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切勿被理论规矩束缚
太极拳方面的理论形形色色,有外形层面的,也有意识层面的。其中不乏一些看似是“真理”的规矩,例如“脚尖不丁不八”“裆走锅底”“重心三七”等等。
这些规矩便于我们直观地判断自己是否到位,但同时让许多人过于在意外形规范,而忘记了天人合一的追求。
各位先想一个问题:远古时期人们为了安排农时,政府通过观察日月星象制定出农历,但老百姓不可能家家都有天文家,怎么知道日期?
方法其实很简单,没有专业的仪器,他们就用山峰、房檐甚至是树木作为参照,根据太阳的起落点就能大致推算日期。现在方便多了,看看手机就知道日期,可是还有谁会仔细观察判断?
练拳也是如此,条条规矩仿佛成了铁律,人们只顾着用眼睛看自己的尺度、角度对不对,恨不能有一个标准的模子,让自己钻进去练成“标准拳架”。却不曾想过这些规矩,其实是根据练拳者感受而制定的,符合“顺其自然”的动作,就是符合规矩的动作。接下来向各位举几个例子。
1、步型。规矩讲的是两脚越宽,架势要越低,脚尖也要更向外,但最多不能超过90º。很好理解,目的就是脚底扎实,且下肢各关节放松。如果步子宽而架势高,上身压力大部分会积在胯或膝关节,且脚底抓不稳;如果脚尖角度过大或过小,腿也会觉得拧巴。
2、重心。太极拳所说的“三七开”“四六开”是指脚底的重心,双脚着地时,要求两脚底都要扎实。这种扎实不是靠重量压下去的,而是像手握把手一样。所以在转换重心时,最大范围就是保证虚腿的脚底依然贴牢地面。这样的幅度,两脚受力恰巧是“三七”,又如新架强调转换的灵活性,则减少到“四六”。
3、手臂。手臂运行范围的规矩是,以手腕为点,上不高过眉、下不低过脐、外不过两肋、内不过中线。这条规矩是为了避免肩关节弯折过多,导致气血不通,进而上身失去掤劲。但是对于非初学者,仅仅靠感受肩膀的松或紧,就能判断是否影响到气血。
不难分析出,练拳的规矩大都是给还未掌握的练拳者制定的。未达到一定阶段的朋友们,对自身的感受不够清晰,无法通过根本来判断,所以只能通过外形的角度来粗略参考。
制定出规矩的好处是,便于推广普及。缺点也显而易见,容易使人抛弃实在的身体感受,却以抽象的外部表现作为判断依据。
事实如此,不少人误以为这些规矩都是一成不变的“真理”,并只知道按照规矩练拳,那就真的是舍本逐末了。这些爱好者不妨找位明师指点一下,不然练一辈子也是在照猫画虎。
拳路漫漫,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