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记忆:苞谷面轱辘

我小时候经常吃苞谷面轱辘,后来就再没吃过了,经常想起,仍然令人回味无穷,那种香甜是如今再多的美味也无法比拟的。
苞谷面轱辘可能是关中道上特有的美食。一层白面包裹一层金黄的苞谷面,夹心就用调料拌过的辣子面、蒜苗和花椒叶,卷起放在笼屉里蒸。关中人的语言最富想象力,很贴切地为苞谷面轱辘取了一个准确而不失优雅的名字“银裹金”,银是白面,金是玉米面,非常贴切。
一团热气升腾,苞谷面轱辘就出锅了,香气扑来,让人口水直流,食指大动。咬一口,酥软醇香,既有白面的筋道,又不失苞谷面的香甜,更有着咸香的辣子面和花椒叶做成的夹心,这大约是我接触到的最早的“夹心面点”了。
刚出锅的苞谷面轱辘吃着很顺口,口重的还要夹些豆瓣酱、辣子酱或油泼辣子,那味道只需一个字——“绝!”。倘若放上一半天,苞谷面轱辘就凉下来,咬一口软硬适中,香酥异常。到了秋冬季节,把苞谷面轱辘放在炉子上熁一下(烘烤,音歇),一时间外焦里嫩,香甜酥脆,人间美味莫过于此。俗语道: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在我这个凡人心里,熁干的苞谷面轱辘才最能抚慰我这饥饿的肚皮和焦灼的内心。

娃娃们不在意,老一辈人总是一只手拿馍,一只手掌心向上,在馍馍下面接住掉落的馍花。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场景,广大农村正处于乍富还穷的年月。长辈都是从困难时期熬过来的,对于粮食的重要意义有着宗教般的虔诚。即便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实行数年的情况下,农村人对缺粮仍“心有余悸”,故而白面夹杂着粗粮的吃食依然大行其道。苞谷面轱辘能最大限度地节省白面,味道又好,因为受到家庭主妇们的青睐。

我正是上小学的年纪,每天上学时背一个苞谷面轱辘做早饭,已经感到非常幸福,毕竟很多同学连这点福利都无法达到。他们当然也抗议:“人家娃娃都拿馍哩!”而他们的父母固执地认为,中午到家就是饭,娃娃在学校饿一早上根本不是事。他们无一例外地反驳自家的孩子:“人家娃娃是财东娃,看把他们吃得噎死了!”
吃是人最原始的欲望,在基础的满足温饱之后,我们总是希望吃得更好。我自然也不能免俗:光有苞谷面轱辘实在是有些单调。我把目光放在了同村三娃的菜地里。
三娃的菜地就在上学的路上,种着蒜苗,长势并不太好,筷子粗细,一拃多高。对我而言,蒜苗的大小长短无关宏旨,我要的是那种“仪式感”。每天上学的路上,我就揪两根蒜苗拿上,课间就着蒜苗啃苞谷面轱辘,那种朴素的满足感,即使在现在仍然令人回味无穷。
当然,我不可能挨个儿去扥三娃的蒜苗,这样容易被发现。然而,同学见状纷纷效仿,三娃的蒜苗地变得稀稀拉拉。三娃很快就发现了蒜苗被偷,于是每天早上去地头看着,见我们从他家地旁过即对我们怒目而视。因为没能抓到现行,只能采取这种“怒目主义”。我们自然也不搭理他,直到学期结束,我再也没有机会扥三娃的蒜苗了。没有蒜苗参与的“苞谷面轱辘的早餐盛宴”总觉得少了什么。
三娃本是个爱睡懒觉的懒怂,生生被我们这些娃娃逼成了勤快人。直到今天,我依然怀念苞谷面轱辘的味道,就着三娃家的蒜苗,那味道实在让人难忘!
(0)

相关推荐

  • 全中国,可能只有兰州没有兰州拉面

    去兰州之前,就被兰州的朋友反复训诫:不正宗的才叫拉面,我们那只有牛肉面! 兰州牛肉面公认的创始人是回族人马保子,1915年左右,马保子以多年制作"热锅子面"的经验,用牛肉和羊肝熬成 ...

  • 拾穗者

    拾穗者 ■敏行 初冬,一望无际的田野里,到处可闻到野草和土地的味道,只落了场轻雪,都已融化,趁天气好,我在家门口苞谷地里拉柴禾. 忽见一老妪走过来,在满地高低横卧的苞谷茬里,吃力地推着自行车,车子上, ...

  • 川川复原阳朗辣子鸡,详细步骤贵州味道,看起来还不错!

    川川复原阳朗辣子鸡,详细步骤贵州味道,看起来还不错!

  • 厨师长做的这道“辣子鸡”外酥里嫩,色泽味道搭配合适,先收藏了

    厨师长做的这道“辣子鸡”外酥里嫩,色泽味道搭配合适,先收藏了

  • 9M+ |简单4步,教你做个夹心紫薯小方,咬一口有3种不同的味道

    辅食添加一段时间后  宝宝容易出现便秘的情况. 这时候我们可以经常给宝宝添加一些纤维素含量较高的食材,来预防便秘. 上周我出了一个 玉米蒸糕 的方子,好做又好吃,大家都很喜欢.那除了蒸糕,还有什么其它 ...

  • 食在贵州,不可错过的六道地道黔味,本地人都爱吃的贵州老味道

    贵州,西南之地.与川渝相比,贵州要低调得多,但这不妨贵州暗藏着许多让人胃口大开的美味,甚至发扬到外地征服了异乡的胃. 贵州菜又称黔菜,由贵阳菜.黔北菜和少数民族菜等数种风味组成.在明朝初期,贵州菜已趋 ...

  • 人均15元!70+菜品!这家冒菜藏得这么深都被发现了!

    大家都知道乱弹妞前一阵 又又又去高陵了 (不知道的快来复习 ) 对不起,我又去高陵了! 不去不要紧,这一去就吃吃吃停不下来 早上夹馍包子,中午面条饺子,晚上猪蹄砂锅 高陵的宝藏美食让我们挖了个遍 这次 ...

  • 华州记忆:生产队在麦场房内挖出了一陶罐碎银

    邮箱:3125136050@qq.com 我家的打麦场 作者 郝庆年 我家(莲花寺水峪村)的打麦场在村南城外,七.八分地,东边一小半是我家的,西边一大半是堂叔父家的.一年大多时间都种庄稼:秋季种玉米兼 ...

  • 华州记忆:挖知了

    挖知了 作者:吉建军 知了是最能代表时光进入仲夏的昆虫了.这是广大关中农村最常见的夏虫,也是最没有杀伤力的夏虫.而我们的仲夏,就是从知了开始的.进入阳历的六月末,知了就渐渐开始爬树了. 我们这些娃娃们 ...

  • 华州记忆之麦秸积

     华州记忆之麦秸积 作者:吉建军 华州产麦,麦秸成为麦子收割之后的副产品,对于农民们来说,麦秸是非常重要的生活资料而绝对不忍丢弃的. 往往在麦收之后,华州的农人们便把这些麦秸集中起来,堆积成小山包一样 ...

  • 华州记忆:撵黄鼠的少年

    撵黄鼠的少年 作者:吉建军 华州人幽默豁达的天性,在言谈中就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遇到家里念书不好的娃娃,就半开玩笑半愠怒地说:"你念啥书哩?撵黄鼠去把你叫上!"念书和" ...

  • 华州记忆:村里的老槐树

    村里的老槐树 作者:吉建军 关中几乎每个村子都有一棵供人们乘凉.歇息.闲谝,集会的老槐树,在夏日黄昏饭后,老槐树底下聚集着一群"吃了饭,没事干"的农人们.他们抽着呛人的纸烟或者旱烟 ...

  • 华州记忆之村遛子

    华州记忆之村遛子 作者:吉建军 村遛子者,游走于乡村的各类人也.在我有限的孩童时期的记忆中,村遛子的印象并不十分深刻,但有幸也遇到过几个,成为这种游走于乡村的特殊人群的弥足珍贵的记忆资料. 我记忆中的 ...

  • 华州记忆:村里娃的早餐

    村里娃的早餐 作者:吉建军 我上小学的时候,农村包产到户刚刚落实,种粮人经历了长期哄不饱肚子的艰难日月之后,总算能够松一口气了,一年到头都吃上饱饭了!这是几千年来从来没有过.且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虽然 ...

  • 华州记忆:村里的小卖部

    网友粉丝福利 村里的小卖部 作者丨吉建军 现在村子里的商店,大都是超市的形式.在至少二十年前,超市在乡村是绝迹的,唯一能够买到日常用品的地方,是每个村都有的小商店. 这些小商店很好认,一般都是临街村民 ...

  • 华州记忆:我的太平峪情怀

    邮箱:3125136050@qq.com 我的太平峪情怀 作者 张发虎       华州五龙山东侧的太平峪,离我家五公里,是秦岭离我家最近的峪口.我和太平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地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