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孩子做个跟圈子毛毛虫
【第313期】教孩子学会学习(214)
莫让孩子做个跟圈子毛毛虫
据广州日报近日报道,广州市少年宫2018年学期班和寒假班报名即将开始,许多家长又开始摩拳擦掌“抢位”。记者发现,如今兴趣班不仅成为孩子们的“标配”,在许多家长眼中,兴趣班还是“儿童社交”的一种方式。在为孩子报多个兴趣班,陪着孩子疲于奔命的背后,支撑家长的是“孩子喜欢”。对此,专家表示,“孩子喜欢”不应该成为家长为其疯狂报班的“指挥棒”。可以精选三门课程,留出更多时间让孩子学会计划安排自己的生活。可是,尽管如此,我们的家长朋友们却仍是趋之若鹜。
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使其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在花盆周围不远的地方,撒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这些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
约翰.法伯在做这个实验前曾经设想:毛毛虫会很快厌倦这种毫无意义的绕圈而转向它们比较爱吃的食物,遗憾的是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后来,科学家把这种喜欢跟着前面的路线走的习惯称之为“跟随者”的习惯,把因跟随而导致失败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
现如今,不少家庭,为了孩子能有一技之长,为将来能进名校积累资本,不惜一切代价去“抢位”“占坑”的做法,无异于这“跟圈的毛毛虫”。别人“报”,我也“报”,不管这孩子有没有这个潜质,爱不爱好,感不感兴趣,反正别家的孩子“报”,咱也不能在旁边看。每个家长都期望跟上“毛虫围成的圈”。但岂不知,这种“兴趣班”“特长班”,真正受益的只是少数人,多数孩子最终都不过是衬托他人的“绿叶”。
但就算孩子凭借特长,进了名校,考进了名牌大学,孩子就能成功成才吗?
中国校友会网曾经发布过一份《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中国三十多年来的高考状元,几乎没有一个成为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翘楚。而今年获诺贝尔奖的莫言,竟然只有五年级学历;就算现在拿出10亿发红包的马云,上的也不北大,清华,而是杭州师范学院……
古今中外,无数的实列证明,“毛虫圈外”的风景更加美好。这是因为,一个人若想成功成才,书本知识是很重要的,但一个人的能力却并非都是在书本里获得的。当下的教育,尽管素质教育口号震天响,但落到实处还是一个考试的分数。孩子所谓的学习就是学习书本的知识,不少地方打着所谓的兴趣、社团的旗号,其实还是让孩子做着考试的题目,所谓的奥数、超英之类的培训,更是把孩子囿于在更加狭小的知识圈里,因而,到最后,我们的孩子知识的确是学到了不少,但却成了一个个戴着高度近视镜的书呆子,不但没有了品质,甚至没有了身心的健康……
别人都在“长”,你不“长”行吗?在这种“毛毛虫心理”的作怪下,我们的家长没有了思维,没有了判断,没有了选择,前有爬者我就在后面跟,即便错了也不是我一人。这种为特长而长的特长不过是一种“伪特长”,就算凭特长进了名校,也会成为孩子最讨厌的特长……就算孩子跟着这“伪特长之圈”,也“跟”进了大学、“跟”上了工作,但是,孩子也只能是“跟”进大学、“跟”上工作,却绝对“跟”不成不莫言,更“跟”不成马云……
纸上得来终是浅。教育不仅仅是读书,教育更不仅仅是考试!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别家孩子的成功只可借鉴,却不可盲目“跟圈”。别家孩子的道路不一定适合你的孩子,真正要“望子成龙”,就莫做“跟圈的毛毛虫”,要认真审视自己的孩子,弄清孩子的个性潜质,顺应孩子的天性去教育,让孩子跃出“毛毛虫怪圈”,走出狭小的“蹲坑”,拥抱自然,亲近社会,放飞梦想!如是,你的孩子可能上的不是名校,但若干年后,他的项上却可能会“意外”地挂上诺贝尔勋章……
(敬请关注平湖一柱,精彩教子宝典更在下期……)
分享教子心经
成就精彩人生
敬请扫码关注
作者,李玉柱,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山东省教育技术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 此为平湖一柱公众号原创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