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两个版本的李剑秋《形意拳术》

李剑秋先生

近代形意拳教育家李剑秋(1881—1956),于民国八年(1919年)出版《形意拳术》一书,介绍了形意拳术的源流、意义、特点、特长和效果,对五行拳、进退连环拳进行了讲解。1922年,李剑秋《形意拳术》又重新出版,该版对1919年版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充实和改动,新补充了五行拳和五行进退连环拳的详细动作说明,还有李剑秋演示的拳照33幅,相当珍贵,使我们得以深化认识又一位民国形意大师的风采和他的武学思想。从1922版“黄警顽序”中可知,该版的问世,缘于李剑秋的弟子黄方刚当年夏天将赴美学习教育哲学,出于向新大陆介绍中国武术文化的考虑,出版人黄警顽等人特加以修订并集资3000元重出此书,故此,该版的充实变动部分,当是为了适应形意拳日后在新形势新环境中的教学而准备的。

李剑秋《形意拳术》这两个版本问世,前后间隔三年,独自发行,各行其是,使各自的读者,难以同时一窥全豹。2017年9月,这个近百年的缺憾,终于得到了弥补,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人文武术事业部将李剑秋《形意拳术》1919年版、1922年版合集出版,定名为《李剑秋形意拳术》,从此,这部中国形意拳史上的重要文献,就以完整的面貌,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为使尚未购得此书的读者先睹为快,武谈公众号分别扫描了两个版本中的“第三章形意拳之基本五行拳”的内容,以供研究者对照阅读。

李剑秋《形意拳术》1919年版“第三章形意拳术之基本五行拳”原文

五行拳者,劈拳、崩拳、攒拳、炮拳、横拳也,分五节以演之。

  第一节  劈拳

拳名劈者,以其掌之下,如斧之劈也,练时眼看平,或看前手,头向上顶,胸任开展,小腹鼓气,臀向前挺,两膝稍屈,而两胯相夹甚紧,足随手前推前进,其前进之形如箭,盖其进也直而速,及其著地,则如箭之中物,足趾紧扣住地,固而不易拔矣,步之大小,随身之长短,前腿虽有前进意,而亦含后扣意,在后之腿虽屹立不前,而颇有前催意,前后相夹,不亦稳乎,其余各部,其用力始终依前所云,收回手时,收法在用力拳屈各指如拉重物然,收至心口,掌复变为拳矣,于是更自心口发,出须留意者,凡后拉而变掌为拳时,其掌皆含有下压之力,凡拳前伸时,皆含有上挑之力,其故维何?盖以其掌在前所止之处,较心口稍高也,进大步时后足即上垫,使两足距离有定,以免不稳之患,劈拳中凡随拳而出之步,皆    属垫步,在劈拳内手足皆相随而为一者也。余从略。

  第二节崩拳

崩之为义山垮也,山之垮其势必甚猛,而此拳之性似之,故名,须注意者,右肘终须里裹,与劈拳同,庶几肘穴向上,微见下弯,则全肢不觉僵直矣,此中妙处久习自得(见第六章)足尖平直前射,右足竟可与左足根接触,壮其势也,同时身须直挺,头上顶,切勿下垂,腿势必微弯,以步过小。

第三节攒拳

攒之为义聚也,此拳之动作有似手攒,故名,步法多与劈拳同,从略。

  第四节炮拳

炮之取义与崩略同,谓其拳之作用似炮也,此拳系破敌从高击下之拳也,盖形意妙处,每发拳攻人,同时可自护,及人攻我而我自护时,我亦能即此攻人,故人每不及自御也,两腿微弯,右腿有前催之力,而在前之左腿,则虽前向,亦颇含有稳立意,同时将全身之气收聚于小腹,暗运于四肢,则其二臂之力本不多者,至此终须增加数倍矣,以其数倍之力,故虽壮夫,莫之能当也。

第五节横拳

此拳用法,不直而横,故名横拳,练时肘要紧裹,后拳自前臂肘下发出,切记。

李剑秋《形意拳术》1922年版“第三章形意拳术之基本五行拳”原文

五行拳者,劈拳、崩拳、攒拳、炮拳、横拳也。分五节以演之。

第一节劈拳

原书第3页

原书第4页

原书第5页

原书第6页

拳名劈者,以其掌之下,如斧之劈也。由立正时起首(一)两手握拳。右臂以拳心贴身上升,自心口向上前伸,至拳之高度在眉与颈之间止。当右拳未过心时,右臂已含有右转意,右臑(自肘至肩日臑)亦微转。及右拳自心口伸出时,右臂尽力右转,至右拳之小指屈曲而成之圈形向上为止。其时,右肘正止于心口前,离心口约半尺,肘穴上向。当右臂如是动作时,左臂亦左转向上前伸,即贴身止于前心口,拳心亦上向。有随右肘前伸意。同时,眼视右拳,头向上顶。胸任开展,小腹鼓气,臀向前挺。两膝稍屈,而两胯相夹甚紧。如第一图。(二)左拳由心口前伸,在右肘、右臂之上经过。至两拳相遇处,两拳皆翻成掌,皆手背向上。而左掌斜落前推,右掌斜落后拖,止于脐之右旁。两掌之指,其各节皆微湾,各指张开不相著,而虎口(大指与食指之间日虎口)作大圆湾。两掌之大圆湾皆上向。左肘向里紧裹,与第一图右肘无异,惟彼系拳,此系掌耳。右臂紧贴腰处。当两臂如是动作时,左足随左手之前推而亦前进。其前进之形如箭,盖其进也直而速;及其著地,则如箭之中物,足趾紧钩住地,固而不易拔矣。步之大小,随身之长短。其时右足不动,两膝微湾,左膝与左足跟成垂线,右膝与右足跟成垂线,两腿如剪。在前之左腿,虽有前进意,而亦含后扣意。在后之右腿,虽屹立不前,而颇有前催意。前后相夹,不亦稳乎?其余各部,其用力始终依前所云。凡以上所示者,观第二图自明。(三)左手收回,收法在用力拳屈各指,如拉重物然。及其收至心口,掌复变为拳矣。于是更自心口发出。与第一图之右手无异。同时,右掌亦后拉,变拳而出,止于心口,与第一图之左手无异。须留意者,凡后拉而变掌为拳时,其掌皆含有下压之力;凡拳前伸时,皆含有上挑之力。其故维何?盖以其拳或掌在前所止之处,较心口稍高也。同时,左足随左手以出。其步法与前不同。足尖外转约三十度,如立正式,然后前进。谓之垫步。后足本作垫步者,仍作垫步。垫步者,当前足进大步时,后足即上垫,使两足距离有定,以免不稳之患者也。劈拳中,凡随拳而出之步。皆属垫步。此段所说,乃劈拳拳式,如第三图是也。 (四)然后右手右足上前,右手变为掌,与第二图之左手左足同一动作。此段所说,乃劈拳掌式,如第四图是也。(五)右手右足之动作,与第三图之左手左足同。    (六)左手左足复作如第二图,左手复变为掌。如此络绎不绝。凡一手一变为掌,为一劈拳。左手欲作劈拳,则必其前著为右拳右足在前;右手欲作劈拳,则必其前著为左手左足在前也。    若欲转身,则当左手劈拳时,须自右向后转,而变成右手右足在前,右手作拳,与欲作劈拳前一著无异。若当右手作劈拳时,则必自左向后转,取其顺也。在劈拳内,手足皆相随。即左手在前,则左足亦在前;右手在后,则右足亦在后也。习熟后可将拳式与掌式合成一著,即当作拳式时,后足不必跟上立住,可直前进步作掌式也。

第二节崩拳

原书第8页

原书第9页

崩之为义,山坏也。山之坏,其势必甚猛,而此拳之性似之,故名。其起首与劈拳之第一、第二二图无异。其先,盖作劈拳掌式也。(一)当作劈拳式时,在前之左手与在后之右手同时变掌为拳,食指及大指所屈成之圈向上,在前之左手如是。右手则拳心向上。    然后左拳抽回,放在腰旁。抽时拳心即翻向上。同时,右拳自心口伸出,伸时拳心即翻向在旁,即变成方才在前之左拳式也。学者须注意者,右肘终须里裹,与劈拳同。庶几肘穴上向,微见下湾,则全肢不觉僵直矣。此中妙处,久习自得 (可参观第六章)。同时,左足随右拳之前击而出,步法与劈拳掌式无异,即足尖平直前射也。然后右足跟上,仍作垫步。惟此步须较劈拳之步为小,右足竟可与左足跟接触,壮其势也。同时身须直挺;头上顶,切勿下垂。腿势必微湾,以步过小也。其式与劈拳第一图之腿同。以上所说,观第五图更明。(二)然后左拳发出,右拳收回,法与第五图同。惟无论何拳在前,左足终在前,而右足终自后跟上,如第六图。(三)转身时,须由右边转。转后右拳作劈拳之拳式。右腿抬起,脚底向外,所以踏人也,如第七图。(四)遂作劈拳之掌式:左手前推,右手后收,右腿落于左足前,右足横如一字,如第八图。 (五)然后左足右拳又前发,与第五图同。相续不绝如此。凡转身必从右转,以做足始终在前,不便左转也。

 第三节攒拳

原书第10页

原书第11页

攒之为义,聚也。此拳之动作有似乎攒,故日攒拳。其起首仍如崩拳之先作劈拳式,如劈拳第一、第二二图是也。 (一)两掌变成拳。在前之左拳拳背向上,在后之右拳亦然。左拳有下压意,右拳若欲前伸者然。同时,在前之左足进步,在后之右足跟上。步法与劈拳拳式之步法同,如第九图。(二)于是左臂下压、收回,右拳向左臂上击出,其法正与劈拳拳式同。左臂止于脐之左旁,贴身靠住,拳背上向。同时右足随右拳出,左足即跟上,步法与劈拳掌式之步法同,步之大小随便,如第十图。 (三)左拳击出时仿前。(四)转身有二法:  (甲)与劈拳同。(乙)设左手左足在前,则向右转,变成右足在前。当转时左拳先前伸、下压、收回,于是右拳乘此由左拳上击出。右足转后在前,立刻随右拳之击出而进步。左足更跟上。如第十一图。此法甚妙:当敌人自后攻来时,我一拳将彼攻我之拳压下,而同时右拳已击中其面矣!习熟后可将(一)(二)两动作合成一著,即当第一动作时,左足前进,右足更不必跟上立住,可即接以第二动作也。

 第四节炮拳

原书第13页

原书第14页

 原书第15页

炮之取义,与崩略同,谓其拳之作用似炮也。起首先作劈拳式。(一)一时二掌变拳。在前之左掌,当变拳时,即收回。收时拳背向下,贴身放于脐之左旁。在后之右掌变拳后,亦拳背下向,贴身放于脐之右旁。同时在后之右足,半向右进步;左足即跟上,以左足之右旁贴住右足之左旁。左足须提起,勿着地。两腿微湾。身虽半右向,而头则半左向,如第十二图。 (二)左拳贴身上升,拳背仍下向;至面处忽然翻转,变成拳心外向,而拳背则止于额前,不贴于额。翻时全臂用力向外上推,此拳所以破敌从高击下之拳也。同时右手即作崩拳,向头所向之方击去,则敌人且中我拳矣。盖形意妙处,大概如是。每发拳攻人,同时可自护;及人攻我而我自护时,我亦能即此攻人,故人每不及自御也。然犹未尽其妙。当此之时,我不着地之左足,乘此作箭步,向右手击出之方进去,而右足自后跟上。其步法如崩拳。两腿微湾,右腿有前催之力;而在前之左腿,则虽前向,亦颇含有稳立意。同时将全身之气收聚于小腹,暗运于四肢,则其二臂之力本不多者,至此终须增加数倍矣。以其数倍其力,故虽壮夫,莫之能当也。如第十三图。 (三)现在此身之方向,系半向左。在前之左足,仍向此方前进,右足跟上、提起,靠于左足旁。两拳收下,置于脐之两旁,与一相似。如第十四图。(四)右拳向上外翻,左拳作崩拳击出,提起之右足,随在拳向右前发出;左足跟上,与(二)同,如第十五图,如此不绝。转身时,若当身半向左时,则左腿向右钩,身即转向后。右足仍跟上、提起、靠住,如第十六图。然后右足左拳发出,与前无异。其进步之方向,观第十七图自明。横拳进步之方向亦然。

  第五节横拳

原书第16页

原书第17页

此拳用法,不直而横,故名横拳。起首作劈拳式。 (一)在后之右足进步,左足跟上、提起,与炮拳同 (学者须记横拳与炮拳步法同)。同时掌变为拳。在前之左掌变为拳时,拳心翻向上,仍置于前,肘仍紧裹。在后之右掌变拳后,手背仍上向。其余皆与炮拳同。如第十八图。(二)右拳自左肘下,向左前发出。拳刚过肘时,即翻转,使拳心上向,而肘紧裹,与攒拳相似。同时左拳收回,贴身放于脐之左旁。方才提起之左足,此时即向左前作箭步射出,与炮拳全合。如第十九图。 (三)左足前进一步。拳不动(以后每欲打横拳前,必先将前足进一步,所以使手足之动相符不乱也)。然后左拳由右肘下,向右前作攒拳击出。右拳收回。同时右足向右前进步。如第二十图是也。如此络绎不绝。转身时,与炮拳同,惟当腿钩身转时,拳不动。待既钩既转后,始从肘下发出耳。(全文完)

(0)

相关推荐