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家:牙疼不能仅治“牙”,一颗牙竟联着人的脏腑系统!

”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人们常说这样一句话,今天我们主要说说中医的“牙”,它不仅仅是“牙”本身,还与五脏六腑相互关联,故而其治则与西医相比,也大相径庭。

牙齿体积虽小,但闹起脾气来,那酸爽,简直无法言语。

记得小编在大学研究生学习快毕业时,第二天准备论文答辩,可是牙齿突然疼了起来,当时感觉头要炸了,一刻也忍受不了,去了医院诊断为急性牙髓炎。于是迅速进行了开髓手术,刹那间疼痛缓解了许多。

由于是急性发作,不能直接填充封髓,需等几天再处置,于是,第二天我捂着腮帮子,靠着止痛药去学校答辩,之后再次到医院进行治疗。在牙根管填充时,突然一阵剧痛,忍受不了,医生迅速捏住下颌,飞快地在腮边、牙龈等处打了三针麻药,在麻药的作用下,我“安静”地接受了手术。

回到家,麻药药劲儿已过,强力镇痛药片对我毫无作用……我连哭的力气都没有。正在这时,小编认识的一名中医打来电话,听我用含混不清的语言描述了悲惨遭遇后,他就说了一句:“吃牛黄清胃”。

于是我再一次见识了中医药的神奇,吃过药后,疼痛缓解了,也能睡着了。一盒药过后,牙已然不痛了。

这里就不免说说牛黄清胃丸,这个中成药具有清胃泻火、润燥通便的作用,用于心胃火盛、头晕目眩、口舌生疮、牙龈肿痛、乳蛾咽痛等。在现代医学中,牙龈炎、牙根炎等很多疾病,都可以选用牛黄清胃进行治疗。

治胃的药怎么能治牙疼?

恐怕有人会问,从药名来看,明明是一个治疗胃的药,怎么就会对牙痛有效?这就要说到胃与牙齿的关系。

估计很多读者还记得有这样一个广告:“牙好,嘿,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这个广告体现了牙与饮食、胃口的关系,牙齿的咀嚼功能能够帮助胃消化食物,一旦牙痛,自然无心饮食。

除此之外,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灵枢》云:“胃足阳明之脉……,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说明了胃与牙齿相连且关系密切。正是因为这种联系,当胃火亢盛,循经上蒸牙床,伤及龈肉,损及脉络时就会产生牙痛。再反观当年我的牙痛经历,基本上就是在内火旺盛的情况下,过食辛辣,积火与新热互结上冲,引动胃火,产生了牙痛。

其实,看似坚硬的牙齿,是个娇弱的宝宝,很容易受伤。“人身之火,惟胃最烈”,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其中多热,所以中医经常讲“胃为燥土,得凉则安”。现在人们饱食终日,油腻、辛辣的食物吃得较多,胃火自然更盛,牙齿在胃火的熏蒸之下,则更容易受损。那是不是吃冷凉的食物,比如冰激凌、冰水之类就会好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中医认为,能“和胃”的食物,对牙齿有好处;伤害脾胃的食物,会损伤牙齿。比如说,过量的甜食会导致脾胃湿热,脾胃的湿热会导致口腔的湿热。吃了热东西后紧接着就吃凉东西,或者吃了凉东西后猛然就吃热东西,冷热变化太剧烈,牙齿本身会受不了,脾胃更受不了,一旦脾胃受损,最终还是会影响到牙齿。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胃火比较旺盛,容易导致胃火上蒸,容易出现牙龈红肿热痛、出血、牙齿松动、口臭、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黄等症状,可以适当选用白菊花、新鲜的芦根、白茅根、荸荠、桑叶、竹叶、薄荷、金银花等泡水代茶饮。

熬夜不仅掉头发,还可能伤牙齿

在中医的认识中,牙齿不仅仅与胃相关,更与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比起牛黄清胃丸治疗牙痛的含蓄,补肾固齿丸就很直白,从药名上就点明了其治疗路径。我一个小妹,在五六岁换牙的时候,就指着自己活动的牙,让给她治一治。她是换乳牙,不能用这个药。那这个药又适合谁呢?

临床遇到一位 70来岁的大爷,这位大爷的牙龈无红肿现象,舌头嫩红少苔,脉比较细。

他说,近年来总觉得有时候牙会长长,一长长就会出现隐隐的“牙疼”,说疼不疼,说酸不酸,晚上会感觉明显一些,辗转反侧,第二天觉得腰酸腿软、天旋地转。这段时间,吃什么都觉得咬不动,平时只能吃软和的食物,稍微硬点,都觉得会把已经松动的牙硌掉。

有人跟他说这是慢性牙周炎,但他自己吃了好多消炎药、祛火药,也不见效。其实,这位大叔是有些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灼烁牙体及牙龈,令骨髓空虚,牙失荣养,致使牙根浮动而隐痛。牙齿松动移位、酸软、咀嚼无力均属肾精不足之象。肾虚肝郁,水不涵木,虚火妄动,兼夹脾胃之浊湿上犯所致牙痛。治疗当以补肾填精为主,成药就适合选用补肾固齿丸。

补肾固齿丸具有补肾固齿、活血解毒的功效。那为什么通过补肾就可以坚固牙齿呢?

中医认为“齿为骨之余”,全身的骨骼健康、骨髓充足,牙齿才能健康。而骨骼的健康与否取决于肾。固肾是保养牙齿的根本。

“齿为骨之余”“肾主骨”,属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之经脉络于龈中、上齿,手阳明大肠经之脉入于下齿,故牙齿与肾、胃、大肠等脏腑关系密切。

说到这儿,大家一定想问,除了养胃、补肾,还有哪些是有利于保护牙齿的呢?不妨看看唐朝百岁名医孙思邈是怎么做的,他主张“清晨叩齿三百下”;南北朝时期著名医家陶弘景,年过八旬,依然牙齿完好,身体健壮,他主要的健身方法也是叩齿。

明代医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记载了他自身实践的叩齿经验:“古有晨昏叩齿之说,虽亦可行,然而谷谷震动,终非尽善之道。余每因劳因酒,亦尝觉齿有浮突之意,则但轻轻咬实,务令渐咬渐齐,或日行一二次,或二三次,而根自固矣。又凡欲小解时 , 必先咬定牙根而后解 , 则肾气亦赖以摄 , 非但固精 , 亦能坚齿 , 故余年逾古稀而齿无一损。”张介宾认为,牙齿要怎样叩,叩几下,要根据自己牙齿的健康状况确定,灵活掌握叩齿强度。另外,男性小便时应“咬定牙根而后解”。

牙齿竟然有如此多的学问,你学到了吗?

.btns { height: 77.65333333333334px; background: #f6f6f6; overflow: hidden; display: block; } .btn { display: block; width: 255.14666666666665px; margin: 11.093333333333334px auto auto; height: 44.373333333333335px; line-height: 44.373333333333335px; text-align: center; font-size: 15.530666666666669px; color: #fff; background: #00C882; border-radius: 55.46666666666667px; box-shadow: 0 4px 6px #0a9263;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