉象犀作为装饰,背面镌刻有“广运之宝”及“大明崇祯皇帝御琴”八字,尾部又有“翔凤”两个篆字。

在明代诸帝的艺术爱好中,与书法的联系也是极其紧密的,因此出现了一些善书的皇帝。太祖出身微贱,识字不多,但凭着自己的勤奋好学,也在书法上达到了一定的造诣。早在元末至正二十五年,太祖就对书法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此年,在应天府设置了国子学,其中成贯门之匾,乃书家詹孟举所书。太祖嫌“门”字写得不佳,就“粉其钩,卒不补”,所以门字一直缺钩。由此可见,太祖对书法独具欣赏力。另据大学士申时行言,至万历年间,太祖的御笔仍有不少贮藏在经阁中,大概总其有七十六道。这些御笔,“或片楮短札,或累牍长篇,朱书墨书,真体草体,灿然具备”。

战祖在闲瑕时,也曾“援笔肆书”,喜爱书法作品制作的精妙,由此深悟书法虽属匠艺,却也并非“生而能之”,面是“由积学所致”。成祖对书法爱之甚深,临御之初,就励精文翰,因此一些书学名家在永乐一朝相继受到了重用。在永乐一朝获宠用的书家有:陈登,专攻篆书;藤用亨,待诏翰林,工于篆籀;沈度,字民则,翰林学士,书法婉丽庄重,成祖称之为“我朝王羲之”;沈灿,字民望,因善书见知于成祖,召为翰林待诏,书法飘逸遒劲。永乐时期的翰林均称善书,其中尤以解缙的真行草、胡光大的行草、滕用亨之篆八分最为著名。

宣宗在几务之余,时常留心载籍。一等遍观古人翰墨,自然会有契于怀。当时日侍宣宗之侧的是书家程南云。宜宗为答谢他日侍之劳,于是在宣德十年二月十五日赋《草书歌》一首,于其中多所寓意,“书以赐之”。这位程南云,是江西南城县人,曾经在永乐时以善书预修《永乐大典》。此人颇读书,精通篆隶行书等书体,为宣宗所喜,幸宠甚厚。此后,孝宗亦喜书法,尤其嗜好已故学士沈度的书法,每天临摹数过。

△ 神宗书法

在明代诸帝中,真正堪称善书的只有神宗、崇祯帝两位。神宗自髫年即工八分书,为此太监孙隆专造清谨堂墨,款制精巧,极为神宗所爱。明神宗的善书,既是家学的渊源,也是受张居正等辅臣的影响。就家学而言,神宗生母慈圣皇太后就善书。同时,辅臣张居正等人在给神宗安排的教学课程中,也有习字一门,所用影格是《大宝箴》。这两者的影响,使得神宗初即位,就“好为大书”,所以时常有一些内使环立两旁,求神宗御书。万历二年四月,神宗赐给张居正“宅揆保冲”四字,吕调阳“同心夹辅”四字,六卿“正己率属”各一幅。同年闰十二月,神宗亲洒翰墨,大书“弼予一人,永保天命”八字,赐予张居正。这些大书,在张居正等看来,已是“笔力遒劲,体格庄严,虽前代人主善书者,无以复逾”。

神宗之子光宗,对书法也很有兴趣。每当讲学之暇,他就挥洒大字匾额、对联,“以赐青宫左右,虽祁寒大暑,未之少懈”。在这些书法作品上,他常常钤上“东宫亲御”的图章。

崇祯帝在书法上的造诣较深,在历史上也以善书见称。到了晚年,他更是多喜作字,在丈尺幅绡上,作劈窠大书,字显得矫健绝伦。崇祯的书法作品,大多临摹虞世南。写成后,不时赐与臣下,至清初仍有人视若珍宝。崇祯帝的书法作品,在明末清初传世的有“松风”二字,藏于布衣顾苓家。顾氏奉之草堂,颜曰“松风寝”。此外,尚有“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十字,藏于京师一士大夫家。每至书成,崇祯帝就“钤以玉玺”,印文有时是“崇祯御笔”,而有时则是“大明崇祯皇帝万儿余暇之笔”,有时又是“崇祯建极之宝”。

对明代皇帝来说,醉心绘画手不单纯是游戏三昧,消遣人生,而是为了网罗儒士,以示右文,有时甚至是出于政治宣传的目的。因此,画艺的工拙仅仅是次要的东西,最重要的则是政治效果如何。明太祖不擅绘画,却懂画理,注重实用,所以有时也曾涂抹几笔。如当时周玄素善画,太祖就下谕,让他在殿壁上绘天下江山,并亲自操笔,粗具规模,“倏成大势”。洪武元年,太祖命画士绘制“大孝行及身历经历艰难起家、战伐之事为图,以示子孙”,其目的是为了使子孙“知王业艰难”。这样,绘画又成了政治宣传教化的工具。

△ 明宣宗 萱花双犬图

宣宗以善画著称。他绘有《五花马》、《白燕》二幅,上面均亲题“赐太监袁琦”。画中燕上柳叶飘洒,用粉分筋,柳干颤掣,所学当是南唐李后主金错刀法。

宣宗以后,景泰帝虽不称善画,但也有绘画作品。如景泰五年,他就画有《花竹双鸟图》,“绢本方幅,高七寸八分,阔七寸二分,著色竹桃枝、杏花、双鸟”。

今人一般只知宣宗善画,所见也多为宣宗御画,不知宪宗宸翰也极工致。如宪宗皇帝曾画有一幅《文昌帝君像》。画中帝君“冠唐帽绿袍,束带履乌靴,手持玉如意,坐磐石上,神仪萧散出尘”。此画上题“成化十九年御笔”,押以“广运之宝”,显为宪宗御笔。宪宗所画,大多是神像、金瓶、牡丹、兰菊、梅竹之类的作品,但有时也作山水小景,所作潇洒出尘。宪宗性爱画,与画士极为亲近,一些画士投其所好,藉画艺以进,为此幸门大开。

孝宗能否善画,不得而知,但与画士的关系却非同一般。在一般臣子看来,绘画这类玩意虽技艺绝伦,但是有之不足以华国,无之也不足以损治,视绘画为无用之艺,画士为杂流。但孝宗与画士极有缘,即位之初,为装门面,也假称重惜名器,罢黜一些传奉书绘杂流,但不久就给以恢复。至弘治七年十一月,孝宗直接下令,让各处守臣“访取画士”,储养于内宫。不久,山西镇守太监刘政奏送画士白玺等十八人,一同送至御用监。

宣德至弘治诸朝,由于皇帝对画士的重视,最终培植了一个宫廷画派,在绘画史上留下了虽不称灿烂但也不可忘却的一页。

在明代诸帝中,太祖与成祖所受的教育不多,但因属于开国之君,本领阔大,气魄宏伟,故所作诗文在缺少文采之余,大都铿锵有力,大可讽诵。随后的各朝皇帝,多生长于深宫,经东宫儒士一整套符合儒家规范的训导,虽在文字水平上大有长进,但因远离了生活,而宫廷环境又造成了性格柔弱,因而所作诗文也体现了温柔敦厚这样一种凤格。在明代诸帝中,只有武宗好武,熹宗戏嬉成癖,因而在文学上无甚建树可言。

笔者一再强调,开国皇帝明太祖出身农夫,后通过亲近儒士,弥补了他从小所受教育的不足。早在戎马生涯时,他就喜欢阅读经史,不久就能操笔成文章。他曾对侍臣这样说:“朕本农家子,未尝从师指授,然读书成文,释然自顺,岂非天授乎?”这种出身虽因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而得到了彻头彻尾的改变,但在生活上依然保持着农夫的俭朴而没有多少的改变。这种生活经验同样反映于他的文学作品中,使文章充满口语化,显得通俗易懂。太祖的文学思想是反对言过其实,而以平实为贵。为此,他在文体上作了必要的改革,下诏:凡是表笺奏疏,禁止四六对偶,以免长雕琢浮文之风,文字一体讲究质实不华,典雅淳朴。平定蜀地以后,太祖就曾御制“平西蜀文”,并系之以诗。此诗文辞或未甚工,但怠质而情谦,大都归功天人,显示了他本人的文学风格。

明太祖的作品虽经文人的润色,但仍然保留了不少他本人那种朴实的风格。太祖起自民间,身经百战,深知民间疾苦,所以所写诗文的内容极其丰富。简言之,太祖诗文内容具有以下特点:(一)太祖起自民间,虽荣登大位,但对过去的生活仍念念不忘,对亲人的养育之恩感激不尽。如《皇陵碑》不讳艰难,《孝慈录》重服庶母慈母养母,《纪梦》叙及入濠之故等等,都具有相同的主题。又如《思亲歌》一首,则将慈母养育之恩比作慈鸟乳雏,对昔日微贱时的堂上亲人,表现了无限的思念。(二)从诗歌中可以发见太祖的性格特点与生活追求。大概是亲近文人儒生的缘故,太祖的诗,有时也反映了他对雅致生活的刻意追求。如《竹干青乐钓》一诗,就内容、风格而言,说它是一首文人诗也不为过。而《思老试壮》一诗,充分体现了太祖老当益壮、雄心不减的性格特征。(三)太祖的笔触更多的还是伸向如“大祀”这样的生活场景,虽有皇家的气魄,但终究是以歌颂太平景象为目的。如“大祀”一首,其中“鞠躬稽首参天处,四海讴歌贺太平”一句,已将这种目的暴露无遗。(四)太祖出身农夫,作品虽经文臣加工,但有些仍保留了朴实的风格,读起来朗朗上口。如《东风》一诗言:“我爱东风从东来,花心与我一般开。花成子结因花盛,春满乾坤始凤台。”

由于成祖对建文遗事的避讳与掩饰,因此建文一朝的遗事大多含混不清,即使建文帝本人的史实,也多被篡改,以致以讹传讹。如野史盛传,建文帝自幼即颖敏能诗,太祖命他赋新月,应声云:“谁将玉指甲,抓破碧天痕。影落江湖上,蛟龙不敢吞。”这首《新月语》为很多野史所转系,但据明末文坛宗主钱谦益考证,这是各书的附会,此诗实为杨维桢作,见于《东维子诗集》留。所以,对建文帝在文学上的造诣,现在还不能遽下判断。

明成祖在戎马之余,铺张文治,敕修《经书大全》与《永乐大典》。成祖也有御制集藏于宫中,不传人间,至今大概已不存于世。从《列朝诗集》所录《赐太子少师姚广孝七十寿诗》二首中,我们很难断定成祖的文学成就,因为这二首诗均属贺寿诗,算是应酬之作,不能反映文学水平,只能窥见“神龙之片甲”。不过,从成祖为人看,其诗当气魄甚大。

△ 列朝诗集

在明代诸帝中,真正堪称文采风流者,当推仁宗与宣宗。仁宗在东宫较久,虚怀好学,学问较为渊博。他酷好宋欧阳修的文章,“乙夜翻阅,每至达旦”。仁宗有御制集上下二卷,已不存于世。现在北京图书馆藏此书存目,系内府抄本。全集系文一,即“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诗256首,词8首。钱谦益《列朝诗集》收录了其中的九首诗,只是极少部分,我们只能据此分析仁宗的文学成就。仁宗亲近儒臣,为人雍容大度。诗如其人。仁亲之诗,大多雍容蕴藉,大有宫廷的风致,皇家的气魄。仁宗诗的内容涉及较广,春、夏、秋三季景致的变换,无不留下了他的吟咏,春有《桃园春晓》一诗,《阳春曲》一曲;夏有《池亭纳凉》一诗;秋有《江楼秋望》。尽管如此,由于仁宗的生活已不如太祖、成祖丰富,所以诗歌的内容也不外乎宫廷的生活场景,如上元节观鳌山灯、早朝等,以此体现宫廷诗歌的特点,即粉饰太平,思想较显贫乏。

宣宗颖敏过人,有志于经史。每次考试进士,常常自撰程文,说:“我不当会元及第耶?”显得极为自信。万儿之暇,游戏翰墨,长篇短歌,援笔立就。作有御制集,这就是至今仍留存于进的《宣庙御制总集》。

宣宗喜作诗,他自己就说:“朕喜吟咏,耳目所遇,兴趣所适,往往有作。”通观宣宗的诗作,具有以下四大特点:(一)受儒家文学思想之影响,诗作具有说理的韵味,《乐静诗》即可为例。(二)宣宗一朝,运际雍熙,治隆文景。宣宗时与臣下同游,赓歌纳作,造就了一个台阁体诗派。作为倡导者,宣宗的诗作也具有宫廷的韵味,这种衲味就是颂谀太平景象,显示皇家的宏伟气魄。《新春诗》、《元宵诗》、《七夕诗》等首,都是粉饰太平之作。(三)宣宗在明代诸帝中,也算是一个英主,所以他的笔触就不仅仅局限于皇家宫苑的生活,而是对民间百姓的生活与疾苦给以客观的描述。每当亢旱岁歉,宣宗均能循己自责,减租赈恤,并毫不掩饰地写下这些与太平景象不符的农民实况。如《书愧诗示户部尚书夏原吉》一诗,所反映的就是“关中岁屡歉,民食无所资”的现实生活。(四)宣宗为人风流儒雅,大有文人气习。故诗作中多有写景之作,而且显得文采斐然。如《四景诗》四首,对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变化的刻划堪称细致入微。

就目前而言,尚未找到英宗、景泰帝、宪宗的诗作,所以无从研究。倒是《列朝诗集》引用了孝宗的一首诗,名《静中吟》,使我们得以了解孝宗的文学成就。从《静中吟》一诗中,确实看不出孝宗有多深的文学涵养,只能发现他本人的生活实录。钱谦益曾认为孝宗“粹然二帝三皇,典谟训话,不当以诗章求之也”,此说在为幸宗开脱辩护以外,似乎也道出了孝宗诗章不佳的实情。

武宗好武,喜动厌静,与宣宗的为人风格正好相反,所以他写不出如宣宗那样风格细腻的诗作,只有一些流于粗疏的作品。据野史记载,武宗临幸宣府时,曾经写过一首小词,有“野花有色,村酒醉人多”。这两句确是他摆脱繁缛琐碎的宫廷生活的实录。正德十五年,武宗自称威武大将军,御制诗十二首,以赐大学土杨一清。在赐诗中,其中《上马留题》一首云:“正德英名已远播,南征北战敢当先。平生威武安天下,永镇江万万年。”所言虽多浮夸之词,却也直抒胸臆,道出真情。

世宗醉心于道教,却也风流自喜。万机之暇,喜作诗文。大学士杨一清曾进呈《元宵诗》,有“爱看冰轮清似镜”之句。世宗以为此句与中秋诗类似,改云:“爱看金莲街似月”。世宗时常与阁臣费宏等唱和,所作诗大有仙气。

神宗天藻飞翔,留心翰墨。曾作《劝学诗》一章,御书赐与太监孙隆,胙在吴中刻石。诗云:“斗大黄金印,天高白玉堂。不因书万卷,那得近君王!”所言虽具皇家那种盛气凌人的气势,自夸不当,但劝人勤勉好学,也算至理名言。

神宗之后,光宗短命,熹宗戏嬉,文学均无足称。崇祯帝喜读书,各宫玉座左右,大都置有书籍,坐则随手披览。他曾经作有四书八股文,“以示群臣”。此作后颁行天下,士子竞相传诵。惜未见崇祯帝的文学作品,故不能在此详加论述。

原文载于《史学集刊》1992年9月

《中国历史评论》编辑部

本期编辑:佰强、王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