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漫步关中,寻遍唐代十八帝陵

唐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辉煌、强盛的时代,万邦来朝的“盛唐”是每个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时代。唐代自公元618年建国,至公元907年灭亡,历时289年,共产生了共21帝位皇帝(包括女皇武则天),也留下了20座帝陵(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合葬乾陵)。这些唐代的帝陵除了昭宗李晔的“和陵”和哀帝李柷的“温陵”分别在河南偃师和山东菏泽外,其他18座帝陵都在关中,从西到东分布在乾县、礼泉县、泾阳县、三原县、富平县和蒲城县共六个县,绵延100多公里,称为“关中十八唐帝陵”,包括:献、昭、乾、定、桥、泰、建、元、崇、丰、景、光、庄、章、端、贞、简、靖十八座唐代帝王陵墓。

关中唐十八帝陵分布图

唐代的帝陵除唐高祖献陵,唐敬宗庄陵,唐武宗端陵和唐僖宗靖陵为封土起陵外,其他都构筑在山上,"依山为陵",一是显示气势雄伟,再是为了防盗。陵园的平面布局自乾陵开始形成定制,墓室凿在山南的半腰处,高踞陵园北部,为全陵主体建筑,四周筑围墙,分内外两道,内城墙四面设门,南门内修筑献殿。外墙南面有3道门,石刻群(石狮、王宾像、碑石、石人、石马、鸵鸟和华表)置于由南而北的第二、三道门之间。第一道门外分布着皇族和文武大臣的陪葬墓。此外昭陵因山南地形险阻,在陵北玄武门内修筑1座祭坛,是举行大典的场所,为唐十八陵中所仅有。

2020年8月,我在陕西自驾,用一周多的时间寻遍了这十八帝陵。寻陵过程比较艰辛,因为除了昭陵、乾陵、桥陵,泰陵四座帝陵管理整修的比较好之外,其他14座帝陵基本上都在山野间,大都需要要在泥泞的田间艰难跋涉,才能找到残缺的“阙门”、曾经的“神道”......,寻找非常困难。

因为篇幅比较大,我把“漫步关中寻唐陵”分成两个部分,其一是寻遍“十八唐帝陵”,其二是“唐帝陵的博物馆和陪葬墓”,今天先简要介绍“关中十八唐帝陵”。

一、初唐五陵:唐献陵,唐昭陵,唐乾陵,唐定陵,唐桥陵

唐献陵

唐献陵是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陵寝,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徐木乡永合村。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李渊驾崩,葬于献陵。献陵修建之初没有陵邑,分为内外二城,规模宏大壮观。内城四门各有石虎一对,南门外矗立着一对高大的华表和石犀,献陵坐北朝南,封土呈覆斗形,高21米,底径东西150米,南北120米,陵园的周围分布有67座皇亲重臣陪葬墓,宛如众星棒月,将献陵衬托得十分壮观。献陵石刻浑厚质朴,健壮豪放,造形刚毅沉稳,气宇轩昂。四门的石虎硕大威武,高近2米,眼神机敏,四肢强健有力,形象栩栩如生。御道的两端有一对体形高大的石犀。南门外立有8米高的华表,上蹲犼兽,下雕盘龙,八棱形的柱体刻满了花纹,显得庄严肃穆。

献陵附近还有不少初唐功臣贵戚陪葬冢,共有67墓。

唐昭陵

唐太宗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和文德皇后的合葬陵,位于陕西省礼泉县城东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1961年,国务院公布昭陵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昭陵还是世界遗产“丝绸之路”的遗产点之一。昭陵陵园周长60公里,占地面积200平方公里,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园建设持续了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昭陵共有陪葬墓180余座,被誉为"天下名陵",是我国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

唐太宗最开始建造陵墓的时候,听取了虞世南的意见,沿用尧帝因山为陵,不费民力,也防止盗墓,开创了唐朝帝王陵墓因山为陵的先例。

昭陵的陵寝居于陵园的最北部,相当于长安的宫城,可比拟皇宫内宫。在地下是玄宫,在地面上围绕山顶堆成建为方型小城,城四周有四垣,四面各有一门。

北司马门祭坛遗址

阙门遗址

昭陵气势恢宏,参观昭陵沿着北司马道拾级向上直到半山腰的祭殿遗址附近,昭陵最著名的是“昭陵六骏”,原来安放在阙门上面的东、西的石刻廊房里,现在的昭陵六骏是复制品,原件存放在西安碑林里。昭陵出土的文物在昭陵博物馆里展出(此内容在下一篇里介绍)。

昭陵六骏

昭陵六骏

唐乾陵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乾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龙二年(706年)加盖,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除主墓外,乾陵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陵园规模宏大,陵域占地总面积接近240万平方米。

乾陵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的合葬陵,是唐十八帝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也是唐陵中唯一没有被盗的陵墓。1961年,乾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乾陵还是世界遗产“丝绸之路”的遗产点之一。

乾陵梁山是圆锥形石灰岩山体,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乾陵就在北峰之上。梁山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

从乾陵的华表处沿司马道向上共有537级台阶,沿途有华表1对,翼马、鸵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狮1对,在阙门的附近是游客最感兴趣的地方,包括两通著名的石碑——东为武则天的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还有61尊无头的蕃臣像。

无字碑

述圣记碑

六十一蕃臣

蕃臣

乾陵的周围还有17座陪葬墓,最著名的有“懿德太子陵”、“章怀太子陵”和“永泰公主陵”(这三个陪葬陵另篇介绍)。

唐定陵

唐定陵是唐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李显的陵墓,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西北15里的凤凰山。中宗于唐景龙四年(710年)六月七日死去,十一月葬于定陵。

陵园为长方形,坐北朝南,地形北高南低,由南面向北分为多层台地,而以陵墓为最高点。周围约十公里,有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门。定陵陵园座北面南,东西宽二公里,南北长三公里,周长十公里。有四门,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门外各有门阙,朱雀门外乳台和鹊台。墓前原有石莲原有石莲托桃一对,天马一对,石马三对,巨型无字碑一通,另有清代毕沅所竖石碑一通,北门有蹲狮一对,石马三对。东西门各有蹲狮一对。这批石刻造型高大雄伟,艺术精湛。是我国唐代艺术宝库中的精华。可惜多已无存,经战乱及附近居民盗石材凿器,陵园及四门石刻几乎被洗劫一空。现仅有南面一个石狮、一对石人比较完好,东门及北门虽然有石狮、石马,但都残破不堪。

定陵周边都是田地和花椒树,道路泥泞,寻陵艰辛。

唐桥陵

桥陵是唐睿宗李旦之陵墓。位于陕西渭南市蒲城县城西北15公里的丰山。

桥陵以山为冢,在山腹开凿地下宫殿,在地面上绕山筑城,四面各开一门,陵园周长约13公里,因建于开元盛世,规模宏大,各种设施十分崇厚。距今已历经1270多年风蚀雨剥,但所保留的40多尊巨大石刻,包括石华表、石鸵鸟、石马、石人、石狮等,石雕在司马道两边排列成行,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就陵园来说它包括整个丰山,四面由高大城墙围成,全长10公里。整个平面呈一规矩的刀把形。占地总面积为85万平方米。其基室就凿造于墙中的山腹中,陵墙四周各开一门,即前朱雀、后玄武、东青龙、西白虎(东西门又名东华门、西华门),门前两侧均有石刻和门阙,陵墙建有角阙,陵墙周长约13公里。朱雀门内有献殿遗址附近,立有《唐睿宗桥陵》石碑,系清朝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隶书。

桥陵修复管理得很好,现在作为“唐桥陵文化遗址公园”对外开放。

进入园区沿司马道可直达《唐睿宗桥陵》石碑,如果你有体力,可登上丰山俯瞰桥陵全景。

二、中唐六陵 (唐泰陵,唐建陵,唐元陵,唐崇陵,唐丰陵,唐景陵,唐简陵,唐靖陵)

唐泰陵

唐泰陵是唐玄宗李隆基的陵寝,位于陕西省蒲城县东北十五公里处五龙山余脉金粟山南。此山海拔716米山峦起伏,逶迤蜿蜒。

唐玄宗泰陵也是以山为陵,山腹中建造墓室,四周绕陵筑墙。泰陵规模浩大,陵内封地方圆达38公里,设置分内外两城,布局酷似京师长安。现存石刻有: 华表、天马、鸵鸟、石翁仲、石狮等。这些石雕刻工细腻,形象逼真,线条流畅,是我国石刻艺术的瑰宝珍品。陪葬于泰陵的有元献皇后和内侍高力士。

泰陵曾遭受过多次破坏和洗劫。尤其是朱温篡唐期间,华原节度使温韫“唐诸陵在境者,悉发之,取所藏金宝。”浩劫不仅使宏伟的地面建筑荡然无存,而且还祸及玄宗遗骸。

北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下诏修葺泰陵,玄宗遗骸着法服、常服一套重新安葬,同时建立玄宗庙。

清代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陕西巡抚毕沅下令修葺泰陵,并于陵区修筑宽3尺、高6尺的围墙(今已无存)加以保护,同时还在朱雀门献殿遗址附近,树立亲笔题写的"唐元宗泰陵"(为避康熙玄炜讳,改玄为元)巨碑一通,这一石碑至今犹存,五个隶书大字,苍劲有力,不失为一件镌刻珍品。

泰陵石刻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到一次大规模的、无知的破坏。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地方政府才加大投资力度,整修道路,植树绿化并对地面石刻进行修复。

唐建陵

唐建陵是唐肃宗李亨的陵墓,位于礼泉县城东北15公里、海拔783米的武将山南麓,以山为陵。东与九嵕山昭陵遥相对峙,西与梁山之乾陵隔川遥望。陵园围墙约5公里,面积达15万平方米。城垣四面各辟一门,以四神命名。门外各置石狮1对,筑阙台1对。朱雀门(南神门)外设神道,长763米,其南端筑乳台1对。神道自南而北依次排列华表、翼马、驼鸟、仗马、翁仲等石刻造像。朱雀门内有献殿遗址。

建陵保存得不好,残存石刻都散落在田野里,司马道完全被农田占据。建陵的石刻和精美,几对石狮现存放在昭陵博物馆里。

陵区有汾阳王郭子仪、汧国公李怀让等陪葬墓。

唐元陵

唐元陵是唐代宗李豫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富平县西北15公里的檀山。

元陵阙门残存

元陵依山为陵,陵区方圆20公里。《旧唐书·令狐峘传》载:“德宗即位后,曾诏立代宗元陵制度,务极优厚,当竭币藏奉用度。遭到令孤垣的反对,德宗从之,只好从俭埋葬。”由此可见,元陵陵寝建制已大不如先帝,反映了唐自"安史之乱"以后政治、经济每况愈下。元陵陵园石刻与建陵相同,现仅有陵园东、西、北神门外石狮和北神门外石马残块。石狮形制、大小与泰陵相同。但相比较建陵,这里的残存更凌乱。陵区基本上都被农田和村庄所占据,文物所剩无几。

唐崇陵

唐崇陵是唐德宗李适的陵墓,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0公里嵯峨山上,陵周围约20公里,崇陵依山为陵,居高临下,山环水抱,墓冢高突,全用方型和长方型青石迭砌而成,石块凿出凹槽,卡有铁拴板,浇灌铁汁,极为坚固。

崇陵保存的较为完好今陵园有四门,均有石狮一对,朱雀门外有石人十对,华表一对,翼马一对,鸵鸟一对,仗马五对。玄武门有仗马三对。在朱雀门外还有立人石像八尊。石刻虽遭破坏,但大部分仍存,十分雄伟壮观。史料记载崇陵陪葬墓43座,但今无可考证。

唐丰陵

丰陵是唐顺宗李诵与庄宪皇后的合葬陵,位于今陕西富平县城东北约20公里处的金瓮山之阳(今曹村乡陵村),因山为陵,陵区周围20公里,东北距唐睿宗之桥陵26公里。公元806年正月,46岁的唐顺宗李诵死在咸宁殿,葬于丰陵。

顺宗李诵是唐代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之一,陵园规模较小。由于历史的变迁和自然因素的破坏,丰陵园内的建筑遗迹已所存无几。陵园内城四门外原各置石狮1对,朱雀门外原置石人10对、石马5对、鸵鸟1对、翼马1对、华表1对,玄武门外原置石马3对。今已损毁殆尽。陵园内另有清代巡抚毕沅所立“唐顺宗丰陵”石碑1通。据当地百姓介绍,"文革"时,丰陵玄宫隧道被掘进10余米,石刻大部分被损毁。

我在丰陵除了找到了两方文保碑,其他什么也没找到。

唐景陵

唐景陵是唐宪宗李纯的陵墓,位于陕西省蒲城县城西北7公里的金帜山。

李纯是唐朝的第十二位皇帝,元和十五年(公元821 年)正月,暴崩于大明宫中和殿,终年四十三岁。

景陵依山为陵,陵区方圆20公里,陵区阙门破坏严重,现仅有三个方向的角阙尚有残存。

陵区的神道基本上还算清晰,现存的华表,神兽,石像等数十尊保存基本完好。神道尽头有“唐宪宗景陵”为清代所立。

三、晚唐七陵(唐光陵,唐庄陵,唐章陵,唐端陵,唐贞陵,唐简陵,唐靖陵)

唐光陵

唐光陵是唐穆宗李恒的陵墓,位于陕西省蒲城县北13公里辛子坡村北的尧山之上。

光陵依山为陵,周围20公里,玄宫凿于山南麓。陵园为夯土城垣,平面略呈长方形。陵园四面各辟一门,以四神命名。门外各置石蹲狮一对,筑阙台一对,陵园四隅建角楼。

路口有一只石狮守护

陵区保存得不好,阙台、角楼早已不见了,神道不清晰,只有几个石刻神兽和无头的石像散落在田间,一条无法驾车的羊场土路可通往陵墓山下,路口有一只石狮守护。

唐庄陵

唐庄陵是唐敬宗李湛的陵墓,位于陕西省三原县东北十五公里陵前乡柴窑村东250米处,庄陵平地积土起冢,陵台底方形,边长57米、高17米。

敬宗是唐朝第14位皇帝,16岁即位,18岁驾崩,在位仅两年。

陵区保存不好,无清晰的神道,陵区仅能看到草丛中有几个残存的石马,石狮,陵冢前刻有“唐敬庄陵宗”的石碑是清代所立。

陵冢前刻有“唐敬庄陵宗”的石碑是清代所立

唐章陵

唐章陵是唐文宗李昂的陵墓,位于陕西富平县城西北15公里的天乳山之阳。

章陵“依山为陵”,玄宫凿于天乳山南麓。陵园平面近方形,面积约65万平方米。

章陵是我看到的唐十八帝陵中损毁最严重的,墓穴及周边多次被盗挖,陵区的石刻也损毁殆尽,我在陵区居然没找到墓碑和文保碑,只看到了有陵区文物保护的界碑。

唐端陵

唐端陵是唐武宗李炎的陵墓,位于陕西三原县徐木乡桃沟村东北,东距唐高祖李渊献陵约5公里,西北距唐代宗李豫元陵约6公里。

唐武宗在位仅7年,会昌六年(846年)崩于大明宫,同年八月葬于端陵。端陵积土成陵,墓高15米,底部周长360米。端陵积土为冢,呈覆斗型,陵台底东西58米,南北60米,高15米。陵台位于陵园中央。

阙门遗址

端陵的神道基本清晰,现残存四门石狮2对、石马3对、华表1件、石人1尊、翼马1对、鸵鸟1对,皆残破。

唐贞陵

唐贞陵是唐宣宗李忱,位于陕西泾阳县白王镇崔黄村北仲山南麓。

贞陵依山为陵,玄宫凿于山南麓。陵园为夯土城垣,沿自然山势构筑,南垣长1680米,北垣长4080米,东垣长2985米,西垣长4440米,内城面积约629万平方米。陵园四面各辟一门,以四神命名,门外各置石狮一对,筑阙台一对。陵园四隅建角楼。朱雀门外设神道,长505米。贞陵保存算是比较好的,有清晰完整的神道。神道自南而北依次排列华表、翼马、鸵鸟、仗马、翁仲等石刻造像。

贞陵的石刻雕工粗疏,左文右武的石人像一如中唐陵墓,只是面容已较瘦削,神情也已索然。这些石刻既无中唐时期精细圆和的资质,也没有盛唐时期粗壮魁武的气势,更没有初唐时期古朴新奇的风格。显示了国势衰竭,是亡国前夕窘迫荒凉的写照。可以说贞陵是晚唐陵墓石刻的代表。

唐简陵

唐简陵是懿宗李漼的陵寝,位于富平县西北三十公里长春乡紫金山上,懿宗的陵寝就在主峰下,海拔889米。

唐简陵保存得不好,文物多数被毁坏、盗窃或移到它处,现在的陵区,只能看到几尊没荒草和树木掩藏的残缺石兽,还有一个残缺的阙门遗址,陵区基本上被农田和花椒树所占据。

简陵阙门遗址

唐靖陵

唐靖陵是唐僖宗李儇的陵墓,位于陕西乾县铁佛乡南陵村境内,是关中唐十八帝陵中年代最晚的一座,也是唐代帝王陵墓中最后一座以"堆土为陵"形制建造的陵墓。

靖陵封土为覆斗形,底呈方形,边长40米、高8.6米;顶部亦呈方形,边长8米。陵园呈方形,边长480米,陵台在陵园里,东西居中。陵区方圆20公里。陵园原残存石刻华表1对、翼马1对、石狮1对。鉴于该陵多次被盗,1995年经陕西省文物局批准,对靖陵进行科学发掘,这是我国唯一发掘的一座唐代帝陵。

靖陵石刻与唐中期各陵相同,保存得还算可以,神道清晰,神道石刻多已残损,现存华表、翼马、石马和石人,东西两列间距60米。

以上图片拍摄于2020年陕西自驾之旅;文字部分参照“陵区介绍”和“百度百科”的资料删节编写。因涉及的内容较多,如有不当处,欢迎指正。

(0)

相关推荐

  • 盛世陵寢大師炬制

    唐初太宗李世民汲取历史教训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以为后代承袭.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墓地,属唐十八陵之一,位于陕西咸阳的乾县,它始建于公元684年,工程经历了武则天.中宗 ...

  • 中原大地帝王都七帝八陵巩义行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距离上次寻走北宋帝陵就过去了好几个月,一直也抽不出个时间写一段这次随帝王陵三天的巩义走陵活动.到不是不肯写,主要还是对宋朝帝陵基本情况了解的太过匮乏,又缺少实际走陵的心得笔记,尤其是 ...

  • 大唐帝陵--建陵

       春秋晚期开始诸侯国君的墓已明确开始称为"陵",并规定,"民不得称陵".那么作为当时最高领导人的皇帝陵墓其历史文化价值,就远不止于地下部分.它的地面部分,包 ...

  • 「陕西」漫步关中——唐昭陵、乾陵、泰陵的著名陪葬墓

    关中的唐十八帝陵的陪葬墓有几百座,但发掘整理后对外开放的并不多并不多,以下介绍几座对外开放的关中唐陵陪葬墓. 唐昭陵陪葬墓 昭陵陪葬墓的数量很多,文献记载差别也很大.两<唐书>记载有74座 ...

  • 「陕西」漫步关中——唐“顺陵”和“惠陵”

    顺陵 顺陵的神兽-天禄 惠陵大门 在关中的唐十八帝陵外,还有两座不是帝王的陵--"顺陵"和"惠陵". 唐顺陵 唐顺陵位于咸阳城东北20公里处渭城区底张镇韩家村, ...

  • 「陕西」漫步关中——展现大唐盛世的“昭陵和乾陵的博物馆”

    在关中的唐十八帝陵中,昭陵和乾陵无疑是最为恢宏壮观的唐皇陵,也是整理重修最好的唐皇陵,也是游人最多的唐皇陵,也都是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参观了这两座皇陵之余,一定不要忘记去看看昭陵和乾陵的博物 ...

  • 「陕西」陕西自驾,在山村荒野中寻遍西汉十一座帝陵

    汉是我国封建帝国时代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封建社会的各种典章制度的完善.确立和巩固基本上都完成于西汉. 封建社会对礼仪典章制度及其重视,丧葬制度是礼仪典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皇帝陵墓,就反映了当时社会 ...

  • 陕西自驾,在山村荒野中寻遍西汉十一座帝陵

    汉是我国封建帝国时代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封建社会的各种典章制度的完善.确立和巩固基本上都完成于西汉. 封建社会对礼仪典章制度及其重视,丧葬制度是礼仪典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皇帝陵墓,就反映了当时社会 ...

  • 「哥斯达黎加」漫步在迪奎斯三角洲的小径中,寻找神秘的石球

    2009年8月27号早晨,经哥伦比亚飞到圣何塞胡安圣玛利亚机场,这是第二次来圣何塞,主要目的是为了去看哥斯达黎加的两处世界遗产,之后从陆路口岸区尼加拉瓜. 在机场取车很顺利,是之前预约好的.Sixt给 ...

  • 「陕西」唐杨氏贵妃之墓——古冢留香,诗碑放彩

    杨贵妃的墓在陕西咸阳兴平马嵬坡,距今已有1200多年了,它以其"古冢留香,诗碑放彩"的独特魅力而驰名海内外. 杨贵妃原名杨玉环,道号太真,始为玄宗之子寿王李瑁的妃子,玄宗慕其美貌, ...

  • 「四川」“蜀地寻阙”之:汉阙之乡的《渠县六阙》

    汉代石阙,简称汉阙,是汉代的一种纪念性建筑,是我国现存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地表建筑,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汉阙有石质"汉书"之称,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 ...

  • 「四川」“蜀地寻阙”之二:雅安三阙

    高颐阙 樊敏阙 卢山无名阙 四川雅安有汉阙三处,分别是位于雅安雨城区姚桥新区汉碑路的高颐阙.位于芦山县城南石马坝东汉石刻馆的樊敏阙,在雅安博物馆展出的芦山无铭阙.其中,知名度最高的是高颐阙. 高颐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