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济水” 征文 | 庙街古庙会 | 作者:上官士军

济水源头的庙街古庙会是独特而又神秘的人文商贸集市,蕴含了千年的人间烟火气。庙会是中国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而形成的一种集市形式,一般在农历新年、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举行,而庙街古庙会的独特性在于小满节气,神秘性则是因了济水源头“济渎庙”。
据说小满会是在济渎庙建成之初就随着每年的水神祭祀活动自然兴起的古老庙会,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经历了20世纪的改造和重新恢复后,在新时期呈现与时代特性相符的演变和新生。每年农历的小满节气,庙街小满会的人群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往往持续三至五天,以济渎庙为中心,从六角口以下到铁岸村徜徉几里长街,形成了古之盛会,天下大观的市集。
庙街小满会的历史悠久,带有浓厚的农耕文化气息。在古代,百姓会在小满节气祈求风调雨顺、麦谷丰收,逐渐形成了习惯性的物资交易市场,《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济源地区的小麦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灌浆,但“小满不满,麦有一险”,是说小麦长到小满时,容易碰到干热风和大风雷雨等天气使小麦遭遇减产危险,人们就要来到本地供奉水神的济渎庙来烧香,祈求当年的收成顺利。在夏收这一农忙期到来之前为保证夏收夏种的顺利,以祈求五谷丰登,售卖农具为主的小满会就应运而兴起了。古时的济渎庙会上,有皇家官府隆重的祭典仪式,民间百姓自发的供奉叩拜,明万历三十二年《邑侯重修济渎庙记》中记载“往春辄为会”,清光绪元年十二月《重整济渎庙会规碑序》中记载:“隋开皇建庙以来,冬至十一月十五日大会,历四代矣。至我朝乾隆十六年间重兴会事”。《重整济渎庙会规碑序》中还具体列了“会规条款”,对庙会的组织、管理和运作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且“四方客商临期云集,交易两便,诚一邑之善事也”。
庙街小满会的内涵丰富,饱含着百姓对生活的深情。庙会上不仅有百姓喜爱的戏曲表演、民间花会表演、特色小吃展、百姓大舞台“庙会秀”互动节目、趣味游戏等项目,还有以济源特色文化为主的民俗文化展、文物图片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古玩工艺书画展、祭祀祈福文化展演。济渎庙内两棵古汉柏因长寿而香火旺盛,门口的那一棵柏树,传说是王母娘娘吐下的桃核长出来的,具有神秘色彩,而寝宫旁的柏树称为将军柏,是因为唐朝将军尉迟敬德在建庙时将钢鞭挂于其上而得名。当地有将小孩儿寄到柏树名下的习俗,通常是扯来三丈六尺长的红毛线,绕在树周围的围栏上,带着小孩儿来上香磕头,保佑孩子能身体健康,长命百岁。白虎池,当地人称眼光池,赶会的人用自带的各种盛水器具如碗、盆、杯、盘、瓶、壶、罐等,争相舀取池中之水,或自用,或带给亲属朋友用,以求祛除眼疾。广生殿求子,有些人积极寻医问药之余,也会祈福求子,祈求医药能够起效,做到尽人事听天命。据说小满会还有“抛长生”的习俗,方圆数十里的群众来到济渎大神像前敬香礼拜,再到济渎池将准备好的金银玉石等宝物投入池中,谓之“抛长生”。这一做法疑是古时皇家春祭济水神时投放金龙玉简的模仿和延续。
庙街小满会历久弥新,文化创新传承更具活力。济源地区每逢“六”即有小会,十天一个会,集会规模较小,只卖后半天。小满会是最大的一个会,甚至会有外地商贩慕名前来摆摊。平常在会期前三天就开始抢位置摆摊,会期长,例如2014年小满会持续了十天。赶会的群体年龄分布广泛,从老到少都有,以家庭为单位行动,其中女性占据了大多数。她们认为会上买得便宜又好,离得近又热闹,参加的男性则以青壮年居多,陪同妻子前来赶会。小满会上的活动可以分为祭祀祈福和商贸两大项,济渎庙内主要是祭祀祈福活动,庙外是商贸戏曲活动。济渎庙平时票价为10元,初一、十五免费,小满会期间2元,一般济渎庙初一、十五时只开侧门供上香民众出入,而小满会期间则大门敞开,供民众上香参拜。小满会的表演活动主要有戏曲,以各地剧团来唱小戏为主,看戏的观众多为附近的村民,以中老年带着小孩子为主,也有为数不多的年轻人,往往自备板凳而来。剧团开着移动舞台车,采用现代音响设备,舞台两边也各有LED屏幕显示台词用。较之以往的集会侧重于物质交流,庙街小满会则逐步向娱乐、文化方面展开,还特意安排了话说清明、茶祭水神、美食节、清明诗会等活动,为传统庙会注入新的文化元素。
庙街小满会,深深地嵌入了济源人的生活,既是对物阜民丰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也是一个不断传承与创新的商贸平台。广大老百姓通过赶小满会、逛济渎庙,既弘扬了济水文化和精神,也加深了对故乡的热爱。

作者简介:上官士军,哲学硕士,文学爱好者,现就职于河南济源北海街道办事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